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課程論文

才智咖 人氣:7.54K

[摘要] 進出口貿易的增長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成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它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本文首先從理論的角度解釋了進出口貿易是如何影響國內通貨膨脹水平,並分析了通貨膨脹的原因和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路徑。最後,提出了抑制國民經濟通貨膨脹的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課程論文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  通貨膨脹  影響  對策

引   言

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貿易額增長最快的國家。從2004年起至2008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年升高,由1.15萬億美元分別增至1.42萬億美元,2萬億美元,2.17萬億美元,到2008年躍至2.6萬億美元。如今,中國的貿易增速超過了其它任何一個開發中國家,成為繼歐盟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大貿易實體。入世帶來的進出口壁壘的大幅降低使中國迅速成長為一個貿易大國,現在,中國已成為所有開發中國家裡貿易壁壘最低的一個。據統計,入世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13%。然而近年來,中國的通貨膨脹水平不斷攀高,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引起了全國範圍的廣泛關注;對外經濟處於良好態勢,雖經歷了經濟危機時期的低谷,但增長態勢不曾減弱,引發了對於國際貿易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的思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為國內經濟的快速成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它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文章從目前進出口貿易和通貨膨脹的現狀出發,通過貿易差額與價格傳遞兩個方面來分析開放經濟下通貨膨脹的風險,並提出了政策性建議。

一.中國進出口貿易現狀

經歷了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洗禮之後,伴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復甦,中國對外貿易環境持續轉,2010年以來進出口呈現出恢復性增長的趨勢,回升幅度超過預期,貿易順差有較大幅度的減少,貿易進出口逐步向平衡方向發展。根據海關總署公佈的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72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外貿出口15779.3億美元,增長31.3%;進口13948.3億美元,增長38.7%;貿易順差為1831億美元,減少6.4%。同時,我國貿易順差與進出口總值的比例從2008年的11.6%降至2009年的8.9%,2010年進一步降低至6.2%,對外貿易總體向基本平衡的方向發展。進入2011年上半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為17036.7億美元,同比增長25.8%,其中:出口8743億美元增長24%;進口8293.7億美元,增長27.6%。

二.我國的通貨膨脹現狀分析

從2007年以來,我國物價水平不斷攀升且涉及廣泛,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一直居高不下。特別是在2010年11月我國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至4.6%,達到了10年來的最高點。CPI上漲主要是食品價格漲價驅動,之後逐漸變成食品和非食品價格上漲共同驅動。截止2011年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6.5%,為近三年來新高。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4.8%,非食品價格上漲2.9%,消費品價格上漲7.6%,服務專案價格上漲3.7%。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5.9%,我國工業生產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7.0%。2011年6月CPI同比上漲6.4%,達到35個月以來最高,超過了2008年7月的高點6.3%;6月出口順差222.7億美元,創7個月來的新高。截止到2011年6月末,外匯儲備餘額為31975億美元,同比增長30.3%。在2011年上半年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了9.6%,屬於高速發展,投資規模過大也是造成貨幣超發的另一個源頭。因此,可以看出,目前導致通貨膨脹的各項因素仍在繼續發力,而在貧富差距較大的情況下,長期的通貨膨脹對於民生和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目前,農產品、大宗商品漲價、國際熱錢湧入等現象不斷增強國內的通脹預期。中國已經持續十幾個月的實際負利率,較高的通脹預期使消費者擔心貨幣購買力的下降而降低儲蓄意願,轉向尋求資產保值增值的方法,選擇購買理財產品、投入股市、進入房地產市場等投資渠道。根據對構成CPI的八大類價格指數(食品、菸酒、衣著、家庭裝置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等)的比較來看,2011年1-6月,食品類上漲11.8%,居住類價格上漲5.8%,這兩項成為推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受制於我國投資渠道不暢的原因,居民投資傾向往往集中於房地產。儘管在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巨集觀調控政策下,今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開發投資新增額仍有維穩趨勢,房市淡季不淡,上漲預期在所難免。另外農產品領域一些可儲存的經濟作物也遭到遊資炒作,傳遞效應帶動其他食品上漲。這種受通脹預期加大而增強的民間投資保值傾向會產生資產的價格的異常波動,影響金融機構的負債業務,同時加大市場物價的壓力。

