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專業社會工作學碩士專業適應問題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7.58K

摘 要:近年來,跨專業社會工作碩士報考現象普遍存在,部分跨專業學生因缺乏專業基礎,在專業適應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困境。以社會支援理論為視角,分析跨專業學生專業適應困難的現狀,提出增強跨專業社會工作碩士專業適應的策略,即撕下跨專業的標籤,建立理論與實踐的聯結;建立支援系統,從多元的督導中收益;主動選擇有意義的實習機會,融入實習機構等,幫助跨專業學生應對專業適應問題,從而實現專業成長。

跨專業社會工作學碩士專業適應問題研究論文

關鍵詞:社會支援;社會工作碩士;專業適應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逐年擴大招收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MSW)的範圍。隨著研究生的擴招,跨專業社會工作報考現象普遍存在,如何將有意向從事社會工作,但缺乏專業訓練的跨專業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專業素質的社會工作者,對解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在這種背景之下,重視跨專業社會工作碩士的專業適應情況,加強對其專業適應問題的修正,積極引導其更加理性全面地認識專業,培養專業興趣,提高跨專業社會工作碩士專業教育的有效性,是推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工作[1]。

一、社會工作專業碩士跨專業的不適現象

關於專業適應性的概念,本文所討論的跨專業社會工作研究生是指本科非社會工作專業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簡稱MSW)。其專業適應性是指個體通過與所學專業及其專業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調整自身,達到個體與專業上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一種心理和行為表現,這種表現是基於學習者原有的學習基礎和個性特徵。專業適應性受個體因素、環境因素及社會支援等的影響。專業適應性的內容包括專業認同、專業學習動力、專業學習行為、專業自我效能和專業學習能力[2]。

GZ大學於2015年開始承辦MSW招生專案,成為目前廣州五所具備社會工作研究生招生資格的高校之一。該學校第一屆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生共計31人,在全職讀研的17位學生中,本科或同等學力為非社工專業的有10人,其中完全沒有接受過社工專業培訓或有社工經驗的學生有7人,佔全職在讀學生的41%。對於跨專業學生來說,在讀研期間會面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例如缺乏專業基礎,難以跟上專業學習的進度和要求。跨專業學生專業自我效能感普遍較低,來自專業學習的挫敗感使得有的學生一再降低對學習目標的投入程度,甚至放棄學習任務。有的跨專業學生未能全面客觀地認識社工專業,對社工專業感情依附程度不高。在學習過程中,未能建立起助人自助的信念、獲得在專業上進一步提升的動力,使得部分跨專業學生更加堅定了畢業後不會進入社工行業的想法。如何解決專業適應問題,完成每一階段的學習任務、能夠順利畢業,成為每個跨專業學生必須要面臨的挑戰,它影響著跨專業學生日後的就業選擇和職業發展。

二、跨專業社會工作碩士專業適應現狀分析

社會支援理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先後有精神病學、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等學科涉入。社會支援是一個具有多元結構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關於社會支援理論的內涵沒有統一的界定。國內學者程虹娟(2003)從三個角度歸納了社會支援的定義。一是從社會互動關係來定義社會支援,典型的定義為:社會支援不僅僅是種單向的關懷或幫助,它在多數情形下是一種社會交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互動關係。二是從社會行為性質上來定義社會支援。社會支援是一種能夠促進扶持、幫助或支撐事物的行為或過程,是個體對他人的社會需要的反應。三是用社會資源的作用來定義社會支援[3]。

從社會支援理論的視角,去探究跨專業社會工作(MSW)學生的專業適應過程,反思在專業成長初期的經歷,可以為同類跨專業學生提供經驗,也可以為社會工作教育者提供參考。作為一種主要的彈性資源,社會支援與個體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關係,它在緩解個體壓力,消除心理障礙,增進個體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社會支援理論基於對弱勢群體需要的假設,也就是說在對弱勢群體形成科學認知的基礎上,判定弱勢群體需要什麼樣的資源才能改善和擺脫現存的不利處境。跨專業社會工作專業碩士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但是處在與社工科班人員競爭的情景下或需要面臨自身專業成長困境時,跨專業社會工作碩士生處於一個相對弱勢的狀態。陳玲曾在《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前置專業及其影響調查分析》中發現,“入校後的社工學習方面:前置專業為社會工作的學生入校後的專業學習與實習更為輕鬆,以前的學習經歷對他們會很有幫助,而跨專業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同學感覺專業課程學習與實習都有壓力”[5]。要判斷跨專業學生在擺脫專業適應困境時所需要的資源,首先要對跨專業學生專業適應的現狀展開分析。

