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影視教育中的影視文化與審美認知

才智咖 人氣:9.43K
試論影視教育中的影視文化與審美認知
      [摘 要] 進入新世紀,影視文化熱潮席捲全國,對學生思想的影響與日俱增,成為影視界和教育界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與此相對應的是,影視教育中的審美認知、文化衝突等開始浮上水面,成為研究界的熱點,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難點。而對影視教育中的管理底蘊及其人本價值的思考,也開始被影視界和教育界所重視。
  [關鍵詞] 影視教育;文化衝突;審美認知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將影視作品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並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將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發生作用,這是高校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有利途徑。但需要強調的是,在文化衝突轉型的今天,影視文化在高校的傳播,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影視界有責任打造優秀的經典影視,教育界有責任使學生具備初步的影視文化欣賞能力,並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觀來武裝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當前的影視文化熱潮更好地為高校教育服務
  但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思想教育層次,則難以面對和解釋當前的影視文化熱潮,如影視文化中的審美教育,管理過程中的文化衝突,人本價值的體現與運用,等等,這都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對影視教育管理的認識。具體來說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一、影視文化教育中的審美認知
  是影視教育管理中的出發點與立足點中國文化歷來重視在休閒中體現美的感覺,形成了豐富的生活審美系統。如道家將人休閒時的超脫萬物轉而視為一種審美心理之態,甚至是一種氣質之美,這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而在豐富多彩、快速旋轉的現代休閒文化中,電影電視已經成為我們第一位的生活審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說,今天的電影電視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閒而存在,但其作為審美性休閒文化的價值,還沒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認識。作為休閒文化的影視,不僅有欣賞和讀解的價值,也是休閒文化中審美創造最好的現代方式,需要我們在休閒教育中提高受眾的視覺素養。
  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應當具有三種心理結構:認知、倫理和審美。其中,審美的心理建構往往被人忽視。以教師的講授代替學生感知的現象依然大量存在,強調思想性而忽視審美心理結構培養的更是普遍。而現代化的影視審美教育則不然,它通過可視的銀幕形象來建構學生的審美心理,引領其自覺觀照,多元審視,以優化審美心理結構。這一過程始終著眼於人的發展,著眼於綜合素質的提高,著眼於人格大廈的全面構築。因而,牢牢把握學生的審美心理特徵,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綜合性是電影藝術與電視藝術重要的美學特性之一。可以說,在人類眾多的藝術門類中,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戲劇等都是早在矇昧時代或者文明時代初期就已經出現,而影視藝術是綜合吸收了各門類藝術在千百年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藝術精華,並對其進行了具有質變意義的改造,使得這些藝術元素進入電影和電視之後相互融合,形成電影和電視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電影和電視最終成為兩門嶄新的、獨立的姐妹藝術,其所隱含的審美特性如逼真性、藝術性都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視是現實生活中最廣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們在影視藝術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圍的形形色色,從而獲得了對自己及社會的客觀的認識和印證。甚至我們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無羈絆地與作品展開心靈的對話:或對於現實進行檢驗和沉思,或對於民族淵源及傳統的重新估價和真實的反思,或對於東西方文化衝突的歷史審視……視角之廣,不一而足。總之,它以立體地、直觀地、連續地、生動地反映生活的獨特優勢,引領著審美主體在沒有隔膜的流暢狀態中,抒發真情,彰顯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義上,影視審美教育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影視文化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已經完全進入商業化運作軌道。商業化一方面為影視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內在的不竭動力,為影視生產的多樣化提供了動力資源,促進了影視產品的多元化發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潤為中心的影視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抑制影視文化多樣化健康發展的不良傾向,即在影視審美情趣多元化的總體趨勢下,也呈現出一些影視作品型別化、單一化,嚴重影響著影視審美藝術的發展,影響著影視藝術的質量提升,影響著影視文化的社會功能的健康發揮。甚至在商業利益的誘導下,部分影視作品過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階趣味,致使影視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氾濫,而這正是教育界應該關注的一個問題。
  二、影視教育中的文化衝突
  是影視文化管理中必須面對的難點與熱點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實行的是單一的專業教育,導致大學生存在知識空白點和素質盲區。而影視傳媒就是創造良好校園環境和優秀文化氛圍的一個重要途徑,它可以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園文化的薰陶。但在影視教育中,我們需要注意影視文化的衝突以及對學生的重要影響。如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和諧秩序,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傾向於順其自然;重視社會穩定,政治價值優先,強調集體主義精神,強調對國家和集體的無私奉獻精神;肯定上下級的忠誠關係,遵守紀律,官本位,官民一體化,習慣於“人治”,辦事講“關係”,等等,這在中國影視中有突出表現。
  而西方傳統文化的圖騰是十字架,即鋒芒畢露,剛勁有力,是發散型的。中國人古代修長城是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開,而不是為了向外界進攻,中國近代的開放也是在西方堅船利炮的逼迫下進行的。與此相應的是中華文明在海外大範圍主動傳播的機會較少,對於偶爾傳入的異質文化的整合力卻非常強;而西方由宗教信仰演化而來的“天賦使命”觀,使他們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廣,這種基督救世文化傳統決定了他們在對外交往中採取咄咄逼人的姿態。
  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在影視文化教育中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來。看一看美國的《泰坦尼克號》《2012》《功夫熊貓》《阿凡達》等無不滲透著美國的價值觀,而中國的《秋菊打官司》《活著》《非誠勿擾》《讓子彈飛》《新少林寺》等所傳達的文化價值觀也非常令人擔心。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社群和集團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並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為優越,視其他文化為危險物。當它們在傳播、接觸的時候,便產生了競爭、對抗甚至企圖消滅對方的狀況,此種文化衝突在影視界的表現日漸突出,並與我國的政治體制發生牴觸,應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