三、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

(一)貨幣傳導途徑

1.貨幣途徑的傳導機制

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如果市場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使得每單位的紙幣所代表的價值減少,引起物價上漲,這種經濟現象就稱之為通貨膨脹。如右圖所示,假如我們把貨幣比作一種特殊的商品的話,我們知道,在完全競爭市場上,一種商品供大於求時,價格會不斷的下降。反之,則會上漲。當貨幣這種商品供大於求即發行量大於需要量時,貨幣的價格就會不斷降低,貨幣的購買力就下降,這樣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就自然發生了。

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長期大量的對外貿易順差而形成鉅額外匯儲備時,國內市場就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方面,商品從國內市場被大量輸出到國外,引起國內市場的有效供應相對不足,造成求大於供的局面從而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為收購出口所得外匯,又要增加貨幣投放。這樣,就會造成流通中通貨過多。結果是貨幣供應量增加而商品數量減少所以必然引發通貨膨脹。另外,當國外資本大量流入而引起國際收支順差過大時,也需要增發大量本國貨幣以收購外匯,從而也會導致國內貨幣供應量過多,引發通貨膨脹。

與此相聯絡,倘若別的國家出現了通貨膨脹,那麼這一國家也會藉助於進出口貿易通過貨幣途徑將通貨膨脹傳播給其他國家。因為按照匯率計算,該國的價格要高於另一些國家,於是該國就從另一些國家購進商品,從而導致該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同時也導致商品輸出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收進的外匯增多,為了收兌外匯,要向市場投放大量的本國貨幣,造成商品輸出國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增加,物價上漲。這樣,通貨膨脹就由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傳播到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

2.我國的國際收支的現狀

從國際收支情況來看,我國長期表現為經常專案和資本專案的“雙順差”。2006年10月,我國外匯儲備首次一舉跨過萬億美元大關,而到2008年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達到1.52萬億美元。由於外匯不能在市場直接流通,中央銀行為買入外匯不得不投放大量本幣,構成外匯佔款。隨著外匯佔款的增加,基礎貨幣投放量隨之增加,並引起廣義貨幣供應量的擴大,從而引發物價上漲,繼而通貨膨脹。

(二)需求傳導途徑

需求拉動通貨膨脹(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需求拉動通貨膨脹理論把通貨膨脹解釋為“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右圖常被用來說明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圖中,橫軸y表示總產量(國民收入),縱軸P表示一般價格水平。AD為總需求曲線,AS為總供給曲線。總供給曲線AS起初呈水平狀。這表示,當總產量較低時,總需求的增加不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上漲。在圖中,產量從零增加到y1,價格水平始終穩定。總需求曲線AD1與總供給曲線AS的交點E1決定的價格水平為P1,總產量水平為y1.當總產量達到y1以後,繼續增加總供給,就會遇到生產過程中所謂“瓶頸現象”,即由於勞動,原料,生產裝置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從而引起價格水平的上漲。圖中總需求曲線AD繼續提高時,總供給曲線AS便開始逐漸向右上方傾斜,價格水平逐漸上漲。總需求曲線AD2與總供給曲線AS的交點決定的價格水平為P2,總產量為y2。當總產量達到充分就業的產量yf時,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全部得到利用。圖中總需求曲線AD3同總供給曲線AS的交點E3決定的價格水平為P3,總產量水平為yf。價格水平從P1上漲到P2和P3的現象被稱作瓶頸式的通貨膨脹。在達到充分就業的產量yf之後,如果總需求的增加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上漲。例如,圖中總需求曲線從AD3提高到AD4時,它同總供給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總產量並沒有增加,仍然為yf,但是價格水平已經從P3上漲到P4.這就是需求拉動通貨膨脹。

在這裡,我們把一個國家比作成一個生產企業,該企業生產目前市場上急需的某種產品,並假定在短期內該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會改變。初始階段,該企業的生產能力很強,即使市場需求增加了,產品的價格也會保持不變。然而隨著產量的增加該企業的有限生產資料會顯得相對不足,產品成本就會增加,隨之產品的價格也會提高。該企業的產量增加一直持續到所有生產資料全部得到利用為止。此時,商品供應量一定,需求增加,價格就會提高。中國入世以後,情形與此極其類似,國外對中國商品很大需求,而中國的供應量卻有限,出現了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的情況。結果導致通貨膨脹就自然而然了。

