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學圈教學法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應用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6W

摘要:文學圈作為一種閱讀教學法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蔚然成風,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方式,文學圈適用於文學類課程的教學活動。文學圈在中國現代文學課程中的應用可以很好地解決目前學生不讀作品的困境。

論文學圈教學法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文學圈教學法;中國現代文學;應用研究

在高師院校中文系的課程設定中,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為專業必修課,是中文專業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了解現代文學三十年來發生的文學現象及經典作家作品,而“魯、郭、茅、巴、老、曹”這些經典作家即涵蓋其內。學生熟悉掌握現代文學史及經典作家作品,不僅有助於積澱其人文修養,而且還可以為將來走上教學崗位的學生積累必要的現代文學基礎知識。因此,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授的質量及效率至關重要。就目前高校該課程的教學而言,基本上都是採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授課教師是課堂的絕對中心,教師在課堂中普遍進行的是填鴨式教學方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優點在於教師能完全掌握課堂教學的秩序,能夠合理分配教學的重難點,不過此教學方式還有一個很大弊端,即是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讓學生完全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就教學效果而言,這種教學方式效率有限。針對目前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普遍採用的傳統教學方式,筆者認為可以採用其他教學方式,改變目前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方式的困境。簡言之,即是採用文學圈教學法,進行合理有序的應用。

一、文學圈教學法的內涵及實施方式

(一)文學圈教學法的概念及內涵

作為一種閱讀教學方式,文學圈(LiteratureCir—cle)最早的發現者是美國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城的一名國小教師卡倫史密斯,1982年,卡倫史密斯一次偶然機會在教室內落下了一批閱讀書目,這些書目遂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爭相閱讀,發表看法,甚至自發組成討論小組,在以後的期末考試中,令人感到神奇的是這些學生的閱讀成績大幅度得到了提高。而卡倫史密斯所教班級的這種閱讀經驗,被本校教師大力推廣。卡倫史密斯所發現的這種由學生自發組織的閱讀活動便是今天我們所講的文學圈的雛形。文學圈概念的正式提出要歸功於美國學者哈維丹尼爾斯,1994年,哈維丹尼爾斯的鉅著《文學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室裡的聲音和選擇》正式出版,在書中,作者詳細地界定了文學圈的概念,其認為“文學圈是以合作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暫時性的彈性閱讀小組,小組成員自主選擇並閱讀同樣的故事、詩歌、小說或其他文學作品,在完成獨立閱讀之後,小組共同決定要討論的內容。成員根據自己在小組中特定的角色和職責為下一輪將要舉行的討論會做準備,按照各自分配的角色,設計閱讀作業紙,準備討論時的問題提綱。在討論會上,成員根據自己先前準備好的問題提綱與教師和組內其他成員進行討論,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閱讀小組完成一部書的討論之後,成員會以恰當的方式,集中而創新地展示、交流作品中的精彩部分,這樣有利於同更多的團體成員交流和共享閱讀的快樂和驚喜。最後,完成討論的小組之間進行必要的成員交換選擇更多的閱讀材料,組成新的文學圈,展開新的一輪閱讀與討論。”[1](P51)從以上哈維丹尼爾斯對文學圈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文學圈閱讀法適合的最佳領域是閱讀文學類課程,如小說、詩歌、散文等課程的教學應用。學生在諸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自由閱讀的過程中,獨立產生對這些閱讀材料的興趣,然後自發與同學結成討論小組,討論交換自己的閱讀心得。這種閱讀方式有點類似於國內流行的班級讀書會,不過,與班級讀書會最大的不同在於,在文學圈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會得到更多的尊重,學生的個性也更易得到表現。

