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國稅收文化傳統

才智咖 人氣:1.08W
話說我國稅收文化傳統
從表象上看,現在各行各業的人都喜歡把“文化”二字掛在嘴上,強調本行業的“文化含量”--儼然成為時尚。從事稅務工作的同志也不例外。
然而,什麼是文化?它和歷史是什麼關係?似乎很少有人認真去考慮它。因此,這種“時尚”不能不帶著似是而非的夾生味,也不能不產生出我們將來肯定會鄙之為“垃圾文化”的東西。
文化,從社會存在的意義上說,就是歷史演進過程的積澱及其軌跡。數千年曆史演進的積澱及其軌跡,量化為所謂傳統文化,質化為所謂文化傳統。
特別是文化傳統,它滲透在人們思想觀念、言論著述、行為習慣之中,滲透在社會關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積極或消極的,進步或反動的;也不論人們對它是自覺或不自覺的。總之,它已沉澱凝結成一種人們的活動氛圍和社會環境。面對這種客觀存在的強大的文化傳統力量,正確、科學地認識它,積極地對待它,就會成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的歷史動力;反之,就會成為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巨大阻力。
稅收本來就屬於歷史範疇,而且是在社會演進、歷史變遷中舉足輕重的歷史範疇。所以學習稅收歷史,把握稅收文化傳統,就更具有現實意義。
稅收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又隨著國家的發展而發展,它的歷史和國家一樣悠遠。
稅收以國家為主體,通過超經濟手段、無償的方式,參與社會產品和財富的分配,是國家的一項主要職能。稅收收入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國家賴以存在的物質保障。
稅收又是一個多元的歷史範疇:作為國家的職能,決定於也影響著國家政治,因而融入了政治的範疇;作為特殊的社會分配方式和關係,制約著巨集觀與微觀經濟的發展,因而融入了經濟的範疇;而稅收的歷史軌跡、歷史記載、典章制度、政策法令、言論著述、文書表格、行為規範、教育培訓、資訊媒體、以及文學藝術上的反映等等,又融入了文化的範疇。
稅收是伴隨著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不斷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的歷史範疇。古代傳統的稅收,雖然也有一定的社會職能,但歸根結底是為國家服務的。當國家的政治體制從專制集權政體向民主政體轉化時,當經濟體制從自然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時,稅收體制也會亦步亦趨地跟著轉化。它的職能也會從主要為國家服務轉為主要為社會、為人民、為納稅者服務,並以公開化、法制化、規範化,嚴格的監督機制為其主要特徵。從而浮現出現代稅收體制與古代稅收體制的分水嶺。
作為歷史範疇的稅收具有如此耐人尋味的特質、特性和特別功能,因此,我們對於稅收文化傳統更不能等閒視之。
什麼是中國稅收文化傳統?如何看待中國稅收文化傳統?
第一,中國稅收文化傳統歷史悠久。傳說,黃帝時代中國就有了稅收(《路史》),時距現今有五千多年;正史記載,夏朝在出現完整意義上的國家政權的同時,也形成了稅收體制,所謂“自虞、夏時,貢賦備矣。”(《史記·夏本紀》)至今也有四千多年曆史。當時的“貢”,指各地的上貢;“賦”指田賦。不過,夏朝都統稱“貢”。到了西周,便有“九貢”和“九賦”之分。“九貢”是把上貢的物產根據用途分為九類,並確定它們的.用場:“九賦”前六種均為田稅,後三種就包括了關稅、市稅、各種資源開發稅、物產稅以及種種雜稅。
從夏商周開始,中國的稅收,經過幾十個朝代的更迭開拓;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包括分封制和中央集權制)、半封建半殖民社會幾個社會形態的變幻調整;經過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在學理和實踐上的導引革新;又經過歷代農民起義、民族戰爭和少數民族入主的衝擊,地方割據和軍閥混戰的破壞;經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門戶開放後的變動;解放後所有制改造及蘇聯模式、“計劃經濟”的影響;直至改革開放後的巨大發展……歷史的長河川流不息、蜿蜒曲折,陶冶積澱成我國稅收文化傳統。
所以,中國稅收文化傳統有著世界最悠久的歷史,而且體制完備,內容豐富,文字記載幾千年,源遠流長,從未間斷,為世界所僅見。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稅收文化的一大寶藏。
TAGS:我國 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