根據GZ大學MSW研究生培養計劃,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的第一年主要是理論學習,其間穿插機構的實習安排,第二年進入專業實習和論文撰寫階段。在理論學習階段,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入學適應問題,如何去適應學校的教學環境。部分跨專業學生在工作多年以後重新回到學校學習,面臨著環境、角色等多方面的變化。研究生階段的教學方式和本科有很大的差異,教師們會比較重視和尊重學生的參與性與自主性。研究生的學習除了靠教師適時的引領和點撥外,大部分時間需要自己安排學習的內容。

(一)報考動機影響跨專業學生的學習投入

報考動機是指考生選擇專業的原因,它與個人的價值觀念有關,反映了個人對專業的的興趣程度,報考動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的投入程度。跨專業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生源包括非社工專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往屆本科畢業生及同等學力人員。考生們抱有不同的報考動機,有的跨專業學生作為調劑生,比較被動地選擇了社會工作專業。跨專業學生沒有接受過社工專業的系統培養和訓練,從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上缺乏對服務物件以及社工行業的認識。報考動機對跨專業學生在日後的專業學習中有很大的影響。對於部分跨轉專業學生來說,能否在入學後迅速產生學習動機,會直接影響其專業學習的投入程度。在報考動機對學習投入狀態影響方面,A學生表示“反正我以後不會做社工,平時也沒怎麼看書,能畢業就行了”,B學生持不同看法“我覺得社工的專業知識對自我提升有很大幫助,對於家庭方向我比較感興趣,會關注得比較多一些”,C學生也認為“社工這些理論挺有用的,還是想認真學點東西。作業的話,還是儘量寫吧,反正教師知道我們是跨專業的,只要我們盡力了應該也不會掛我們的……”跨專業學生如果有著比較明確的學習目標,即使在專業基礎匱乏的情況下,也會保持一定的投入程度。endprint

(二)跨專業學生專業認同主要源自對專業知識的需求

專業認同是指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態度,即能夠接納和包容認可所學專業,並伴隨著相對積極正面的評價,包括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意志和行動[6]。在理論學習階段,跨專業學生可以接觸到一些很優秀的社工和督導,從他們的分享,學習到社會工作接納、尊重、平等、個別化等價值理念,社會工作對人的深刻理解,尊重個體的尊嚴和價值,案主自覺,助人自助的專業目標。社工將專業理念內化於自身後所呈現出來的精神狀態,讓很多的跨專業學生印象深刻,認識到社工“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助人方式。跨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主要來自對專業知識的學習需求,由於缺乏實踐經歷,還未建立起專業情感和專業意志。當跨專業學生對社會工作有比較高的專業認同時,會以比較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專業的學習。在關注自我生命歷程的過程中,重新認識、面對和接納自己。最初,自我幫助的需求使很多跨專業學生明白,社工專業知識有助於自我成長,能夠為之“答疑解惑”。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去審視自己的弱點、掙扎和錯誤的信念,用社工的理念和方法,學習解決自身的問題和衝突。個人發展的需要促使一部分學生有很強的學習動力,既然辭掉工作回到學校,就應該認真對待學習,希望能夠做到心有所定、學有所成。

(三)個人因素影響跨專業學生的學習行為

在理論學習階段,面對著社工本科生所表現出來的良好專業素養,一些跨專業學生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主要來自學生對自身的要求,一定的壓力會激發個人的學習動力。作為一個跨專業學生,容易為自己的“不專業”而感到不自信,但並不是每一個跨專業學生都有著同樣程度的感受,有的學生會坦然接受這種“專業差距”,有的學生會更加努力,投入時間精力去學習。面對探索和學習一個全新專業的挑戰,個人因素影響專業適應的狀態,跨專業學生能否產生學習動力,與其個體的性格、處事方式、對專業的期待以及未來的工作打算有關。飽滿的學習動力會觸發積極的學習行為,其積極程度主要包含著學習自主性和努力程度。從筆者所接觸到的GZ大學15級跨專業MSW學生來說,大部分對專業學習的態度是比較踏實、認真的。從學期課程成績來看,社工本科學生和跨專業學生的成績均分不相上下,第二學年課程平均分最高者為跨專業學生。

(四)跨專業學生社會支援網路的構建

社會支援是人們在互動中形成並能夠提供工具性和表達性資源的社會結構,社會網路是人與人之間複雜的社會關係及其可能發生連鎖反應的支援系統[7]。關於社會支援的型別,目前共識度比較高的一種分類方法是將社會支援網路可分為物質支援、精神支援、工具性支援和資訊支援四種[8]。跨專業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社會支援來源包括家人、親友、朋友、老師、同學、學校、同事、督導等資源。文章列舉了在理論學習階段和專業實習階段,普遍存在並對跨專業學生有較大影響的幾種支援情形。

