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經典古詩弘揚民族文化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9.53K

論文摘要:經典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它是我們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視窗。在教學中以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賞讀經典古詩,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有利於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賞讀經典古詩弘揚民族文化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學語文;經典古詩;賞讀;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第一位愛國詩人屈原以自己的詩歌和行動,特別是以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他的愛國情懷;杜甫以自己的詩詞表達自己對社會的憂患、對國家的擔心;還有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一大批詩人本身就是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的詩人。他們以自己的人格和詩歌的魅力喚醒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因此,古典詩詞教育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也是加強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以及有效地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一、研讀《課標》,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課標》中有關高中語文詩歌課程的教學目標,“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意和構思、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詩歌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流傳下來並能夠選入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它是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視窗,涵蓋我們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動力:如團結奮進、知難而進、自尊自愛、寬人律己、永不自滿、樂於奉獻、自強不息等,是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語言文化的最好教材。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對學生的古詩文誦讀提出了明確的篇目要求,大學聯考必背誦60篇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不僅詞句優美,音韻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而且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因此,我認為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古典詩詞的教學,對於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二、在詩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

1 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對中華古詩詞的熱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們熱愛古典詩詞,必須要他們感興趣,他們對於積累和賞析才有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重點強調這些經典古詩詞是古代聖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及所包蘊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賞析張繼的《楓橋夜泊》時,我引導學生觀賞那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想象遠處平凡的寺,想象中傳來平凡而古老的鐘聲,詩人藝術地再創造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迷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我讓學生感受其意境的同時,播放了作為背景音樂的《彎彎的月亮》。優美深情的音樂把同學們帶入迷人的情景中,充分體味旅途的優美景色對孤子旅人的慰藉。在我這樣的引領下,學生們產生了濃厚興趣,學習熱情日益高漲。

2 以誦讀積累完善學生人文素質。

《課標》要求,“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詠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專家認為,“道德”、“品性”、“氣質”等重要素養,很難“教”成,靠的是“陶冶”、“熏習”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經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讓學生們熟誦於口,濡染於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有利於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課堂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讀,通過讀去體味詩詞中的韻味。在誦讀時,要力圖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藝術效果。“目視其文”即默讀,結合文下的註解,弄清詩歌大意,於默讀中整體感悟詩歌,為下一步更高層次的鑑賞做好準備。“口發其聲,耳醉其音”即放聲地讀,讀出詩歌的抑揚頓挫和流轉的韻調。正如北宋朱熹所言“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讀遍數,自然上口,久久不忘”。“心同其情”即用心用情地讀,古人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通過用心用情地讀,在領略詩歌音樂美的同時,逐步品味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藉助音樂,提升學生文化品味。

在詩歌教學中,儘量結合音樂,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在匯入新課時我經常播放與詩歌感情基調相吻合的音樂,讓學生在優美音樂的感染下,把理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統一起來,身心很快進入特定的情景中去。

如在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播放《三國演義》片頭那豪放、悠遠而略帶蒼涼的歌聲,其內容和基調與這首詞的風格、詞人的心境相近,有利於學生對這首詞的豪放風格和詞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在講授《孔雀東南飛》劉蘭芝拒婚一節時,我借用《梁祝》中表現祝英臺抗婚的一段樂曲,使學生能從雄渾激越的樂曲聲中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公誓死忠於愛情的決心。另外,在閱讀課中賞析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名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所表達的相思濃情,我播放了一首根據《詩經·蒹葭》改編的優美歌曲《在水一方》;播放學生喜愛的歌手周杰倫的《菊花臺》《青花瓷》,歌詞中瀰漫著濃濃的詩詞韻味。同學們能充分感受到學好中華古詩詞,積累了國粹語言,就能創作出如此優美的歌詞。這樣,用好音樂的優勢,提升學生文化品位,促使他們下決心學好中華古詩詞。

4 解讀形象,激發學生正義感和報國情。

詩歌教學要給學生的人生髮展以明確的指向。在教學中,我通過解讀形象為他們樹立學習的榜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濃濃的報國熱情。

品讀《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欣賞屈原那種身懷才能,卻一生遭遇憂患,忠而被謗仍堅貞不屈,一心為楚國,滿腔愛國情的高大形象;賞析《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感受李白蔑視權貴的正義形象及追求自由的個性;誦詠《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蕩氣迴腸,成為中華民族的正氣歌。被譽為“詩史”的杜甫,更是歷史上如泰山般的愛國典範。他密切關注社會,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現存1400多首詩,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太多的詩篇裡的形象,如憤恨野蠻拉丁的《石壕吏》;消耗國力的《兵車行》中“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時事政治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表現了作者不愧是一位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的“詩聖”。解讀古詩中的各種形象,使學生激情彭湃,增強正義感、責任心,從而內化為報國之情。

一首首抒情詩,充滿詩人愛國思想,他們為國而憂,為民而憤;一篇篇邊塞曲,熱情歌頌戍邊將士,慷慨激昂,擲地有聲。吟誦詩詞歌賦,那字裡行間挺立起一個個民族不屈的靈魂,鑄造了中國的輝煌,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樑,是我們為之自豪的民族之魂。

教學中,要把它們有機的統一起來,以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兼收幷蓄地瞭解和學習祖國優秀的文化,培養既有知識更有民族精神的文化人,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嚮往,對理想和未來的追求,對自然與人生的關懷,加強了學生人文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