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經濟下的城市名片探析

才智咖 人氣:4.23K
注意力經濟下的城市名片探析
    [摘要]我們的世界進入了注意力經濟時代,對城市經營來說,特別注重城市名片的作用。然而,在打造城市名片的過程中,很多城市更多注重打造城市標誌性建築,忽略城市名片的文化內涵。其實,作為城市名片,既可以是標誌性建築,也可以是標誌性企業、文化組織。本文以老上海的城市名——上海商務印書館為例,探討注意力經濟下如何看待城市名片,並提出了注意力經濟下如何打造城市名片的策略。
  [關鍵詞]城市名片;注意力經濟;上海商務印書館
  
  一、導論:城市名片是文化的象徵
  
  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有一件令人思索的現象:一個出版文化組織搬離這個城市已逾半個世紀,但是這個國家的文化人只要提到這個出版文化組織的名字,就和這個城市的歷史聯絡起來。這個出版文化組織就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早已在1954年搬到北京,但是,中國的知識界一說起商務印書館,就會想起上海商務印書館,說起上海商務印書館就會想到上海灘昔日的.繁華,就會想到老上海是當時中國的文化中心。這究竟是個什麼現象,我們稱之為城市名片。
  說到城市名片,而為什麼一個早已搬遷的出版文化組織——上海商務印書館對上海的影響有那麼大?其原因是值得深究的。我們認為城市名片,雖然有外在的形象,可能更重要的是文化內涵。因為城市是文明的集散地,城市是文化的象徵。
  由此,我們想到經營城市要打造好城市的名片,而打造城市的名片光造樓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打造城市的文化,將城市的名片注入文化內涵。正如現代企業僅僅經營產品是不夠的,企業要獲得極大的成功,必須經營企業的文化。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的力作《國家營銷》著作中認為:一個國家,也可以像一個企業一樣用心經營。在他看來,國家其實就是由消費者、製造商、供應商和分銷商的實際行為結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因國家營銷應當突出自己的特點,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特別是提高文化的競爭力。這一觀點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廣泛認同,“營銷美國”、“營銷瑞士”等提法不絕於耳。國家尚且能夠經營,更無須講城市了。進行城市定位、樹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經營好城市必須注意城市的文化內涵,特別是注重城市名片的文化內涵,像一個企業經營企業品牌,經營企業文化一樣去經營城市,這對中國很多古老、年輕的城市一樣都是一種全新的理念與視角。能否成功實現城市資產的保值增值?能否實現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僅僅靠建造城市的形象大樓,而更要打造城市的文化,特別是要打造城市名片的文化。
  
  二、老上海城市名片——上海商務印書館
  
  上海商務印書館這張老上海的城市名片,它靠的不是大樓,它的大樓被日本侵略者燒了。為什麼至今人們還把它和上海聯絡起來?如下我們來看看它作為城市的名片是怎麼成功的。
  1、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發展。商務印書館是中國近現代出版事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之一,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企業,標誌著中國現代出版事業的開始。上海商務印書館創辦於光緒23年(1897年),由3750元在上海北京路租賃屋開業。初創時期以印書業務為主,故名商務印書館。1901年改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增至5萬元。那時正值全國維新運動高漲之初,學新學,興學堂,急需大量的新式教科書,商務印書館抓住時機,請人將英國人所編的印度課本翻譯,名為《華英初階》、《華英進階》,此書滿足了社會需要,也擴大了商務印書館的社會影響。
  1903年建立印刷所、編譯所和發行所,聘請張元濟為編譯所所長;改為中日合辦,資本各10萬元,引進日本先進印刷技術。翌年以日本明治37年教科書為藍本,開始編輯國文、歷史、地理等國小教科書。當年編印的《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出版,數月間風行全國,行銷10萬冊。此後,編印的修身、算術、史地、英語等教科書陸續出版,同時興辦師範講習班、附屬國小、養正幼稚園及函授學校,還出版各種中外文工具書、刊物和學術著作。1907年在上海閘北寶山路建成印刷總廠和編譯所新址。1909年將編譯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參考書籍的圖書館定名為涵芬樓,後改名為東方圖書館,對外開放。1914年初清退日股,資本增至150萬元,職工達750人,成為國內最大的集編輯、印刷、發行為一體的出版企業,在全國各省市和重要商埠設有85個分館以及相應的印刷分廠。同時還跨出國門,在新加坡、吉隆坡設立了分館,全盛時期職工總數多達3600餘人。規模之大,人員之多,不僅為當時國內印刷出版企業之冠,也是世界印刷出版界所罕有。在新中國成立前的53年間,除了以編印教科書為主要業務外,還陸續出版了《辭源》、《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醫學大辭典》等大型工具書,《東方雜誌》、《小說月報》等重要刊物,整理影印了《四部叢刊》、《叢書整合初編》、《續古逸叢書》、《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還出版了嚴復、林紓等人翻譯的著名外國小說和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