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初探

才智咖 人氣:8.69K

群文閱讀教學所呈現的文字多,同時又倡導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開放的課堂”讓學生自主發表觀點。群文閱讀只是寫作能力中的一個因素,一個從多篇文章中學習和發現的因素,是一種手段和過程,提高寫作水平才是目的和歸宿。

國小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初探

群文閱讀作為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的課堂組織模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筆者也在這條教學之路上不斷探索,讓學生在不同作者相同主題、同一作者不同文字、不同文字同一內容復現的形式中進行群文閱讀,旨在讓學生在群文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得到收穫。

一、初探

1.不同作者相同主題的群文閱讀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六組是綜合性學習,閱讀材料中有三篇是寫老師的文章,我把這三篇《難忘的啟蒙》《老師領進門》《新來的王老師》和第五組裡的《最好的老師》,課堂作業本中的閱讀材料魏巍的《我的老師》組織起來,主題是“難忘的老師”。在連續的兩節課70分鐘時間裡,讓學生完成五篇文章的閱讀,並書面完成老師的兩個閱讀任務:(1)你最喜歡的老師是誰?喜歡的理由是什麼?(2)在關於老師的記憶中,相信你也儲存了許多珍寶,把你最美的記憶捧出來與大家分享。

上課過程中,老師除了開頭佈置閱讀任務、中途巡視學生閱讀情況,教室裡很安靜,學生們在忙碌著看書、思考、記錄、答題,也可以說是兩節很清冷的課。課堂教學效果呢?我們來看看學生們的答案吧。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最喜歡王老師,理由是他尊重每一個學生,心中沒有“差生”的概念;近三分之一的同學最喜歡懷特森老師,理由是他教導學生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

關於記憶中的珍寶,學生們或喜歡善良溫柔、心靈手巧的趙老師,或喜歡有時嚴厲有時幽默卻又和藹的王老師,或喜歡循循善誘、諄諄教導的陳老師,還有學生喜歡會講冷笑話的孟老師。從學生對兩個問題的回答看,學生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並且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出了自己最喜歡的老師。他們喜歡內心具有平等精神的老師,喜歡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

學生們的語言是稚嫩的,但感情是真摯的。他們用帶有詩意的語言寫出了記憶中的“珍寶”,那些教給他們真、善、美的老師,永遠留在他們記憶的沙灘上。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遷移和運用,只有能夠舉一反三,方能談得上理解。”在這樣的群文閱讀課上,老師沒有不停地追問,沒有不停地對知識條分縷析,學生懷著對老師的思念,用各自的情懷保留了一種心境,成了一個精神豐盈的獨立的個體。

2.同一作者不同文字的群文閱讀

如果一開始以為群文閱讀的課堂上只有靜默地閱讀和翻看,那想法必定有失偏頗,“教有千法,讀為上策”,如何有效地運用課堂的35分鐘時間,儘可能多地讓學生們體會語文的魅力?這就需要教師具有選擇和組合文章的能力,將文章進行篩選、整合,讓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課外聯絡到生活。群文閱讀對學生是新的挑戰,對教師更是專業素養的提升。關於同一作者不同文字的群文閱讀,我選了老舍的文章。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編者一共選取了老舍先生的七篇文章,數目可觀。包括《貓》《母雞》《趵突泉》《草原》《林海》《北京的春節》《養花》,這些文章有寫生物、寫風景的,更有寫風俗的,既保留了語言藝術的精華,又體現了語言風格的獨特,是一筆豐厚的教學資源。

在上六年級上冊《林海》一文時,我把文章進行了融合,以同樣出自《內蒙風光》的《草原》入題,抓住文字中“綠色”這一意象,為學生們呈現了《風景區》《五月的青島》《非正式的公園》《濟南的冬天》等一組文字,通過反覆地朗讀,巧妙地把時間交給學生,感受作者獨特的人生體驗,感受作者悅人悅己的“樂活”情懷。老舍先生對綠色的喜愛,正源於對生活的摯愛,那種隨風靈動的色彩,將在六年級的學生心裡留下重彩的一筆,為其在之後的學習中,對老舍文章主旨的把握,埋下伏筆,多一份篤定。

我想,理解作者最好的方法,不過就是讓學生在更多的文字對比中感知和升騰。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中指出,國小裡的正當的文學教育,其中的一個作用是:喚起兒童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老舍語言的通俗易懂與幽默風趣把文學和兒童之間的距離縮短了,老舍語言的詩性之美就可以喚醒兒童對文學新的興趣和趣味。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把老舍的文章當作一顆顆珍珠零散地教學,嘗試從“單篇的精讀”走向“群文閱讀”,需要的就是老師下功夫地發掘和串聯。這樣,老舍的文章便成了一條光彩熠熠的`項鍊,成為兒童感受生活、認識母語文字之美的開始。

