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緒言課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3W

摘要:九年級化學緒言課對於學生學好化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紹了當前九年級化學緒言課的幾種典型課型,並對這些典型課型背後的原因進行了較深層次的剖析,對九年級化學緒言課的核心要義進行了探討和反思。

九年級化學緒言課論文

關鍵詞:九年級化學; 緒言課; 教學現狀; 功能價值;

九年級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九年級化學緒言課通常是學生學習化學的第一課。第一節化學課,學生對化學充滿好奇和期待,是教師將化學學科的研究物件、研究內容、研究手段和學科價值等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讓學生對化學學科特質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良好契機。緒言課將直接影響學生後續的化學學習。但由於緒言課往往沒有具體的學習目標要求,根據不同教師的理解就有許多不同的處理方式,其效果也就大相徑庭,如果沒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緒言課的功能和價值,緒言課就很容易流於形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基於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對當前緒言課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觀察、分析與總結,並試圖提出解決的對策。

一、當前九年級化學緒言課的幾種典型課型

1.“實用”為主,直入“考點”型

有些教師的緒言課只是簡要敘述一遍化學的定義,即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然後從定義中提煉出“考點”: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變化———包括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接著配以大量練習訓練學生辨析以上兩組概念,以求達到考試要求。這一型別的第一節化學課其實不能稱之為緒言課,它看上去最“實用”,但實際上沒有體現化學學科的特徵。

2. 滿堂資料史實,說教敘述型

該型別的緒言課,通過圖片展示,列舉史料,從化學的發展史開始闡述化學與人類文明的密切關係,體現化學學科的重要性。教師的講述佔用了課堂的始末,於學生而言只是聽了一場科普講座。實踐表明,試圖僅僅通過介紹化學與生活的聯絡達到激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不現實。

3. 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型

不少教師認識到化學的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許多奇趣小實驗,如“清水變牛奶,牛奶變清水,牛奶變可樂”“大象牙膏”“魔棒點燈”……這些小魔術讓學生興奮新奇,但其中原理學生無法理解,教師又暫時不適合解釋,這種一時的好奇不等於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當前九年級化學緒言課存在的問題

1. 唯會考論,對緒言課功能和價值認識不足

緒言課旨在讓學生了解化學的.概貌並初步滲透化學學科的思維方法。不少教師把考點作為授課的唯一“指揮棒”,考什麼就教什麼,而忽視了滲透化學學科思維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國中教學實踐中,目睹了許多學生很艱難地學習化學的過程。他們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學生認為教師每節課都羅列了太多需要他們去“死記硬背”的事實性知識材料和內容、學生所學到的化學知識之間的邏輯結構不甚清楚、在學生看來化學知識過於抽象等。這不僅是學生的學習困難,也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觀察,許多國中學生學化學只是在“背化學”,由於國中化學的知識容量少,對綜合應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學生不用化學思維思考,只要記住相關知識點,在考試中也能獲得較好的分數。但進入高中,知識體系變得繁雜,綜合應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對於沒有形成化學學科思維的學生,學化學將變得舉步維艱,高中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將事倍功半。

2. 教材無緒言課,缺乏教材二次開發能力

教材的“二次開發”,是指為了更好地適應不同學校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需要,教師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所選用的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增刪、調整和加工,並輔以其他教學資源[1] 。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沒有編寫緒言的,這就要求教師根據自己對緒言功能價值的理解,選取設定合適的內容,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由於所選取設定的內容必須綜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既要讓學生有興趣參與,更要有能力參與,這無疑是一個需要精心設定,通盤考慮的過程。缺乏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的能力,應該說是許多教師沒能上好緒言課的關鍵因素。

3. 重視化學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學學法指導

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展示了化學學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是對緒言課所承載的功能認識片面化的結果。我們知道化學課不總是有趣、熱鬧的,教師應該注意圍繞“學化學”的話題展開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解開“化學重要”“我要怎麼學”的問題,幫助學生獲得認識與體會。否則,所謂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學生的一時新奇。學生隨著學習程序的推進會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認為緒言課和真實的化學課堂離得太遠,緒言課只是教師的一種“作秀”。因此,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應建立在學生通過科學的方法,獲得知識的體驗中,這樣的熱情和興趣即使在今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這是必然的)也能夠得以維持和發展。

三、基於化學學科特質的緒言課實踐與反思

1. 緒言課應具有的功能與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注重對學生進行化學教育的啟蒙,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九年級化學緒言課的功能是讓學生了解化學的概貌,瞭解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瞭解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意識到化學要聯絡生活和生產實際;其價值是幫助學生形成關心物質及其變化的興趣和習慣,培養其對自然、對社會的責任感。

2. 體現化學趣味性和實用性,要讓學生體驗如何“學化學”

結合一節緒言課教學設計案例對如何體現化學趣味性和實用性,讓學生體會感悟如何“學化學”進行分析。

環節一:聯絡生活的實驗探究活動

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一款熱賣產品“暖寶寶”。其成分:鐵粉、水、活性炭、鹽。功能:短時間發熱,40℃以上保持12小時,可用於防寒、戶外保暖。發熱原理:鐵為粉末狀,鐵、碳、水和鹽構成原電池,形成原電池效應,大大加快氧化還原的速率,使鐵短時間生鏽放熱。

