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路傳播對網民行為方式的影響

才智咖 人氣:1.15W

[論文關鍵詞]電腦 網路   轉換

關於網路傳播對網民行為方式的影響

[論文摘要]電腦網路的迅速發展,數字新技術使一種嶄新的網路寫作與傳播方式誕生,它形成了自身一系列的特色。本文結合傳統寫作與傳播方式,闡述了網路寫作與傳播方式的10種轉播。 

  網際網路新載體的不斷髮展,新數字超文字技術的出現,帶來了寫作方式、傳播方式與接受方式的深刻變革,網路傳播的虛擬性、互動性、開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神話的建立,使電腦寫作與傳播超脫了傳統的壁壘,催生一種電腦網路全新的敘事風格。網路寫作與傳播超越了與現實的界限,超越了傳統文體所規範的界限,成為一種虛擬與虛構的結合,技術與想像、視覺與聽覺、夢幻與現實的結合,傳統寫作那種認識、審美愉悅、審美教化等功能正在被網路寫作所消解。“以遊戲衝動替代審美動機、以技術媒介替代藝術規律、以工具理性替代詩性智慧、以技術的審美性替代的審美化”的寫作與傳播方式正在形成。依照德里達的說法,傳統的“線性寫作”和印刷文字已經走進了死衚衕,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種向四處蔓延與散播的可以無限連結的電腦“非線性文字”的誕生。因此,筆者認為,網路寫作與傳播方式是前所未有的,顯示了傳統寫作方式在網路時代的轉型,它突出地表現在以下10個方面。
  (一)由傳統書面向電腦語言轉換。傳統紙質媒介時代的寫作與傳播均離不開書面語言,人們只有通過書面語言來獲取意義,從而達到交流、理解和共鳴的效果。書面語言是以文字、影象等符號為主要手段來敘述的。網路時代的電腦語言則是以數字編碼程式為核心來敘述的,作者操作滑鼠、敲擊鍵盤,在數字“0”與“1”二進位制語彙排列中完成解碼的轉換,將人的思維與電腦處理在“人機”轉換中變成文字,引起語言的重構。法者巴爾特在《從作品到文字》一文中指出:文學作品的觀念之所以轉變,是因為我們對於語言的概念轉變了。他認為,作品與文字的差異在於作品是實在的,它佔據了書的空間的一部分,而電腦文字則是屬於方法論的範疇,即文字是一個由語言構成的“抽象空間”,只有讀者介入方能體會,文字以語言為媒介並且用來指出和說明某種隱於其中的特性。電腦語言導致了網路寫作特殊形式的產生,最早借助於電腦語言寫作的人,大都是電腦操作的高手,他們的技術能力遠遠超過寫作能力,“技術的藝術性”被網路寫手演繹成“藝術的技術化”,傳統的紙質語言的藝術性已被電腦“介面”的感覺性語言所取代。再說網路時代是視覺時代(也稱“讀圖時代”),電腦影象的顯示與傳播也優於文字的閱讀。
  (二)由傳統文字敘述向網路超文字敘述轉換。傳統寫作(出版物)是依照線性運作的,通過設定章節與頁碼標註,並以字、詞、句、段、標題等形式固定下來,每一頁都有頁碼順序,作者與讀者的任務就是逐章、逐節、逐頁、逐段、逐句以至逐字往下寫與讀;其展示作品的內容線索清晰,情節完整連貫,文字手稿是有厚重感、原始性和收藏價值的物質體。而網路超文字寫作與傳播帶來的是文字的非線性、多義性、選擇性技術,當電腦中的游標移至文字或影象時,點選鍵盤或滑鼠,顯示屏上的主頁會跳到連結的新主頁上,使各個書寫片段之間埋下重重連結,瞬間的連結能將無數文字關聯起來在眾多文字之間漫遊,標示著網路文字是更大的虛擬空間大文字的一部分,顛覆了傳統那種專注於單一作品的寫作與閱讀方式。這種超文字方式將文字的核心詞句連結在一個樹狀的網路系統之中,寫作變得既無固定方向又無清晰線路,跳躍且極不穩定,作者與讀者便處於縱橫交錯的路徑中寫作與閱讀,隨著滑鼠在網中游走,彼此交叉、四通八達的網路使他們感到困惑,文字可整段刪除或移位,凸顯出多元性、不確定性和未完成性。這樣,電腦文字的多變性導致了意義的去中心,文字內部結構變得鬆散,思路與語意開始斷裂,印證了波斯特所謂的主體去穩定化傾向。網路超文字寫作方式,給作者帶來寫作的方便,當作者將文字輸入電腦時,顯示器上出現以光速變化的文字痕跡,這些符號代表著記憶體中的ASCII碼,作者怎樣想,電腦就馬上顯示了出來,手稿消失了,觸覺與特性分離,實現了時空的同一性,主客體一瞬間真正實現了交融。就此,羅森伯格乾脆將讀者(reader)與作者(writer)兩詞斬頭去尾合成一個新單詞——wreader來表示網路超文字帶來的這種狀況。所以“熒光屏——客體與書寫——主體合而為一,成為對整體性進行的令人不安的模擬……電腦書寫處於劃分主體與客體的界限上,給笛卡爾二元論所代表的澄明而確定的世界帶來些許含混。”網路寫作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處處能體現網路寫作超文字的印記。

TAGS: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