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才智咖 人氣:3.23W

只有中國對於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採取的是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的策略,怎樣分析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探究?

論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摘要:會計作為一國國內企業與企業之間、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之間進行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商業語言,已經得到了全球的公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資本的國際流動使得各國開始將目光轉向國際會計準則,從客觀上要求了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進一步實現趨同。由於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制定國際會計準則的推動,國際會計準則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會計準則在國際協調方面取得了極大的突破,如:歐盟己採用國際會計準則,日本重組了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並按照國際會計準則標準來制定日本的會計準則。另外,在現實利益的推動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也已全方位介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為適應改革開放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需要,2005年,中國財政部先後釋出了6批共22項會計準則的徵求意見稿,也全面地梳理、調整和修訂了現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間頒佈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最終在2006年初構建起一套企業會計準則的完善體系。從2007年1月1日起,中國上市公司正式執行新的會計準則,其他企業鼓勵執行,此舉基本實現了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另外,次貸危機爆發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為響應峰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倡議,於2010年4月釋出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路線圖》,表明了中國對於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立場和態度。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經濟溝通與合作機會不斷增多,作為一種世界性經濟語言的,會計不僅是一國國內企業之間、不同國家企業之間商業溝通的重要媒介,還為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之間建起了一座特殊的橋樑。為了更系統地理解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本文的主要內容如下:第1章是緒論部分,主要闡述本文的研究背景與意義、文獻綜述、研究內容與方法;第2章基於新經濟制度和博弈論的視角,探索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因和本質;第3章,本章首先梳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方式和路徑,再回顧中國會計準則的變遷歷程,最後分析中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模式;第4章主要利用報酬模型驗證了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效果;最後,第5章基於對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因分析、路徑選擇和效果的研究,本文將結合我國會計準則的執行現狀,為我國會計改革提供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中國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1緒論

1.1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研究背景。

經濟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對國際經濟關係和各國經濟活動產生著日益深刻的影響,各國和地區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紛紛開始進行各項改革,而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則是成為國際會計領域的一箇中心話題,也成為全世界所關注的焦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發展與完善是以全球經濟一體化、資本市場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為背景,其目的是使各國或地區間企業間相互融資、運作資本以及協作共贏。近年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步伐明顯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中來,其中參與度較高的是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理應積極參與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工作中去,維護開發中國家的利益,並且為世界性的會計準則的形成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06年2月15日,中國財政部正式頒佈了新的會計準則,標誌著中國會計準則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趨同。2010年4月2日,中國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全面趨同路線圖》,全面部署了下一階段中國會計準則建設有關工作的重要舉措,明確了中國下一步會計準則改革的方向和持續趨同的目標,並將名稱中的全面趨同改為持續趨同,體現了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理念的變化。

1.1.2研究意義。

首先,研究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會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會計經濟後果理論。會計準則不僅僅是純粹的技術手段,其具有經濟後果這一結論已得到世界各國以及地區的普遍認同。簡單來說,影響路徑為:會計準則影響會計報告的內容和質量,會計資訊又是以會計報告為載體,會計報告直接影響會計資訊使用者的決策,會計決策會使其他相關方受益或利益受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會產生經濟後果,不僅如此,會計外交,等效認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路徑以及策略的選擇也會帶來同樣的效果。

其次,就金磚五國來說,只有中國對於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採取的是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的策略,依然尋求會計準則的國際等效認證,其他四國中已經採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從世界範圍來看,主要經濟體對於國際財務報告的認可度均較高,大多數國際或地區已經直接採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作為財務報告的編寫指南,當然也有態度比較曖昧、即將採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國家。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路徑與其他經濟體的會計趨同路線存在著巨大的不同。因此對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路徑以及策略進行研究,有助於梳理現有的趨同戰略系統,也為進一步優化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策略提供經驗。

1.2文獻綜述。

會計準則的趨同過程是伴隨著資本市場國際化的深入發展的,只有達到一定程度的資本市場國際化,才會出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所以這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概念,正式將這一概念應用於會計領域的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立後一直致力於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協調意味著不同觀點的調和,儘可能協商調整各國會計差異,減少障礙和矛盾,達到國際間相互溝通、理解。

2001年,IASC成功實現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改組,其目標也發生了變化,明確規定要制定高質量、可理解並具有強制性的全球性的會計準則,並促進這些準則都得到嚴格運用。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達到高質量解決方法的趨同。

至此,趨同概念也被正式提出,並開始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1.2.1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本質。

威廉姆·斯科特(WilliamScott,1997)相信雖然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後果,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一個多方政治博弈的過程,政治權力意味著控制力,掌握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話語權就等同於在國際範圍內展示對會計準則制定的影響力。也就是說,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權是一個向全世界展示權威性的機會,所以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本質是各方綜合實力的博弈。

曲曉輝(2001)把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不應該簡單地歸類為技術範疇,而應該把其當作是一個政治程式,簡單地歸類為技術範疇反而會阻礙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馮淑萍(2002)認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本質是協調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經濟利益的過程。曲曉輝、陳瑜(2003)主要從五個方面:人員構成、歐盟和澳大利亞等國宣佈執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時間表、美國立場的轉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改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改進分析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利益博弈、政治較量以及經濟後果。從而得出結論: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具有政治程式的傾向性,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其實意味著放棄本國的會計實務而去遵從已開發國家的會計實務,汪祥耀、李連華(2006)認為目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所處階段的實質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的一次具有革命性質的會計制度變遷。何憲民(2006)相信會計國際趨同實質上是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和國際會計制定標準之爭。葛家澍(2008)相信因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美國化越來越嚴重,所以對於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來說,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實質上卻是與美國現行會計準則趨同。