(二)文學圈教學法的實施程式

文學圈在最初雛形形成的過程中,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選擇完全是隨意和偶然性的,由於現實的教學過程中,一門課程的教學存有基本的大綱及重點。因此,如果完全讓學生隨性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會導致閱讀的分散及偏離。針對文學圈雛形的這種特點,哈維丹尼爾斯在書中又針對性地加入了學習任務單,文學圈的這種閱讀隨意性問題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因此,成熟的文學圈教學過程中,課任教師亦扮演了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角色。其角色的最為重要的職責是任務單的設計。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文學圈教學過程可以分成六大部分,即選擇閱讀材料篇目、形成不同閱讀小組、設計小組閱讀任務單、分角色完成閱讀材料、教師總結評價、形成新的閱讀小組。在這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是閱讀任務單的設計。在設計閱讀任務單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特點、興趣愛好,甚至是性別差異,設計適合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興趣的問題任務。任務單的問題要有開放性、延展性和思辨性,這些問題在課堂上討論時,要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展開,並引起學生的辯論探討。另外,文學圈教學法順利實施的又一環節是教師的總結評價。在現實文學圈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現場教學進行的實際情況,可以在學生討論完成之後進行現場總結評價,亦可以填寫問卷表,以便在下一次文學圈教學活動開始時進行回顧和總結。每一次的.文學圈教學活動要及時做好評價和總結,要肯定表揚學生的優點,亦要指出不足之處,這樣學生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文學圈教學活動中得到脫胎換骨的提高。

二、文學圈教學法在現代文學課程中的實施

文學圈教學法的最佳實施領域是閱讀教學,尤其是文學類課程的應用,在高師院校中文系課程設定中,幾乎有一半課程是文學類課程,如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文學等等。因此,對這些課程進行文學圈教學方式是水到渠成的。

(一)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性質及特點

如前所提,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是高師院校中文系開設的專業必修課,一般開設兩個學期。按照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實施方案來看,這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現代文學發展三十年的基本文學史知識及經典作家代表作品。而作家代表作品的教學幾乎佔據了中國文學課程的大半壁江山。學生了解掌握了多少代表作家作品,實際上決定了這門課程的教學成敗。以“魯、郭、茅、巴、老、曹”為核心的現代文學巨匠代表作又幾乎佔了現代文學課程文學類作品的一半,這些作家作品內容涵蓋了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領域,學生對這些作家作品的掌握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實際的文學圈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選擇這些作家作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掌握現代文學課程的效率。

(二)文學圈教學法在現代文學課程中的案例分析

現代文學課任教師大都有這樣的困惑,就是現在的學生不愛讀作品或者說是根本不去讀作品。這些學生為什麼不愛讀作品呢?客觀方面來說,現代文學課程中有些作品由於年代社會背景的原因,比如魯迅的雜文、郭沫若的戲劇等,必須結合時代背景來研讀,這些學生由於自身的時代歷史背景的積澱薄弱,不能融入作品,所以就有些牴觸作品文字的評析。從主觀上看,則是課任教師教學方法的生硬,也就是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長久以來會讓學生有些麻木,從而在課堂上與教師的教學節奏不相協調,這樣的教學效果就有些差強人意了。下面筆者嘗試以茅盾的短篇代表小說《春蠶》為例進行文學圈教學法的設計。1.《春蠶》內容簡介及教學目標《春蠶》是茅盾的代表短篇小說。該作品創作於1932年,按照現行的文學史的界定,《春蠶》“通過描寫30年代中日淞滬戰役前後,江南農村蠶農老通寶一家的養蠶‘豐收成災’的悲劇事實,形象地揭示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給中國農民帶來的民族災害;展示了中國商業資本家和官僚階級由於轉嫁危機與農民階級形成的尖銳矛盾;同時勾勒了兩代中國農民不同的思想與行為,預示著他們所走的不同道路”。[2](P170)《春蠶》與葉紫的《豐收》、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是30年代描寫“豐收成災”的三部代表作。《春蠶》以現實主義寫實的筆法描寫了江南杭嘉湖蠶鄉“蠶農”這個群體的悲慘生活,小說形象地塑造了以“老通寶”和“多多頭”為代表的兩代蠶農的形象。《春蠶》的教學目標在於要讓學生明瞭為什麼老通寶一家養蠶豐收成災了;其次是掌握老通寶、多多頭兩代蠶農的性格差異;最後掌握小說的敘述特點。在以往的傳統教學過程中,科任教師一般是以事件———人物———方法的方式,講述作品背景、分析豐收成災的原因、總結人物形象特徵、最後是評價小說的寫作方法。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法,優點在於講解思路很清楚,不過缺點是學生的參與感不強,對作品內容及人物的認識不夠深刻。2.《春蠶》文學圈教學法應用流程按照上文所提文學圈教學過程的六大步驟,第一步是選擇閱讀材料即《春蠶》;第二步是形成閱讀小組,筆者嘗試以學號分配方式隨機組合成不同的閱讀小組;第三步是設計閱讀任務單,此部分是關鍵。筆者主要列舉以下問題:A.請詳解《春蠶》豐收成災的主客觀原因?B.你認為老通寶借債買桑葉的細節是否真實?C.怎樣評價《春蠶》中的日常生活細節描寫?D.敘述老通寶與多多頭的性格差異。E.《春蠶》敘述描寫特點。F.《春蠶》的民間話語形態表現。此任務單要在教學前一週提前佈置給學生準備,接下來就是《春蠶》課堂的正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先前準備的任務單,在課堂上分小組自由討論,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引導及聆聽。討論結束之後,進入第五個流程,即教師的總結評價。教師要根據學生在教學現場的表現,充分肯定學生對任務單的理解探討。對於其在討論過程中的一些不足提出改善,為進入下一個文學圈做出準備。3.傳統講授法與文學圈教學法在《春蠶》教學中的比較為了對比不同教學方法對同一教學內容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春蠶》一文教學中選擇了兩個本科平行班對比教學,具體來說,一個班運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一個班運用上文所提文學圈流程進行教學。在教學活動結束後,筆者設計調查問卷表,並在課堂上採用閉卷答題的方式完成。然後分析比較學生的反饋。根據學生反饋材料,我們發現這兩個平行班對《春蠶》理解掌握效果差異明顯。採用傳統講授法授課的班級,對《春蠶》的把握僅僅停留在熟悉故事的階段上,能大體清楚老通寶一家為什麼豐收成災了,而對於其中的一些諸如民間話語形態、日常生活細節、心理描寫特點等方面沒能有深刻的印象。反觀,運用文學圈教學法教學的班級,則能深刻了解以老通寶為代表的江南蠶農豐收成災的主客觀原因,並對小說的一些敘述描寫特點如數家珍。而對老通寶、多多頭、荷花、六寶等主要人物形象描述飽滿清楚。概言之,運用文學圈教學法的班級真正掌握並記住了《春蠶》這部小說。

