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習題現象引發的思考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8W

一現象:在一節數學習題課上,我所講的題目都是與教材同步的《配套練習冊》上的題目,這些練習題按要求課下應該已經完成。但是上課時發現學生只做了部分填空題、選擇題,稍有點兒難度的題目都沒有做。如果您也是處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也您一定經歷過這種情況,學生就等著老師去講,等著老師去“做”。實際上,從我對學生能力水平的瞭解,學生中的絕大多數是應該能夠做出此題的,但通過舉手調查只有兩個學生做出了此題。見到這種情形,我在課堂上再留給學生時間去做,時間過去了十分鐘,會做的還是那兩個學生,其他學生好像是“列席”課堂一樣無動於衷,接著我又對學生說了一些鼓勵的話,結果和剛才的反應一樣。部分學生看到老師在“求”他們做題,甚至還露出笑容,好像在說“我們就是不做,就是等你來講,你又會怎麼樣呢?”

由一道習題現象引發的思考教育論文

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最後我說了一句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話,“凡是做不出來的同學,放學後留在教室內老師陪著你們做”。話音剛落,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了。剛才會做那道題的兩個同學立刻便被其他學生圍了起來,門庭若市,即使“掛不上號”的同學他們之間也開始互相討論起來了。

時間又過去了五分鐘,做出來的同學便“跳到”我的面前,“炫耀”自己的成果,示意該題已經解出來了。經過我的.巡視,只有個別的學生還有一點困難,絕大多數同學都解出了此題。

最後,我還選出一個學生到講臺上,講解了該題的解題過程。該生講解清楚條理,還受到全班同學的一致鼓掌表揚。本來課下一天的時間都沒做出的題目,在老師一句話的要求下,五分鐘解決了該問題。

二問題:在素質教育的環境下

今天的學生該如何教育

國家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制定了義務教育法,普及義務教育,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人人應當享受到九年制義務教育。教育者不能體罰和侮辱學生或變相體罰學生,也不能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制度的出臺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歡迎。

但是,不知是教育者對制度理解的不透徹,還是學生們抓住國家“賦予”他們的“權力”不放鬆,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下,出現了一種怪現象,老師不敢批評學生,不敢對學生布置課下作業,更不敢對學生說錯話。每當老師教育學生時,都是事先想好的一些委婉的話,和風細雨地試著和學生溝通,稍不注意就會被學生抓住把柄,反而自己成了“被告”。輕者老師對學生說對不起,重者就會被學生家長來大鬧一通。

教育部也發現了這一現象,馬上出臺了一項制度,班主任有權批評學生,好像是給班主任一個“尚方寶劍”。況且也沒有說清楚,批評的方式和方法,批評的權力有多大。如何讓教育者去把握和使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呢?另外製度中說班主任有權批評學生,況且教育學生也不是班主任自己的事情,任課教師又應怎樣去教育學生呢?是視而不見還是敬而遠之呢?這就使許多任課教師不敢輕易地去和學生正面接觸,學生成了真正的“上帝”。 當今的學生如何教育?我想是多數一線教師最迷惘的話題。現在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好像是被束縛的彈簧,如果你再去壓他,他便會反彈的更猛烈一些,當然如果你完全放開手腳不去管他,任他的彈性完全施展開,聽之任之,他也不會和你對抗。但他會讓你的講課無法進行下去,整個課堂被攪得烏煙瘴氣。

其實,象上面的習題所反映的現象一樣,如果老師稍嚴厲一些,也能讓他們去學習。但誰又敢去違背一些教育制度,做跨越“雷池”的事情呢?有一次,在校園裡聽到兩個學生在談話“老師發現我逃課去網咖了,檢查我的作業也沒完成,他又能對我怎麼樣呢?開除我,他又沒有權力……”。聽後,細想確實面對這樣的學生,光憑我們的“三寸不爛之舌”去教育他們,又能有幾個回心轉意?成為學習的佼佼者?坐下來好好想一想,當今的學生該如何教育呢?

三感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需要用“心”去經營

在2008年5月,我和同事共同申請一個科研課題《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我們帶著上面遇到的問題,作了深入的調研:

我們現在的教師的年齡絕大多數都是80年以前出生的,所受的教育思想是師道尊嚴,現在再用這種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學生,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例如有時我也對那些屢教不改、頂撞老師的學生大發雷霆,好像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結果呢?不但沒有達到自己的教育的目的,反而激化了師生矛盾。

我們國家正在努力建立一個民主、和諧的社會,對此我們堅信不疑。教育是一門藝術,作為教師首先學會包容,這個包容我們其實很難做到,對學生可以不讚賞,但是要接納,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做法,但是應該容忍,有時候這一點是做不到的。其次,老師和學生能否各自開啟心扉做心與心的溝通。在教育學生時,老師和學生能否坐在同一條凳子上,這樣老師放下了架子,學生提高了待遇,好像是兄長關係,在談話時不要直奔話題,先關心他的冷暖及生活,最後再談學習,儘可能的做到家長似的關心,爭取說一句讓學生感動的話,平時爭取做一件讓學生感動的事,俗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用心去經營我們那份用一生守望的“責任田”,何愁師生關係的不和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