1.跨專業學生與社工專業學生的相互支援。網路中的社會關係有強弱之分,強關係表現為比較緊密,關係雙方投入更多時間、更多情感,彼此更親密也更頻繁地提供互惠性幫助。弱關係則比較疏遠,關係雙方自我投入不多。大多數人生活在更多的弱關係網路中,只有少量強關係[9]。部分跨專業學生與社工學生所形成的關係就是社會網路支援理論中所指的強關係。班級內形成互學互助的氛圍,大家都能夠比較開放、坦誠地去分享自己觀點和想法,並主動提供幫助。社工專業同學的優勢在與於對社工行業有更多瞭解、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對於專業知識的掌握更有深度,思辨能力、書寫能力和表達能力會比較強。而跨專業學生的弱勢在於書寫能力的欠缺、專業知識的匱乏、未形成社工的思辨方式。當遇到一項學習任務時,跨專業學生要對問題做出分析、提出對策,首先要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自學,基本概念到方法技巧,因為還沒有形成對專業知識的框架體系,很多時候都是在混亂中慢慢摸索。跨專業學生對於專業學習的方向和進度很難把控,對於不同學科知識點的接受需要時間,而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再發散,又難以判斷所找到的概念是否適合於問題的解讀,即使能找到準確的理論,對於理論本身的理解又難以深入,花費很多時間去看書,未必能準確掌握。在這種情景之下,社工學生為跨專業學生提供了有力支援,通過討論幫助跨專業學生以社工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並提供參考意見。在明確方向之後,跨專業學生能夠更快地去完成研究任務。而跨專業學生的優勢在於,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閱歷,能夠跳出社工的思維圈,從其他行業或者跨專業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斷問題。社會工作是對人的工作,經歷會幫助跨專業學生去反思,找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有的跨專業學生因為工作經驗的積累,在某一方向或學科上的專業性,甚至超過社工學生和教師,成為小組學習的引領者。

2.跨專業學生與教師們的互動。如何推動跨專業學生走出專業適應的困境,幫助跨專業學生營造良好的專業適應環境,教育工作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導是給予學生的指引與支援,每次的課堂討論都是一次小組活動的開展,教師是帶領者,參與討論的學生是小組的參與者,在與教師、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中,學生個人受到積極的影響,開始發生變化。教師們的授課能給學生帶來一些啟發,幫助學生去了解真實的社會和社工行業的現狀,引導學生為進入社工行業做準備,為其提供實習機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走出專業適應的困境。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有的教師會將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運用於課堂之上,一方面訓練學生;另一方面教師會協助學生專注於自己成為一個人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去關注某些生命議題,思考自己的發展與轉折點,並且回憶自己做出的關鍵選擇。這些主題包括人的每個發展階段,從童年、青少年到成年的'生活,工作、原生家庭、親密關係、生活的意義等,每個關注議題都可能成為日後案主的議題。

3.跨專業學生與工作夥伴的互動。專業實習是跨專業學生專業適應過程中及其重要的環節,充分的理論學習為專業實習階段打下基礎。在理論學習階段,跨專業學生經歷了接觸瞭解、探索、調整與適應的過程。在實習階段,跨專業學生所處的情景再次發生轉變,其主要面對的物件是工作夥伴和服務物件。社會工作學科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學習任務的要求與本科有區別,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實踐程度和團隊合作。調研發現,部分跨專業學生在實習階段的自我效能感比理論學習階段高,過去的工作經驗對實習起到有很大的幫助,能比較容易地去適應專業環境,迅速地參與到工作中,熟悉團隊合作的規則,與工作夥伴能夠保持良好的互動,以自我為導向,把握調研的節奏,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三、增強跨專業社會工作碩士專業適應的對策

在理論學習階段,跨專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理論知識儲備、自我探索和確定研究方向。帶著問題進入實習單位開展調研,與服務物件接觸,深入瞭解研究物件的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支援的狀態。熟悉機構運作和專業環境,熟悉相關職業者的工作內容。不管是在理論學習階段還是在實習階段,如何以自我為導向適應專業環境,把握機會在實習中獲益,是跨專業學生在專業成長過程中應該思考的問題。文章從跨專業學生的角度,提出了益於社會工作碩士專業適應的對策。

