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情境運用

才智咖 人氣:4.17K

摘要: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生創設思維的情境,使教學過程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資訊接受與反饋、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淺析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情境運用

關鍵詞:國小數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情境運用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把思維過程“融”於情境中,學生就會對教學活動產生直接、強烈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動力,托爾斯泰也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創設生活情境,讓孩子走進數學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充滿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數學教學要善於把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結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觀察、體驗、操作、思考,從而理解數學的價值,掌握數學知識。創設貼切學生生活的情境,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更好地理解數學。

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擬購物。其中教師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一學生拿著5元錢購物,如果他想去買7元錢的小汽車,夠不夠?如果不夠怎麼辦呢?這時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說回去拿了2元錢再來買;有的說問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錢再來買;有的說錢不夠的話,不是正好有5元錢的一本書嗎,讓他改變主意就買5元錢的一本書吧,這樣還可以從書中多學點本領呢;有的甚至說你可以去跟賣東西的人討價還價,叫他打一下折,7元錢的文具盒就5元錢賣給我吧,我下次還會到你這兒來買東西的。聽到這裡,筆者不僅為一年級的小朋友能有這樣隨機應變的想法而高興,更為他們能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自豪。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聯絡了生活實際,讓學生擁有了更大的創造空間。

 二、創設遊戲情境,讓孩子快樂學習

學生喜歡做遊戲,這也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遊戲活動,既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量的實踐證明,科學的採用遊戲教學將大有益處。筆者經常在教學活動中採用做遊戲這一教學手段,且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筆者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數字6的讀寫》時,授課前設計“搶凳子”這一遊戲來匯入所學知識:6名學生圍著5張椅子繞圈,其他學生們唱歌,歌聲停下來後,學生們奮力搶屬於自己的座位,看誰的反應快。通過這個遊戲,學生們直觀的建立了數的概念,瞭解到“5比6少1,6比5多1”,既複習了上節課有關“5”的知識,又引發了學生們學習新課的興趣,一舉數得。

如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加、減運算是一年級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它必須反覆練,而反覆練又顯得單調枯燥,於是可在練習中採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奪紅旗”、“摘蘋果”“送信”等方法進行。這些遊戲是學生最樂於做的,通過這些遊戲不僅使學生在遊戲中學到知識、而且更使學生產生競爭感,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時,當學生探究了計算方法後,筆者設計了小組接力賽規則,各組做好準備。隨著“開始”一聲口令,各組每個接到蘋果圖片的學生,認真計算填寫一道式子,然後傳給下一位學生,各組學生同心協力爭第一。摘蘋果接力賽,學生非常感興趣,活動效果好。這個遊戲給學生提供了熟練計算的機會,也鍛鍊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創設活動情境,促進孩子思維發展

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單純地信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教學中,把問題情境活動化,就是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使學生在口說、手做、耳聽、眼看、腦想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這有利於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於促進學生從動作思維向具體的形象思維過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這一內容時,筆者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一起搭積木,在遊戲中感知物體是有不同形狀的;再引導學生把其中一些物體進行分類,依次觀察物體,然後分別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直觀圖形,初步認識這些形狀;再讓學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類物體的主要特徵,並在小組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類物體的特點,形成不同物體形狀的表象。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經歷了觀察分類一形成表象的過程,加深了對不同形狀物體的認識。

又如,在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102頁思考題時,筆者讓同學們按值日組分組,每組按高矮排一隊,挨個兒說說自己前面有幾個人,後面有幾個人,這一隊共有幾個人,並記錄在本組的統計表中。說完把表填好後,分析分析表中每位同學說的三個數之間有什麼聯絡。等同學們利用充足的時間討論、分析之後,讓他們彙報自己的發現。然後教師隨機抽取八名同學上講臺排一隊,提問:“王濤前面有幾個人,後面有幾個人?”通過回答,板書3、4。再提問:“誰來列式算一算這一隊一共有多少人?”回答:3+1+4=8、3+4+1=8……很顯然,他們都知道了要求一共多少人,還得加“1”,“1”就是王濤。然後再做書上的思考題就容易了。再做幾個類似的習題,同學們都掌握得不錯。

四、創設故事情境,給孩子想象的空間

童話故事是國小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最愛,把數學問題用童話故事的形式描繪出來,能夠給數學問題賦予情節,甚至賦予生命,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根據兒童的這一心理特徵,筆者常把書上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絡起來,編成一個個故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