此外,別國國內的通貨膨脹也會通過需求途徑藉助於國際貿易的形式傳到另一國。一個國家一旦出現商品的過度需求,必然會引起物價全面上漲,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匯率計算,通貨膨脹的國家的價格要高於另一些國家,於是通貨膨脹的國家就從另一些國家購進商品,而另一些國家也必然願向價格較高的國家輸出商品。輸出商品的國家由於出口增多,需求增多,刺激出口國產量增加,當出口國勞動力達到充分就業,機器裝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生產量不能再增加時,正如圖中達到E3點後,同樣會出現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物價上升。這樣,由於進出口貿易一個國家的過度需求就傳播到其他國家,也就是將通貨膨脹傳播到其他國家。

(三)成本傳導途徑

1.成本途徑的傳導機制

成本傳導途徑的傳導機制是:由於國際市場上某些基礎產品如石油、煤炭等價格上漲,導致國內這些基礎產品的輸入價格增加,從而引起國內的價格上漲,並最終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從成本傳導途徑看,2007至2008年,國際石油價格持續攀高(如下圖所示)。研究表明,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將大體沿著這樣一

條產業鏈,以對整個國內價格體系發生作用:首先,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將導致國內成品油和有機化工產品的價格上升,而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又會引起交通運輸、用油工業品以及居民燃氣價格的上漲:其次,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則與國際原油價格同步,隨著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下游的塑料、橡膠和化纖等工業中間品的價格也將進一步上升,並由此一步一步向下傳導,最終引起整個社會價格總水平的上升。這種逐次傳導的價格上漲機制一旦失控,就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映,產生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2007至2008年12月我國三次石油價格的調整對整個物價的拉動作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2.我國成本傳導機制的現狀

在我國,進口的絕大部分商品是生產的必需品,原材料、燃料、機械及運輸裝置的`進口量在總進口額中佔的比重比較大。來自日本、美國以及歐洲等我國較大的進口國家和地區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對我國進口額影響較小,而從拉丁美洲進口商品價格的影響比較顯著,其原因主要是我國自該地區進口的大多是原料和燃料等初始生產要素,而這些初始生產要素又是國內無法自產而又必需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小。這就決定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會提高廠商的生產成本,引起物價上漲,會對國內通貨膨脹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價格傳導途徑

進出口商品的價格,經過匯率的折算,其同類商品的價格有趨於一致的傾向。因為同一種商品在不同的國家價格相差懸殊,則進出口商人會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購入,運往價格較高的國家出售。價格較低的國家由於該種商品的出口,國內市場供應減少,價格上升。而價格較高的國家則因該種商品的進口,供應增多,又會導致該種商品價格下降。最後,促使兩個國家該種商品的價格趨於一致。這就是西方經濟學家所說的“一價定律”。

國外商品的價格傳導途徑的傳導機制是:當國外出現通貨膨脹、價格上漲時,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會導致該國對外商品出口的增加,從而增加該國的對外貿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於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又會減少本國居民對國外進口商品的消費,而轉為增加對本國商品的消費,由此,一增一減,最終引起社會總需求的增加。

從國外商品的價格傳導途徑看,近年來,我國對外商品出口連創新高,對外貿易連年出現順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全球經濟復甦導致的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市場需求的增加。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佈的數字,截至2005年底,我國對外貿易中的經常專案順差已達1608億美元,同比增長近50%。從商品出口的增幅來看,月均同比高達38.3%,進口同比高達30.5%。快速增長的對外貿易,不僅提高了我國對出口商品的市場需求,而且也引發了整個社會總需求的膨脹。這種膨脹的社會總需求一旦失控,就會引起通貨膨脹。

