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2.29W

導語: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以下是小編整理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論文,以供參考。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論文

[論文摘要]

中國現代文學史是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為了適應社會經濟轉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教育者必須以應用型為導向,在課程教學中轉變教育理念,調整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改革評價機制,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及綜合素質。

[論文關鍵詞]

應用型 中國現代文學史 教學改革

為了學生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也不再只培養高知低能的“書生”,而是要求學生不但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還要有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是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的主幹課程,它的教學質量直接關係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也應有所突破,要跟緊時代,將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放在首位。

一、改革人才培養目標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培養目標中,要從知識為重轉變為能力為重(這裡所說的能力,不僅是指專業能力、就業能力、職業勝任力,更是綜合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群勝任力)。學校應致力於培養具有寬廣的人文情懷、較強的審美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與寫作能力、創新能力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質人才。

首先,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中凸顯人文精神與健全人格的培養。人文教育就是人之為人的教育,即教人怎樣處理個體與自然、社會、他人的關係及自身的意志、情緒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以研讀經典作品為學習基礎,具有集審美、知識和精神傳承於一體的天然優勢,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有著重要意義。其次,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中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素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字本身是開放的,它就是一個資訊源,讀者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的生命體驗去解讀。再次,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中堅持審美感悟能力培養。

文學的審美性,是人的精神想象表達和對微妙的情感世界的感悟,它是個體和外界世界聯絡的橋樑,是正確感知世界的基礎。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目的除了知識的積澱,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與世界能夠和諧相處。最後,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中加強語言表達及寫作能力的培養。說、寫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基本應用技能,是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質。作為個體,要在社會立足,自然少不了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而交流的效果直接取決於表達的能力。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學生在遣詞造句、語言組織等方面都會大有收益。而且學生在梳理思路時也強化了分析、提煉、綜合的思維能力,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改革教學內容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史長期追求學科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注重“史”的講解,這就使得該課程的知識體系獨斷色彩較為嚴重,且對作品的解讀不夠深刻。在這種文學教育觀念的引導下,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必然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學模式僵化而呆板。這樣的學習結果是學生只是知識的承載器,而沒有應用能力的鍛鍊。文學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固定、理性的思維是對藝術的束縛,文學要有生命力,就勢必要追求個性化。

文學的審美特質就是通過不確定性、多義性的意味、意境表現出來的。所以,以往高校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育理念和應用型的目標訴求是背道而馳的。我們要以文學為本位,淡化“史”的知識,突出作品的審美鑑賞。閱讀鑑賞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審美的創造活動,與文學創作是等質的、反向執行的,它不僅需要鑑賞者的文學知識的儲備和文學修養,更能培養鑑賞者的想象能力、審美能力、情感體驗能力等一系列形象思維的藝術素質。

作為教師,首先要精選能夠鍛鍊學生開放思維、學生喜愛但理解不夠的作品。作品不但會給學生當下的生存帶來啟發和思考,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愛國意識等,文字的開放性也會帶來不同思想的碰撞甚至爭論。如卞之琳的詩歌《斷章》,我們既可以把它理解為一首情詩,亦可以理解為表達事物相對性的哲理詩。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講曹禺的《雷雨》,教師不必重點講述創作背景、文學史價值等,而是要抓住最能引人深思、給人震感的地方加以生髮:周繁漪到底應如何評價?周衝在劇中的作用……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不同,每個人都會結合自身的生命體驗和知識進行評論,但正是這不同的思考和回答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帶著問題進行鑑賞,才能培養學生的文學感受與分析能力。

三、改革教學方式

為了凸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要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模式,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弱化教師的“言說”作用,使教師由課堂的宣講員轉變為課堂的組織者,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到授課方式上,要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比如互動教學法,講到一個重要問題,讓大家各抒己見,教師逐一或綜合評價,然後再引領學生進入此問題,這樣可以大大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討論式教學,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對既定問題進行先期的研究,課堂上由不同組的學生對既定問題進行闡述,教師最後進行點評。這種方式有助於學生的團隊協作、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網路資源的使用,當今是一個資訊極度發達的時代,在網路中有很多如百家講壇一樣的報告及講座,它們都有極高的學習價值,為了豐富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可以在講到某個作家作品時,插播一段與此相關的報告,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好課外指導和課外活動對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教師可以幫扶、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文學活動,把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密切結合。如可以指導喜愛表演的學生成立話劇社,當學完曹禺的創作之後,可以探索著把《雷雨》《日出》等搬上劇社的舞臺。這樣將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表現能力的培養滲透於文學活動中去,就能搭建起學生將專業知識應用於實踐的平臺。

四、改革考核體系

“考核”是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缺乏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課程改革就沒有實質性的作用。課程的評價方式對課程的教學、學習有著導引的作用,如果評價的內容和方式不夠合理,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都將受到影響。所以,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的教學改革離不開考核方式和內容的改革。

為了凸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考試模式要從“一卷定結果”向多元考核制度轉變。如考試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兩部分構成,各佔50%。平時成績又可分為三部分。

一是閱讀分數,閱讀是能力培養的前提,每次課利用幾分鐘的時間讓一兩名同學與大家分享他近期的閱讀體會。另外,在考試中,也有讓同學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發揮的主觀試題,這樣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二是寫作分數,要求學生完成一篇小文章,可以是讀書體會,也可以是一篇小論文,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創新,鍛鍊學生的寫作及創新能力。

三是口頭表達分數,因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討論及師生互動環節,所以學生在課堂討論中是否積極,回答的問題是否有新意、是否合乎情理等都可以作為給分的依據。期末試卷會考查知識記憶的題目佔 1/3即可,大部分考題應為考查學生素質能力的題目。如填空、名詞解釋、簡答等題目分值控制在35分以內,加大論述、賞析的分值比例。論述題要求學生在平時閱讀的基礎上,聯絡經典文字,對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重要文學現象進行評論,賞析題要求學生賞析一首(或一篇)課堂沒有講授過的詩歌(或散文)。如此,就能告別以知識為重的陳舊考試模式,向提高人文素質能力的新型素質教育模式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