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的認識與解讀

才智咖 人氣:3.22W

在現代文明中,關於美和審美的觀念不應只是書齋、畫室和各種藝術店堂中,它已經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每一處,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審美與日常生活中的審美現象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借鑑。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的認識與解讀

 1審美與日常生活中的審美現象

什麼是審美呢?審美就是指人們對美的物件進行觀賞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它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體驗。人們在進行審美時,會產生一種美感,從而心情愉悅,而且這種愉悅還可以感染人,就像易中天老師說的“美感可以傳達,快感卻僅僅屬於個人”.狹義的說,審美一般發生在藝術創作和欣賞活動中。

但從辭源看,“審美”一詞的含義應是廣義的,不應侷限在以藝術的創造和欣賞為主要活動方式的範圍內,在今天,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現象正迴應了這一界定。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許多精彩紛呈的審美現象以其精妙絕倫的姿態,為最廣大的民眾帶來審美的享受,諸如家居的裝修、環境的綠化、小禮品的包裝等等,都在顯露出藝術化、審美化的追求,這是任何精英文化所不可替代的。隨著網路傳媒的迅速發展,日常生活中的審美趣味獲得了迅速的傳播和交流,為日常生活的藝術化提供了越來越便利的條件。

其次,審美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很普通的詞,我們每天都在審美,當我們翻開書本,在讀小說的時候是在審美;當我們開啟電視,觀看電視劇的時候是在審美;當我們來到大海邊,看浪花拍打著岩石,心馳神往的時候,我們是在審美;當我們來到街心公園,看春天的桃花,秋天的紅葉,也是在審美;哪怕你是在家裡看牆上的掛曆或壁畫,也是在審美,但我們是否珍惜過這樣的時刻呢?是否意識到自己是在審美呢?其實審美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

在現代文明中,關於美和審美的觀念不應只是書齋、畫室和各種藝術店堂中,它已經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每一處,擴充套件到了每一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身上。當我們解決了安全、溫飽之後,於提高生活質量方面表現出對美的飢渴是每個現代人的追求。

自古以來是如此,現代社會需求更大。在這裡,我們可以說,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2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一種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英國學者邁克·費瑟斯通認為,所謂‘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就是直接將審美的態度引進生活,大眾的日常生活被越來越多的藝術品質充滿。”[1]

在這裡,我們可以不再對這一文藝美學的命題做抽象的理論上研究和探討,此時我們更關注的是這一命題所給我們帶來的生活上的啟示和意義。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我們該如何生活”這一問題進行過無數次的追問和思索,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席勒,黑格爾,從老子,孔子到朱光潛,宗白華,且不說這些名人賢士,就是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會偶爾懷疑自己的生活,追問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是我想要的嗎?什麼樣的生活才值得過?我們應該怎樣生活?

這類問題雖然自人類產生以來就在追問,但一直沒有、也不可能有最終的答案,因為生活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便如此,這種問題的提出對於在人生價值和意義問題上陷入危機的現代人而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喪失了理想的時代,是一個充滿了慾望的時代,是崇尚技術和功利的時代,是把消費看作人生之最高追求的時代。“人類的物質水平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強了,但人類的幸福指數卻沒有同步提升。人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鐘表,在燒紅了的軌道上赤足拼命奔跑,不知停息,無暇、緊張、焦慮、壓抑成為生活的常態,溫暖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成為奢侈品,人的生活的確異化了。”[2]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面對這樣的生存狀態,我們能做的不應是怨天尤人,不應是牢騷滿腹,更不應是悲觀厭世。我們應該以一種更加昂揚的姿態去投入生活,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心胸去擁抱生活,更要以一種審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不會那麼枯燥乏味,才不會那麼刻板單調,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陽光,充滿美麗,充滿詩意,充滿自由。“席勒說審美的人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人,黑格爾曾指出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韋伯斷言藝術可以把人們從現代理性化和科技化的社會’鐵籠‘中拯救出來而具有救贖的功能。”[3]

審美化生活不僅應是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它更是我們應有的一種精神狀態。

 3審美是一種精神的救贖與解放

法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在這裡,詩意的生活就是一種以審美的眼光去欣賞生活,以哲人的眼光去打量生活,以藝術的眼光去超越生活。做到這些,我們就不會再為紛繁的'生活所擾,也不會再有無法滿足的慾望,我們會感受到生活的情趣,獲得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愉悅。你會發現生活是多麼美好,蹦迪聲,喇叭聲,叫賣聲,此時已不再喧囂刺耳,而是一曲動聽而有節奏的交響樂;雨中的群山,溪旁的楊柳,垂釣的老人,已不僅僅是一種無色的客觀存在,而是一幅永不褪色的山水畫。美麗就在我們眼裡,心裡。

席勒就曾指出,審美對人來說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人的內在需要和本質屬性。對席勒而言,一個審美的人,才是一個自由的人,才是一個完全的人。因為審美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體驗,是一種個性化的精神活動,只有在審美中人才不受外界條件的種種規定和束縛,達到一種超越的狀態,心靈才能得到救贖與解放。

現實生活有時是瑣碎的,有時又是無奈的,有時又是單調乏味的,這是現實生活客觀的存在狀態,也是生活的常態。如果在這既瑣碎無奈,又單調乏味的生活中,我們沒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沒有一個善於感受美的心靈,我們真的會淹沒在無聲無息的生活洪流當中,永遠不見天日,永遠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不是一種審美的泛濫,更不是一種享樂主義的盛行,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對美的體會與創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熱愛,審美藝術從來就不應該是少數精英的專利,她更應該走向生活,指導生活。因為她本身就來源於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源頭活水,藝術將波瀾不驚,毫無生氣;審美將無所依託,煙消雲散;人類也將永遠負重前行,身心疲憊。

參考文獻:

[1]傅守祥.審美化生存[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2]李文閣.我們該怎樣生活[J].學術研究,2010(1)。

[3]傅守祥.審美化生存[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