(五)經濟結構傳導途徑

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於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也會出現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從而引起結構性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理論把通貨膨脹的起因歸結為經濟結構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據有關專家解釋,從生產率提高的速度看,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一些部門生產率提高的快,另一些部門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慢;從經濟發展的過程看,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一些部門日趨發展,而另一些部門漸趨衰落;從同世界市場的關係看,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一些部門(開放部門)同世界市場的聯絡十分密切,而另一些部門(非開放部門)同世界市場的沒有密切聯絡。現代社會經濟結構不容易使生產要素從生產率低的部門轉移到生產率高的部門,從漸趨衰落的部門轉移到正在迅速發展的部門,從非開放部門轉移到開放部門。但是,生產率提高慢的部門、正在趨向衰落的部門以及非開放的部門在工資和價格問題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產率提高快的部門、正在迅速發展的部門以及開發部門“看齊”,要求“趕上去”,結果導致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

四、防範對外貿易傳導通貨膨脹的政策性建議

(一)加強監測及預警

在加強監測及預警的同時,特別是要加強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主要商品進出口數量與價格的監測及預警工作,充分發揮進出口對供求總量平衡與結構平衡調節的作用。我國以往的價格調控主要是侷限於國內市場,對於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對國內市場物價的影響,以及進出口數量與結構的變化對國內市場供求總量與結構平衡的作用重視不夠,以至於對外貿易沒有很好地起到調節國內市場供求關係與平抑國內價格波動的作用。特別是我國的糧食進出口在客觀上加劇了國內供求矛盾和價格波動。所以,我國必須對主要進出口商品的數量和價格進行早期的監測和預警,以防止其對我國通貨引起進一步的膨脹。

(二)建立調節基金制度

建立調節基金制度就是建立重要進出口商品的物資儲備和價格調節基金制度,以控制國內市場物價。減輕國際市場突變對國內物價的影響。在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的條件下,國際市場供求關係和價格的突發性變化,極易造成對國內市場的衝擊,影響國內市場的供求平衡與價格穩定,進而引起大的通貨膨脹。為保證國家的經濟穩定和政治安全,對於糧食、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要建立健全的物資儲備與價格調節基金制度,防止國際市場供求關係與市場價格的變動對國內市場造成過大的衝擊。

基於以上分析,進出口貿易主要通過貿易差額與進口商品價格傳遞這兩種途徑影響國內的通貨膨脹水平,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將繼續深化,中國的發展仍在繼續,對國際資源的依賴在短時間內不會減少,所以在國際資源的價格繼續攀升的情況下,防範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脹的影響顯得十分迫切。一方面,加快對外貿易的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不再依賴粗放式的貿易擴張模式,單純的追求低技術的貿易順差只會給國內經濟帶來更多的不良後果,因此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找到新的增長點,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才是正確的解決之道;另一方面,面對進口貿易導致的輸入型通脹,需要規範大宗商品的貿易秩序,並積極爭取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中國雖然是大的購買國,但對各種交易規則制定方面的參與權有限,對價格的控制力更低,這與中國的經濟實力和消費生產數量是不相稱的,只有爭取到對大宗商品特別是資源價格的話語權才能擺脫在國際市場上的被動地位。總之,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下參與對外貿易時,不能以犧牲國內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代價。我國面對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貨的影響,必須要從其作用機制入手,積極主動的採取對策,而不是迴避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薛榮久,唐宜紅.等國際貿易[M]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3

[2]鮑靜海,王建國. 通貨膨脹是否已經到來 [J] 上海金融學院學報 2004

[3]錢峻峰. 謹防進出口貿易引發通貨膨脹 [J] 2007

[4] 魏浩,張二震.通貨膨脹的五種型別  [N]   2008

[5]喻明高 ,郭彥崗. 歷代通貨膨脹問題商榷 [J] 上海金融 1984

[6]趙國瑞. 對通貨膨脹的認識與治理 [J] 2005

[7] 郭克莎. 對中國對外貿易戰略與貿易政策的評論[J]. 國際經濟評論. 2003,9

[8]樊綱. 西方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 [J] 瞭望 2008

[9]林晨 ,李迪斌. 本刊年終經濟述評之三——開始認識通貨膨脹 [J] 瞭望 2003

[10]曹龍騏. 我國當前高通貨膨脹的治理問題 [J]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5

[1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