(一)撕下跨專業的標籤,建立理論與實踐的聯結

社會工作專業適應能力提升的關鍵,在於能否把人生的經歷和社工的理論結合起來,實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結,一方面要防止自身的經歷成為社工專業成長中的阻礙,一方面要通過自我察覺將自我經歷的感受轉變為專業適應的助力。跨專業學生不應該輕易為自己貼上“不專業”的標籤,把目光僅僅聚焦在讀研的這兩年上,要把過去的成長經歷看作是成為社工的學習和訓練。致力於專業能力的充實是終生的目標(Barnett,Doll,Younggren,& Rubin,2007),最佳的思考是把專業能力提升當做是持續不斷的歷程,而非一旦達成就永遠不變[10]。跨專業學生和社工科班學生的區別在於,在不同階段學習的內容不同。跨專業學生需要在讀研階段掌握研究方法的運用,保持一個觀察的心,挖掘、學習生活中處處可能存在的議題。學習做一個觀察者,用科學的方法,記錄下在校或實習過程中的觀察、經歷、感受、疑惑以及個人的觀點。儘可能地完整記錄下資訊,日誌可以幫助學生關注和反思自我的狀態,並記錄下討論的要點、新的創意和工作內容的細節。

(二)建立支援系統,從多元督導中收益

跨專業學生在某些情況下會質疑自己的能力,這個時候應該耐心看待自己的無力感,不要否認和壓抑這些感受。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來自於教師、同學、督導、同事、服務物件,甚至是陌生人的“回饋”。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優勢,作為學生,不知道是正常的,所以才需要學習。給自己過大的壓力,會阻礙向他人學習的能力。儘可能挖掘身邊的資源,建立自己的支援系統,以誠懇、樂觀的態度和他人建立聯絡。與同學、朋友建立良好的互動,相互幫扶相互支援;與教師建立良好的互動,主動地聯絡教師,虛心求教;與工作人員建立良好的互動,向他們學習,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考慮。要學習表達內在的想法,同時在傾聽他人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想法;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學習社工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三)主動選擇有意義的實習機會

接觸各種實習機構,可以幫助學生判斷自己喜愛或不喜愛的工作,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力,尋找到真正喜歡的服務群體。MS Corey & G Corey在“Becoming a Helper”一書中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觀點,“尋找一個可以和許多不同型別的個案工作並參與不同任務的實習機會,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透過與不同的族群工作,你可以探索和發展新的興趣。如果你的實習工作僅注重你所選擇發展為專業領域的特定族群或問題,你可能會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且讓你在專業上受限”[11]。跨專業學生應該在有限時間內,儘可能接觸不同的機構及其服務物件,儘早地確定一個研究方向,根據課程安排,多維度地展開對研究主題的探索,這樣有益於增加學生對於某一研究方向的專業積累。實習生可能會在實習中找到感興趣的議題,也有可能進入實習單位後,發現自己的選題和實際情況不相符。有的學校要求學生在專業實習期開始前,儘早做好研究設計,帶著問題進入實習單位,論文議題根據實習情況再做調整,使得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有比較清晰的方向。學校對實習單位的資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夠獲得一定的資源支援。學生在選擇專業實習單位前,一定要去實習單位參觀走訪或者以做義工的方式儘可能全面瞭解機構的情況,避免選題和實際情況出入太大,造成實習生的被動狀況,不利於專業實習的開展。

(四)融入實習機構,保持責任感盡力投入

讓自己融入實習機構,不要指望實習機構來配合實習生。以開放的心態向機構工作人員和服務物件學習,試著停止認為自己應該學到什麼,機構應該為自己做些什麼的想法,反過來積極主動地去聚焦在實習過程中處處存在的課題。實習生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看自己能夠為機構、去配合他人做些什麼。通過與工作人員的對話、參與工作,儘可能地瞭解機構政策以及運作模式。遵守對實習機構的承諾,把實習看待為一份正式的工作,保持責任感盡力投入,對於金錢不要看得太重要。對於他人提供的幫助,要保持感恩。認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不把不喜歡的實習經驗視為浪費時間,保持良好心態,至少它能夠幫助實習生判斷特定的機構或服務人群不會在自己未來求職的考量範圍之內。

參考文獻:

[1]李月.跨專業社會工作碩士專業適應過程研究——以H高校為例[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5.

[2]周玲燕.跨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適應性研究[D].金華:浙江師範大學,2012.

[3]程虹娟,張春和,龔永輝.大學生社會支援的研究綜述[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4]全巨集豔.社會支援研究綜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5]陳玲.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前置專業及其影響調查分析——以安徽大學為例[D].合肥:安徽大學,2015.

[6]張冰.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研究——以M校為例[J].學理論,2012,(20).

[7][9]周湘斌,常英.社會支援網路理論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應用性探討[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8]左習習,江曉軍.社會支援網路研究的文獻綜述[J].中國資訊界,2010,(6).

[10][11]Marianne Schneider Corey,Gerald Coreyz;黃慈音等譯.助人工作者的養成歷程與實務[M].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3:361-363.

[11]Marianne Schneider Corey,Gerald Coreyz;黃慈音等譯.助人工作者的養成歷程與實務[M].臺北市:新加坡聖商智學習,2013:36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