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長恨歌”到“長恨歌”之我見

才智咖 人氣:3.2W

 摘要:電影自誕生以來,便與文學保持著較親密的關係,可以這麼說在任何一年裡,最受關注的電影都是以文學著作題材改編的電影。香港導演關景鵬執導的《長恨歌》就是這樣一部取材於長篇小說題材改編的電影。但電影長恨歌的上映,並沒有像想象那樣反映熱烈,甚至還受到了一些觀眾和評論者的批評責難,責難者大多將電影和原著進行比較,認為影片沒有傳達出原著的豐厚內涵,女主角的演員選擇不夠理想等等。電影與文學是互相需要並且互不相同的兩門藝術,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與文學原著理論上是兩個不同的作品,電影沒有必須忠實於文學原著的義務,不能把是否忠實於文學原著作為評價電影作品的標準。

淺談“長恨歌”到“長恨歌”之我見

關鍵詞:文學原著;電影;忠實;評價尺度價值;改編

一、電影與文學的關係

1、電影為什麼對文學情有獨鍾

首先必須看到,電影必須有劇本,即電影是一種綜合多種藝術因素(包括文學在內)的綜合藝術,電影必然有也必須有文學因素。換言之,電影一般不能僅憑電影導演腦中的藍圖”上去就拍,而必須首先有一個完整的文學劇本,並以此為基礎展開整個電影作品的藝術創造。那麼,這個劇本從何而來呢?自電影產生以來,專門並直接為電影而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就一直不佔電影文學劇本的主流。電影最初是用戲劇的眼光拍攝的,為什麼戲劇劇本沒有成為電影主要的劇本源地呢?很可能是因為,對電影來說,戲劇劇本過於舞臺化,假定性程度太高,不太生活化,而電影恰恰是非常生活化的一門藝術;同時戲劇劇本的劇情太受時空因素的限制,對電影來說拘謹,不夠自由――電影要求時空轉換要十分自由和靈活。而文學(實際上主要是小說)的生活化、寫實化和時空自由性正切合了電影的性格和需要。因此電影所以對文學情有獨鍾,實際上是由電影和文學各自的特性所決定的。這種情況發展到後來,就不僅是電影需要文學,同時文學也需要電影。文學在藉助電影巨大的市場效應所產生的連帶作用提高了其在讀者中的號召力,為自己贏得更多的讀者。

2、電影作品並不是原著的電影版:

電影除了文學因素,還包含其他許多藝術因素,是多種藝術因素的有機綜合體,它是另一種藝術,它具有與文學大不相同的藝術表達手段,文學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不能認為由文學作品改編拍攝而成的電影作品與文學原著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應將它們視為兩個作品,二者至多在比較巨集觀的要素和層面上可能較為一致,其實際的藝術和欣賞效果是不可能等值的,二者不可能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其間的差異或大或小,但總是存在的。由此,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作品只是意味著電影作品從某一文學作品取材,電影並不因此喪失掉自由創造的權力,電影沒有義務必須忠實電影文。改編電影完全可以根據自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需要和作為一部獨立的藝術作品的需要去進行一切必要的設計和安排。因此,不能籠統地以電影作品是否忠實於文學原著作為評價其優劣的尺度,最多可以拿電影製作者意欲達到的與文學原作或離或合的目的和效果來評價它。然而,並非一切電影作品都可以準確地、清晰地從電影作品之外找到電影製作者的意圖。這就仍然要回到電影作品本身。這也不意味著不能在電影作品與文學原著之間進行某種比較,如在對某些問題的處理上誰做得更好人們所以常常要求電影忠實於文學原著,可能出於以下原因:某一電影來自某一文學作品並常常沿用原來的文學作品的名字,這似乎就意味著這是在用電影的手段來呈現那同一部文學作品,因此也就意味著電影對那篇文學作品天然地負有“忠實”的義務。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學本位的眼光,電影只不過以另一種方式在傳播著文學作品。在這種眼光之下,電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某一電影作品作為一部獨立的藝術作品的地位就很成問題了。這應該說是電影獨立地位的迷失。

3、電影長恨歌與原著的異同,及原著與電影作品關係分析

(1)相同之處:閱讀過長恨歌原著並且觀看過電影的朋友不難發現,電影版在故事框架設定、女主角命運安排方面基本接近於原著,

(2)不同之處:電影長恨歌除開上面所陳述的相同性外,在其他人物形象塑造上與享有盛譽的小說版出入較大。a.影片刪減或增添了次要人物,如刪掉了鄔橋的阿二、上海平安裡的牌友薩沙,增添了舅媽以及與琦瑤青梅竹馬的表弟、還添加了程太太。

b.影片在次主要人物關係的處理上有明顯的變動,如將小說中始終愛戀琦瑤的程先生升格為男主角,並將其作為敘述者,見證了琦瑤的每一段情感起落,以及她的最終歸宿――被最後一位情人殺死,而這位情人是程先生返城後引見給琦瑤的――他下放雲南支援邊疆時認識後成為忘年交的老克臘。人物塑造中對於王琦瑤閨中好友蔣麗莉的生平安排變動最大,其實是將小說中吳佩珍、蔣麗莉兩個形象糅合到一人身上。