王徵(2008)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

1.2.2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路徑。

塞繆爾斯和派伯(SamulesandPiper,1995)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提出一個由弱變強的路徑模式,即:比較--協調--標準化--統一性。這一模式客觀地描述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演變路線和發展過程。繆勒和喬伊(MullerandJoey,1999)則指出從理論上講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有標準化和協調化兩種不同的思路。

標準化指的是制定和實施全世界通用的國際會計準則來取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準則;協調化則是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準則之間不斷協調,從而使得財務報告和會計實務的可比性提高。

葛家澎(1993)對於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路徑提出了協調、溝通和統一三種思維模式,加強相互間的瞭解,儘量擴大共識,減少差異。嚴先鋒(2004)根據協調方數量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有單邊協調、雙邊協調和多邊協調三種模式,單邊協調指一方以另一方的會計準則為基準而採取的協調行為;多邊協調是兩個以上的協調方採取不同的協調措施,努力向某一既定標準靠攏,以達到各國可接受的程度。

1.2.3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制約因素。

英國學者喬希(1998)給54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194位會計教育工作者寄發問卷,根據問卷反饋喬希發現制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因素主要是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以及法律環境等。

關於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制約條件,國內學者也做過類似的研究。曲曉輝(2003)從理論層面討論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主要障礙,認為雖然統一的會計準則確實有利於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財務資訊的協調,但是鑑於不同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環境或制度,實際操作起來仍然需要多方協調和博弈。喬元芳(2004)認為會計實務界的態度、會計的稅收驅動性、翻譯困難等都可能成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障礙。

夏冬林,李曉強(2005)承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需要不同國家或地區共同努力協調,但同時也提出評判會計準則還要與其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聯絡起來,一味地強調協調性而忽略了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環境的影響,反而會形成新的障礙。胡曉明(2008)根據研究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阻礙源自經濟後果、文化衝突和政治尋租。陳瑜(2008)認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制約原因是因為國際會計準則的"美化"和"歐化"趨勢明顯,開發中國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2.4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對比。

葉建芳、王建新(2003)主要從規範形式、制定機制、指導思想以及具體內容四個方面闡述了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間的差異。汪祥耀、駱銘民(2003)詳細對比了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具體內容,發現了兩者之間有36項重大差異。德勤公司(2006)以中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為樣本,逐一進行對比,得出了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已經實現了實質趨同的結論。但劉莉(2009)則認為,雖然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已經實現了實質趨同,但兩者仍舊存在著差異,比如側重物件不同、計量模式不同、結構層次不同、治理目標不同。

1.2.5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戰略、策略。

馮淑萍(2004)將中國會計實務劃分為成四類,認為每一種會計實務應該有自己獨有的國際趨同策略。郭永清(2004)從深層次背景的角度對比分析了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間的差異,分辨其為實質性差異性還是技術性差異,並針對兩種不同差異設計了不同的國際趨同戰略。汪祥耀、李連華(2006)認為在對會計制度路徑進行調整時,我們應該以突變式的改革策略取代目前執行的漸進式改革策略。

葛家澍(2008)認為雖然中國現在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已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本趨同,但趨同不等同一致。不同國家或地區在制定會計準則時不應該一味地追求國際趨同,還要順應國情,服務於自身的經濟制度和體制。

並且提出中國現階段的目標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

根據上述文獻綜述,可以將已有的理論研究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關於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本質研究,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其實就是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的博弈。第二,理論界關於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路徑研究認為路徑有兩種:標準化和協調化。標準化指的是制定和實施全世界通用的國際會計準則來取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準則;協調化則是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準則之間不斷協調,從而提高財務報告和會計實務的可比性。第三,關於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制約因素的討論,國內外學者都認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之路並不順暢是因為不同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環境或制度,要想達到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這一目標仍需多方協調和博弈。第四,側重於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其他國家會計準則的比較研究。總的來說,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是針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某一方面的研究,或者是對於同一問題,因為資料和研究背景的不同導致學者們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因此其理論指導意義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此理論背景下,本文認為很有必要關注趨同的最新動態,梳理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因、路徑選擇以及效果研究,並且重新思考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策略。故本文將以維護中國利益的角度為出發點,系統地分析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因及本質,運用博弈論等相關理論研究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路徑,同時明確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態度,對中國如何應對趨同以及如何促進趨同嘗試性的提出一些建議。

1.3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1.3.1研究內容。

基於對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因分析、路徑選擇和效果的研究,文字將結合中國會計準則的執行現狀,為中國會計改革提供的相關建議。

本文總共有5章,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1章,緒論。本章首先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同時引出研究的問題,再對國內外文獻進行綜述和述評,最後提出研究的內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因和本質分析。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各國或地區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機會日益增多,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商業語言,會計不再僅僅是一國或地區內企業之間溝通的媒介,更是肩負著連線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重任。本章基於新經濟制度和博弈論的視角,企圖找到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因。

第3章,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路徑選擇。本章首先根據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方式和路徑不同將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分為四種:會計準則選擇漸進式改革路徑的主要國家,會計準則選擇突變式變革路徑的主要國家,會計準則選擇平行部分推進式變革路徑的主要國家,以及會計準則選擇漸進式、突變式變革路徑的主要國家;然後梳理中國會計準則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變遷過程,並對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路徑模式作出分析。

第4章,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效果研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效果包含三個層次:會計實務執行效果、準則趨同後的財務報告資訊質量和準則趨同後的經濟後果。

12就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效果而言,本章主要是對2008年至2015年間31家A+H股上市公司根據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選取了淨利潤、淨資產和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三項財務指標以及其差額進行一般性統計和描述性統計,並通過對其進行顯著性檢驗來驗證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效果。

第5章,結論與建議。總結全文,並對後續研究進行展望。

1.3.2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