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蹈的美學追求

才智咖 人氣:1.85W

【提要】本文從“虛”與“實”的傳統哲學、美學理念入手,分析論證了“虛”、“實”在舞蹈中的含義和體現,指出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對於舞蹈的情感表現和意境創造、對於促成舞蹈意象的圓融豐滿所具有的實際意義,揭示了中國舞蹈在美學層面上的藝術追求。

中國舞蹈的美學追求

【關鍵詞】中國舞蹈;美學;情景;虛實

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是中國舞蹈的美學追求,也是舞蹈創作在意象營造過程中的一個具體原則,還是舞蹈鑑賞中的一個審美標準和批評標準。

“虛”與“實”本是中國哲學的一對範疇,亦是中國美學、中國舞蹈美學的一對範疇。“虛”、“實”的內涵十分豐富,具體到舞蹈中,形成了一整套從觀念到創作、從表演到欣賞的美學原則。

“虛”原意指“虛空”,被認為是“道”的境界,如莊子所言“唯道集虛”,是“道”的虛寂狀態;“實”指“實體”或“實在”。“實”為有,“虛”為空。虛實作為一對美學範疇,多指藝術創作或藝術作品中兩種相對應的表現手法或形象塑造。一般而言:“實”指具體的藝術載體,“虛”指載體所象徵的意蘊;“實”指人物景觀,“虛”指情思情志;“實”指形容,“虛”指立意;“實”指密實,“虛”指空渺;“實”指視覺構圖,“虛”指意象空間。總之,“實”是事物的體質、基礎、根本,但正因為其“實”又欠缺靈動;“虛”是事物的空隙、空間,是實體能自由活動的必要條件。有虛才能形成生機和靈氣,才能產生流動的氣韻,從而體現出生命力。是故,“虛”與“實”在創作中需要結合使用,所謂“不宜盡出於虛,而亦不必盡由於實”。[1]

舞蹈的“虛”和“實”是以“象”來體現的。舞蹈的動態視覺意象就是“實象”與“虛象”的互滲交融。具體而言,舞蹈動作作為動態造型時,是“實”,作為情感符號時,是“虛”。由於舞蹈是以動作姿態表達人類情感、揭示精神世界,用動作姿態來展現它要展現的一切,因此從本質上講,舞蹈所創造的視覺意象是一種“虛象”、“幻象”(蘇珊·朗格認為舞蹈的“藝術幻象”是“虛幻的力”)——虛擬的、象徵的一應物象,包括空間環境、時間歷程、內心影像等等。這裡,“虛幻”並不是“無”,而是指非現實生活的、被舞蹈家創造出來的東西。其“非現實”,亦不是“非生活真實”,而是在“表演”與“現實”相差異的意義上言之。

“實象”與“虛象”從來就是有機地統一在舞蹈的整體意象中,二者作為舞蹈整體意象的營造,必然要運用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

虛實相襯、有無相生是中國哲學、中國美學、中國思維的特點。朱和羹曰:“虛實並見,即虛實相生。”[2]“虛”、“空”是“相生”的契機,“虛空即氣”(張載),氣聚生萬物,氣即生命。故虛空使生命之氣流蕩通透,靈氣往來,化育生命的節奏韻律和生命精神。其化育過程體現著“宇”、“宙”——空間和時間的作用過程,即宇宙之運化。中國人的這種宇宙時空意識,決定了中國美學的空間意識注重“空白”和“虛靈”,強調現實時空與心理時空合一的審美時空。心理時空能超越相對固定和有侷限的現實時空,可以緣心而生,因心造境,變化流動,因此是一種生命時空。在這個時空中,生命之泉源源而來,突破感性的生命形態,逾越現實蔽障,自成宇宙,自成境界,使主體精神遨遊其間,和宇宙時空豁然貫通,如此,現實時空獲得了生命的靈性而成為審美時空。

中國審美意識中對“空白”和“虛靈”的強調,反映在所有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中。如繪畫的“留白”,書法的“枯筆”,戲曲的“一桌二椅”等。舞蹈也一樣。古代的舞蹈大多不用佈景,將所有空間留給舞者。①更值得注意的是,“空白”和“虛靈”的審美意識導致了中國藝術創作中的“無”。“無”即“無言”、“無字”、“無畫”、“無形”、“無味”。“無”就是藝術中的“空白”和“虛靈”,是表現手段的“留白”,它為欣賞者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造境”空間。同時,中國藝術對“無”的強調,也體現著表現手段與意象生成的辯證關係。“無”使物質的東西、形式的東西、外在的東西統統被忽略或被忘卻,使審美主體注意不到手段的優劣和方法的存在,作品傳導給主體的是一種審美經驗,留在主體心中的也只是一個完整的審美意象甚至只是審美感覺。在審美中,物質的東西讓人覺察得越少,審美的內涵和審美獲得就越純粹,故而“大美無言”,故而“大音希聲”,故而“大象無形”,故而“大味必淡”。就像大自然的運化一樣,讓人感受不到它的運化,但其運動卻一刻未停,且強健有力、氣勢磅礴。這就是宇宙之“道”。“大美無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味必淡”,是“道”的真諦,亦是藝術的`真諦。

然而,對照當下中國的舞臺,不少舞蹈作品、文藝晚會,被聲、光、形、色填塞得滿滿當當,雜豔、喧噪、炫目、華而不實,卻美其名曰“視覺盛宴”、“視覺大餐”,殊不知這已經離開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太過遙遠,那種含蓄蘊藉、餘味不盡、令人迴腸蕩氣的美被丟棄得乾乾淨淨。其所謂“視覺盛宴”、“視覺衝擊力”,不過是一些膚淺的感官刺激罷了。其密不透風的外在裝飾,堵住了生氣的流動,失去了空間的意義。唐代張彥遠說:“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3]繪畫時,運思揮毫,墨呈五色,則畫意全出。但如果將意念集中於五色,使外表的絢麗遮蔽了自然的本真,掩蓋了其清淳素淡的無色之大色、大美,作品就會顯得乖戾、浮豔,遠離“靈的空間”。“空則靈氣往來”(賙濟),“空”使作品氣韻生動,耐人尋味。所以中國藝術的優良傳統不可輕易拋棄,不能盲目追隨西方,要“知己知彼”,認真學習傳統、研究傳統。

TAGS:舞蹈 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