(3)電影長恨歌的改編有著導演很深的個人烙印,導演在影片中注入了由原著給他帶來的創作靈感,融入了自身對於某些情理的感悟。對於這部影片優劣的評價應該更多的從影片本身出發。因為電影通過影像呈現人生,而小說使用文字概括、提煉、再現生活。正如張藝謀的系列影片,故事框架來源於小說,而情節安排和形象塑造則是“隨心所欲”,觀眾、影評人似乎也並沒有用是否忠實於原著來苛求其改編自小說的電影。

4、避開原著從影片本身出發分析長恨歌的成敗

劇情發展的交代和人物關係的過渡都太過粗糙,如影片開始後沒多久,蔣麗麗與琪瑤突然的爭吵,琪瑤上海三小姐稱為的突然出現,以及琪瑤與人物口音與上海這個明確地域背景的不一,梁家輝和鄭秀文的港腔普通話始終讓人覺得怪怪的,這不象是久居上海的人的語言,倒象是剛從香港到上海投資的港商的話語:)相反,蔣麗莉在香港多年後回到上海,倒操著一口比那兩位更純正的國語。雖然,這是演員出處本身使然,沒有使用配音演員給最重要的兩個角色配音,是電影的一個明顯失誤。長恨歌雖然不盡如人意,還是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的。它充分揭示了悲劇意蘊.

二、“長恨”的悲劇意蘊

(一)女性情感困境――一步走錯步步錯

無論什麼時代,對於絕大部分女性而言,不論傑出還是平凡,婚戀都是其生命中極其重要的樂章,值得她們精心經營終身維護。現實生活中沒有女性願意拿感情當兒戲,也幾乎沒有女性願意此生經歷兩次以上的婚戀。但實際情況是,茫茫人海中,總有一些人的首次情感選擇是錯誤的,如果是男性特別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男性,也許不會留下什麼陰影;但對於東方女性特別是傳統觀念薰陶影響下的中國舊女性而言,一切就都不一樣了,哪怕是處於相對開放的都市,哪怕她們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在男權中心的社會中,她們如同已經貶值的嵋商品,失去了話語權,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再次自由選擇感情的權利。<長恨歌>中的女主角王琦瑤就是因為第一次的感情選擇錯位而造成終身不幸的形象,她的命運遭際讓我們領略了“一步走錯步步皆錯”的女性情感困惑。影片開始打出的字幕“在自己的城市看不見城市,然而在錯誤的年代,卻總碰到自以為對的人”雖有故弄玄虛、令人費解之嫌,卻也隱約提示了女主人公在自己的`城市――上海。一直做著錯誤的選擇,讓觀眾對她的人生苦難有一思想準備0我們看到作為上海“三小姐”的王琦瑤心甘情願投身於軍政要人李主任的懷抱,不免感到惋惜。由於電影中女主角的生命軌跡和小說中的較為接近,所以只要讀過小說的人,便自然想起琦瑤外婆的感慨和憐惜:這孩子頭沒開好。在影片中,王琦瑤的寡母面對琦瑤舅媽及表弟的求婚,表現得既無奈又心痛,她做不了已是“上海小姐”的女兒的主,但對如花似玉的女兒成為別人的外室,還是有所不甘的,這從日後琦瑤回家母親提到鄰居的詢問可以感受到她的內心缺憾。李主任因為官場上的是非惹下麻煩,危急時刻被神通廣大的穆小姐“救駕”亦因此被欣賞他的穆小姐軟禁。就此從人間消失。李與琦瑤同居雖只有幾個月的光陰,但這段短暫而極度繁華的經歷給她帶來了終身洗卻不去的影響:舊社會高官情婦的身份令一般家族、家庭無法接受她。而抹不去的天然氣質和經歷豪華後的風韻又吸引著具有審美鑑賞力的男人,這就註定了她醜後的感情劫難。年紀尚輕時遇到的富家子弟康明遜就是這樣的代表,琦瑤和他相互吸引依戀,但卻沒有未來感,不僅談不上婚姻,連長久的相伴也是夢想,而琦瑤因為自己的歷史經歷,在得知自己懷孕後,也表現得相當的冷靜理智和自尊,沒有吵鬧、沒有要挾,打胎不成後。一人吞嚥苦果,承擔起所有恥辱和責任。如果說王琦瑤的前兩次感情遭遇多少有些身不由己的話,第三次陷入和一個與女兒同齡的老克臘的戀愛真是匪夷所思,我們會認為她多少有些荒唐糊塗、感情氾濫,自活了幾十年。但若仔細思量推敲。卻是經歷前兩次短暫歡愛後情感生活留氣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