3.不同文字同一內容復現式群文閱讀

六年級上冊有一篇文學大儒季羨林先生的《懷念母親》,同為人母,初讀之,已頓生感懷,再入文字,不覺淚眼婆娑,學生又有怎樣的閱讀體會呢?他們會如何感悟和表達?是想說說不出來的傷感,還是不知從何說起的憂戚?群文,給予了我方向。教學之初,我用心閱讀了季老先生的《留德十年》,從中體會心有夢想的作者留德的緣起,追夢途中歷經的孤獨、戰爭和思念,《懷念母親》正是其中的一個篇章,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痛,恰好在季老先生《賦得永久的悔》中也充分地流露了出來。“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的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這簡簡單單卻充滿情感的內心獨白,讓六年級的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思母之切”,也學會了情感的表達。一個平時淘氣好動的男生不能自已地說:“我可以什麼都不要,就只要在母親的身邊就好。”我至今仍然記得那堂課,在石進《一個人的時光》輕音樂的縈繞中,學生們讀懂了母愛,讀懂了一個遊子內心深處對母親的掛念和愧疚。不同文字中的情感復現,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文字的精神內涵,真正理解作者為什麼說“一個母愛缺失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報終天之恨”。這其中深切的自責和悔恨,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關愛自己的父母,用愛的方式進行心靈的觸碰。

二、收穫

從課內的單元整合,以增加閱讀的整體性,提升語文的教學效率,到一篇帶多篇,確定核心主題的“主題閱讀教學”。再從課內到課外,引導學生走向更寬廣的作者的內心、閱讀世界的整本書閱讀,這條路我們在旖旎中前行,沿途都是學生們學有所得的笑靨。想到朱永新教授的兩句話:“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我想群文閱讀也因此彰顯了它的魅力和意義。

1.從單篇走向整本書閱讀

群文閱讀就好比是一個能量巨大的磁場,它吸引著學生們踮起腳尖伸長脖頸,滿是好奇心地想去作文的世界裡一探究竟,比如上完《懷念母親》,學生們被季老先生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情感所吸引,一個勁地問我:“老師,季老先生這麼想念母親,為何還要遠走他鄉?”“他在求學的時候,還有沒有其他懷念母親的文字?”當然,最好的答案在書籍裡!我順勢把書放在講臺上,學生們便爭先恐後地前來借閱了。在這期間,他們經歷的不是一個“被告知”“被接受”的過程,而是一次主動參與、尋求、探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到增強。在興趣的帶動下,在個性化的閱讀中,最終得到心靈的張揚,體會到閱讀的成就感,這必定促使更多的學生,在閱讀的道路上走得更順更遠。長此以往,也就不難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提的要求:“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2.從自我感悟走向群體性分享

在班級中嘗試過群文教學的老師,一定會發現,班上的學生慢慢地會更願意把自我的感悟向同伴去傾訴和分享。他們不再拘泥於自己狹小的空間、狹隘的品讀,而是在書籍中尋求自己或者同伴的影子,隨著書頁的增加,學會體會他人的心智變化,自我的精神成長,讀懂他人也更瞭解自己。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我,在書中發現自我,或檢查自我。”在這種閱讀期盼的帶動下,班級的讀書會也得以更生動地開展,想起之前《城南舊事》的讀書交流會,班中湧現了多少個小英子啊,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圍繞著“秀貞瘋不瘋?”“宋媽愛不愛栓子和小丫頭?”“藏在茅草堆裡的青年是不是壞人?”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你會驚訝於學生們讀書的細緻,那些細枝末節的線索全部逃不過他們的眼睛,並透過英子的雙眸,讀懂了寬容,讀懂了母愛,讀懂了人性,讀懂了善惡之間內心的掙扎,讀懂了萬事萬物矛盾的存在!在群體的分享中,學會的是平時生活所不能教給他們的道理,或者說是平時生活中他們沒有留意和察覺到的真諦。在群體的分享中,他們的思想更深邃,目光更長遠,書香氣更濃。

