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的正常CT表現

才智咖 人氣:1.23W
胸部的正常CT表現

【摘要】  由於構成胸部的組織複雜,包括低密度的含氣肺組織、脂肪組織、中等密度的肌肉組織及高密度的骨組織,因而CT值範圍較廣。在觀察胸部CT時至少需採用兩種不同的窗寬和窗位來觀察。一種是肺窗,其窗位為-400~-800 HU,窗寬為1000~1500 HU,適於觀察肺實質;另一種是縱隔窗,其窗位為20~50 HU,窗寬為200~400 HU,適於觀察肺實質病變、縱隔和胸壁。我們在閱讀橫斷位CT影象時,應養成自上而下連續觀察的習慣,以便更好地分析正常解剖結構的位置與形態,以及與異常影像鑑別。
【關鍵詞】  CT檢測  胸部檢查  正常表現
        一、肺野和肺門
        常規橫斷面CT上觀察肺野和肺門從確定支氣管各分支開始,首先是左、右主支氣管,然後分出各葉支氣管,再分出各肺段支氣管,由中心向外圍走行,逐漸分支,由粗漸細。肺葉肺段支氣管與肺門血管特別是肺動脈的相對位置、伴行關係以及管徑的大小較為恆定,支氣管與伴行的肺動脈兩者的'管徑相近。CT影象上確定肺段主要依據是肺段支氣管,它位於肺段的中心。下面描述5個標誌層面上的肺段分佈。
        1.主動脈弓層面兩側肺野內側可見尖段支氣管及伴行的肺血管,故內側為尖段區域,其前、後方,可見支配前段和後段的支氣管血管影,故這一層面可同時顯示上葉的尖段、後段和前段。
        2.右上葉支氣管層面  右側見右上葉支氣管及其分出的前、後段的支氣管。右上葉支氣管前方為右肺動脈。在前、後段支氣管間的血管為右上肺靜脈。左側見尖後段支氣管。兩側後部顯示斜裂,斜裂後部為下葉背段。
        3.中間支氣管層面右側見中間支氣管,其前方為右肺動脈,前外方為肺靜脈。右肺野中部的無肺紋理區為水平裂,後部為斜裂,所圍的肺組織為中葉外側段,前方為上葉前段,後方為下葉背段。左側見左主支氣管及左上葉支氣管,其前方為肺靜脈,後方為左肺動脈,左肺野中部可見舌葉支氣管和血管,前外側為上葉前段,後方見斜裂,其後為下葉背段。
        4.中葉支氣管層面右側見中葉支氣管及其外、內段支氣管,同時分出下葉支氣管,有時見下葉背段支氣管。中葉支氣管前內方為右上肺靜脈,外後方為右下肺動脈。左側見向前走行的舌葉支氣管及左下葉支氣管起始部,有時見下葉背段支氣管,舌葉支氣管的前內方為肺靜脈,外後方為左下肺動脈。
        5.左、右下葉支氣管層面下肺靜脈由後下向前內上、斜行進入左心房。前、內基底段支氣管位於下肺靜脈內前方,外、後基底段支氣管位於下肺靜脈外後方。伴隨動脈均在支氣管的外側。斜裂向前下走行,其前方右側肺為中肺,左側肺為下舌段。
        (1)肺門:為兩肺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神經及淋巴組織出入縱隔所形成的影像。左右肺門的上界為尖段支氣管的起始部及伴隨動脈,左右肺門的下界為下葉肺段支氣管的起始段及伴隨動脈。內界為縱隔胸膜,外界為肺段支氣管起始段及伴隨動脈。
        (2)葉間裂:是識別肺葉的標誌。由葉之間的髒層胸膜構成。右側有斜裂和水平裂,左側有斜裂。常規層厚時(>5 mm)葉間裂顯示為較寬的無肺紋理的透明帶。在薄層掃描時(<2 mm)多顯示為線狀影。
        (3)肺小葉:常規CT難以顯示肺小葉結構,高解析度CT顯示肺小葉是多邊形截頭錐體形,底位於肺表面,尖向肺門,直徑約10~25 mm,肺小葉核心為小葉肺動脈和細支氣管,其直徑約1 mm。正常情況下,小葉間隔線很少能完整地顯示,如能清晰地顯示多為異常增厚。
        二、縱隔
        縱隔位於胸腔中部,前為胸骨後緣,後為胸椎及椎旁後胸壁,上為胸廓入口,下為橫膈。其中包含心臟、大血管、氣管、主支氣管、食管、淋巴結組織、胸腺、神經及脂肪等。縱隔的分割槽方法有多種,有較為簡單的分割槽法,即將縱隔分為前、中、後三區,再以主動脈弓為界將縱隔分為主動脈弓上區及主動脈弓下區。前縱隔位於心臟、大血管之前與胸骨後方;中縱隔位於心臟、主動脈及氣管所佔據的部位;後縱隔為胸椎前及椎旁間與食管前緣之間的空間。選擇7個基本的縱隔層面,以說明其主要結構的關係。
        1.胸腔入口層面  即肺尖平面,

TAGS:CT 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