三、文學圈教學法在中國現代文學課程

應用的反思基於文學圈教學法的基本程式,此種教學方法有以下限制。其一,文學圈教學法適用的領域主要是文學作品教學,對於一些文學史相關的知識點教學,優勢則不甚明顯。其二,由於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受到課時安排的限制,不可能也不現實每一堂課都運用此種教學法。其三,在文學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準備閱讀佔據重要地位,如果每堂課都讓學生準備閱讀的話,會極大地加重學生的負擔,長久以來,可能會讓學生麻木甚至厭煩,不利於下一個文學圈教學活動的展開。此外,筆者根據《春蠶》一文的實驗,發現文學圈教學法順利實施的一個關鍵是學生任務單的設定。任務單設定的根本原則是要有開放性,要能形成討論的可能。比如“你覺得老通寶借債買桑葉的行為是否真實?”這個問題有很好展開的可能。其實這個問題的質疑最初源自於吳祖緗,其認為這個細節不符合生活真實,甚至是“無中生有”。[3]學生據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他們各抒己見,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觀點。儘管有些觀點看法有些片面和淺顯,但起碼學生進入了作品,能夠發表自己真實的感受及想法,並對江南蠶農的生活作出了精細的轉述,這些想法證明其真正地看進了這部作品。綜上,傳統以教師為主導中心地位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現代文學史及作品的閱讀興趣,學生不讀作品不參與課堂討論的現象極其普遍。基於現代文學的這種教學現象,文學圈教學法能很好地解決目前學生不讀作品的現狀。由於文學圈教學法的實施有其特殊的程式與方式,教師的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教師在文學圈教學活動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導者,而是一個引導者與聆聽者。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學生的討論狀況,因勢利導,激發學生對文字分析的厚度與深度,這樣文字閱讀理解就能深刻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一個文學圈教學便順利完成,同時又為下一個文學圈做出了積極的準備。

參考文獻:

[1]Daniels.H.“LiteratureCircle:VoiceandChoiceintheStudent—CenteredClassroom.”[M].PortlandME:StenHouse,1994.

[2]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吳祖緗.談《春蠶》:兼談茅盾的創作方法及其藝術特點[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