3.從單一積累走向多元化創作

教學久了,就會發現從來沒有單獨的讀,也從來沒有單獨的寫,寫作往往是在閱讀積累和言語表達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在群文的指引下,班級學生的寫作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在《林海》一課的教學中,我出示了不同篇目中關於綠的描寫片段。比如《五月的青島》中“連線著,交錯著,變化著,波動著”。短句的運用使得綠色富有跳躍的節奏感和語言的音韻美。《風景區》中“河岸是綠的。高坡也是綠的。綠色一直接上了遠遠的青山”。畫面的切換,給了人無限的綠意和身臨其境的感覺。《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蒼翠欲滴,輕輕流入雲際”。比喻的方式,展現了水墨山水畫一般靈動的色彩……在多篇閱讀的基礎上,我在最後設計了一個讓學生練筆的環節,寫一寫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一抹色彩。跟以往單一的課堂小練筆不同,學生們學會了借鑑和積累,筆下的色彩更豐富,更有層次感。我不禁想,群文閱讀單單只是豐富了他們的文字嗎?這何嘗不是在豐盈著他們的人生?

三、思考

1.群文閱讀教學的突破口是確定教學議題

群文閱讀教學能否有效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怎樣根據適合的議題萃取相關的文章放在一起。怎樣選取文字,多個文字怎樣組合在一起呢?我覺得首先要遵循“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原則,要求教師千方百計尋找課堂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結點,有效搭建學生生活與文字溝通的平臺,把群文閱讀教學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其次,選取群文要有線索及議題,就像“珍珠項鍊”那根絲繩,那根絲繩可以各式各樣。基於教材的單元整組、綜合性學習等群文閱讀教學,教材本身就有議題。

而基於自我建構的群文閱讀教學,則需要教師多角度確定議題,從而圍繞議題精選文章。(1)從文章內容角度定議題。如把五年級上冊《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珍珠鳥》《鞋匠的兒子》三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可以“讀了課文,你的感悟和啟示是什麼?”為主要議題。以第一篇教學帶後兩篇,這樣教師容易教,學生容易學,可操作性強,能很好地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2)從人文內涵角度定議題。例:以成長教育為議題,如“名人成長小故事”“難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閱讀;以愛的教育為議題,如“人與動物”“師生之情”群文閱讀等。(3)從表達方式角度定議題。如:將《落花生》《白楊》《桃花心木》等文章組合進行群文閱讀,以“借物喻人”這種表達方式為主要議題。在“議題”的確定上,應儘可能開放,涉及的面廣一些,大一些,並且“議題”最好不出現傾向性的觀點指向,這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都有話可說,給學生以最大的發揮空間。

2.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指向”是建構寫作素養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課程和諧統一的兩個方面,如果說閱讀是一種手段,那麼寫作就是目的。群文閱讀只是寫作能力中的一個因素,一個從多篇文章中學習和發現的因素,是一種手段和過程,提高寫作水平才是目的和歸宿。(1)群文閱讀教學中要滲透篇章構思。群文閱讀教學要著眼於學習寫作知識,要進入到實際寫作的篇章構思,要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段”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這幾篇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我們可以怎樣構思,怎樣行文。(2)群文閱讀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寫作實情。

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不僅要了解學生閱讀理解上的學情,同時也應該考慮他們寫作實踐中相關問題的狀況。這樣,在確定群文閱讀教學目標的時候,才會切中語文教學之根本。(3)群文閱讀教學中要做到“點面結合”。群文閱讀中的寫作知識傳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每一組閱讀材料中要確定切合學生的“點”,重點剖析“點”,兼顧全篇及多個文字統籌規劃。從整體層面,尤其是從寫作素養建構的層面,思考、細化語文之寫作教學的目標,有利於學生建構寫作素養。

3.有效實施群文閱讀教學必須拓展教學時空

群文閱讀教學所呈現的文字多,同時又倡導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開放的課堂”讓學生自主發表觀點。閱讀文字、交流討論、自我反思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教學時間,如果僅用35分鐘的時間顯然是不合適的。我覺得宜推行60~70分鐘的大課,同時進行課外閱讀延伸。這樣才能讓學生更自主,更愉悅地閱讀、理解、質疑、發現,從而達到提升其閱讀、寫作能力的效果。

綜上所述,饒有趣味的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在對不同作家、不同體裁、不同內容的多篇文章閱讀中進行比較歸納、分析綜合、深入思考,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讓學生掌握多樣化的閱讀方法,為他們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基礎。我想群文閱讀的價值絕不只是課堂閱讀形式的革新,內涵也不限於閱讀文字的簡單疊加,它的背後是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對教學的主動思考和理念的自動更新,相信這種有生命力的教學形態會帶給學生真實的驚喜,讓學生成為有閱讀情懷的鮮活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