關於國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探析

才智咖 人氣:2.46W
關於國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探析
[摘要] 閱讀豐富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徑,是增強個人知識素養的有效方法。在素質教育觀下,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將就國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進行探析,以期為廣大國中語文教師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鑑。
[關鍵字] 國中語文  閱讀教學  方法探析
        閱讀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學生語文知識綜合素養的基本途徑,是檢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渠道。因此,無論是“教”還是“學”,閱讀都是極為重要的關鍵環節。特別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成了國中語文教師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成了國中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目標之一。鑑於此,國中語文教師有必要以增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發揮學生閱讀能力為核心工作,多管齊下,多策並舉,切實採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解決學生閱讀理解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更堅實的基礎,為素質教育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一、存在的問題
        國中閱讀教學雖然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幾乎是每次課堂都包含的教學內容,但是,當前國中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仍受種種因素的影響,而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閱讀面不足,知識面不廣。
        閱讀是吸收他人思想精髓的精神活動,是一種內在的精神進化過程,但是這不意味著閱讀就只是從文章中吸取知識和思想,而是同時也意味著將個人思想和經驗融入其中,並尋求共鳴的過程。而如果學生的閱讀面不足,知識面不廣,就很難對文章中的思想內容進行深入的瞭解。而這正是當前國中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2、知識轉化能力較差。
        閱讀的過程,不只是對文字表面意思進行闡述的過程,也不侷限於對文章基本思想進行鑑賞的層面,而是需要對文章的更廣泛意義進行解讀和消化。而國中學生囿於知識和經驗的不足,常常會在知識的轉換能力方面存在問題,轉化的意識和能力較差,這就極大的影響了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
        3、想象空間有限。
        語文的魅力就在於其具有廣闊的思考空間,每個進入語境的讀者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都能從中找到感動自己的閃光點。這就需要讀者有寬闊的思考空間,有寬闊的.想象空間。而國中學生雖然想像力豐富,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卻找不到想象的途徑,以致對知識的理解,僅僅侷限於文章表面內容,無法進一步昇華。      二、解決的對策
        事實上,每個教師都會在其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地總結,找出各種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以下只是就作者的幾點經驗進行論述,以供參考。 
        1、依託教材,擴大學生閱讀面。
        針對學生閱讀面不廣,知識結構較鬆散的問題,許多語文教師都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閱讀的面,但是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學生還缺乏閱讀的方向,很多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讀哪些方面的書。也就是說,學生對閱讀內容和方向缺乏甄別能力。在這方面,教師的豐富的閱讀經驗就要發揮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那似乎不現實。所以,語文教師可以藉助教材,以教材著手,引導學生進行更廣泛的閱讀。如在學習《論語八則》後,教師完全可以以此為切入點,擴大學生閱讀面。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教師在課前先準備好關於《論語》的其他文章,或者是《老子》、《莊子》的相關文段作為課堂教學內容,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礎之上,進行橫向或者縱向的內容補充,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識。當然,前提是教師要規劃好時間,對這樣富有人文精神的課文,教師完全可以以“閱讀理解”為教學核心,其他方面的教學,可以放到其他課時中。二是教師通過課堂,調動學生對本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在懷著興趣的前提下,在課後進行相關的閱讀。如可以以“孔子弟子三千,但最讓他欣賞的是誰?”為課後作業,讓學生在課後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面也就隨之增長了。
        2、發揮學生想像力,實現學生個體思想的轉變。
        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實現知識的轉換,將文章中精髓部分轉化為自己內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學生想象空間的基礎上進行,二者可以相互輔助。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注意講課的方式,避免“權威式”教學,不要讓學生對教師的解讀產生定勢思維。儘管學生吸取教師的思想是應該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這是素質教育對學生個人能力的要求。為此,教師可以運用文章中的一些“斷點”讓學生髮揮想象,對文章進行個人的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魯迅在文章後面,並沒有對孔乙己的命運進行明確的解答,而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不能讓學生侷限於“孔乙己到底是死了還是沒有死?”這樣的問題進行思考,而是要讓學生從整個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進行思考,不能從“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麼一句話進行猜測、闡述,這是許多語文教師犯的錯誤。因此,在這一方面,教師應該讓學生立足全文,立足當時社會背景的情況下,進行解讀。當然,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學生自己進行發揮。但是,教師必須要設定條件,就是讓學生對自己的解讀進行解釋說明,讓學生在自己的猜測中,貫穿一定的個人思想。如有學生喜歡幻想,把時空進行轉換,讓孔乙己到現代社會,然後思考競爭激烈的會考壓力下,孔乙己是否能“中榜”。這樣的思維方式,教師也是應該肯定的,畢竟學生對文章中的“科舉”與當前的“大學聯考”作了對比,是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是個人閱讀理解能力的昇華。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