“暖寶寶”主要成份之一是鐵粉,利用其發熱原理設定如下情境:以實驗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認識其性質、變化,讓學生切身感受化學學科的趣味性,體驗實驗這一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鐵粉的性質

a.觀察鐵粉(色、態、味);

b.將鐵粉灑入水中[密度(與水比較)、溶解性];

c.將鐵粉灑入食醋中(比較與灑在水中的區別);

d.將鐵粉灑向酒精燈火焰(這就是節日裡綻放在夜空的煙花)。

教師及時小結:通過實驗獲得有關鐵粉性質方面的認識:顏色、狀態、氣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2)深入研究鐵粉的生鏽變化(教師演示)

a.對比觀察使用前後的“暖寶寶”,根據生活經驗及實驗檢測判斷出鐵粉變鐵鏽。

b.通過使用說明的簡單介紹,引出“空氣”這一使鐵粉生鏽的條件,接下來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感受空氣參與鐵粉生鏽過程的事實。

c.“看見”空氣的環節設定:根據氣壓差原理認識氣體被消耗。該知識點雖是學生八年級物理學過的,但這個知識點本身抽象,許多學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這個環節為理解下面的實驗作鋪墊,減少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d.驗證空氣參與鐵的生鏽過程。

實驗設計:將“暖寶寶”裝入錐形瓶,塞好帶導管的橡皮塞,夾好止水夾。導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幾滴紅墨水,並記下此時刻度),待錐形瓶冷卻後,開啟止水夾,觀察量筒液麵變化。

教師及時小結:關注探究過程中鐵粉的變化,包括顏色變化(由黑色變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變化(不能再被磁鐵吸引)、能量變化(放熱)等。

(3)總結: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

a.關注物質的性質;

b.關注物質的變化;

c.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對結果的解釋與討論。

環節二:讓學生體驗奇妙的微觀世界,欣賞簡潔的化學語言

中學化學學習的思維方式,是從物質及其變化的巨集觀現象入手,從原子、分子水平進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學符號系統進行描述。從巨集觀、微觀、符號三者聯絡的角度認識和揭示物質及其變化的本質和規律。

(1)建立模型,體驗奇妙的微觀世界

化學的本質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質,所以,要讓學生在初次接觸化學時就對微觀世界有所體驗。在學生所處的認知階段,以搭積木類比建立模型是比較恰當的形式。物質都是由大量我們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就像小孩子搭的積木模型,當你往模型上新增積木塊或減少積木塊時,一種模型就變成了另一種模型,甚至相同的積木塊也可以組合成不同模型。

(2)欣賞簡潔優美的化學語言(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

告訴學生,今後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對巨集觀現象進行描述,要從微觀層面進行解釋,還要用化學符號進行表徵,化學語言簡潔優美,也是我們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

環節三:通過展示史實與應用,感受化學學科價值與魅力

展示從古至今,化學史上的重大成就,讓學生體會,如果沒有化學家研製出的化肥和農藥,全球糧食產量將要減半;如果沒有化學家研製出的抗生素等藥品,人類的平均壽命將縮短25年;如果沒有化學家研製出的各種新型材料,人類文明的進步將舉步維艱。

3. 緒言課的教學中應滲透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變化規律,形成化學的基本觀念[2]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重視以化學基本觀念為線索,將化學的基本觀念滲透在教學中。在緒言課例項中,始終以鐵粉為主線,在學生通過實驗獲得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始終關注化學基本觀念的滲透。通過認識鐵粉的性質及其變化,讓學生明確化學的研究物件是物質及其轉化,滲透化學轉化觀、能量觀;教學過程中採用實驗體驗、搭建模型等手段,讓學生體會實驗是化學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認識活動,滲透實驗觀、微粒觀、科學本質觀;最終通過對鐵粉生鏽原理的認識和分析,讓學生明白化學學科研究的目的是促進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滲透化學的價值觀、STS教育。整個教學設計過程將三維目標精心提煉與整合,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提煉為能力,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提煉為品格,能力與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3] ,而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4. 實驗是讓學生體會化學基本觀念的有效途徑

實驗是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良好平臺,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基本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好載體,而教師在實驗設定中,往往過多注重知識目標的落實,過於集中論證結果,體系的變化過程往往被忽略,這也是導致學生逐漸對實驗失去興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實驗要從“暖寶寶”中分離出鐵粉,可提醒學生思考兩個問題:一是怎麼分離?使用磁鐵的具體操作細節?如果直接用磁鐵吸引,會發現鐵粉很難從磁鐵上分離下來,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濾紙)的磁鐵吸引,然後小心收攏塑料袋(或濾紙),移開磁鐵,就能很好地將鐵粉與磁鐵分開。二是為什麼要分離?要讓學生明白,要研究一種物質首先要獲得儘可能純淨的物質,這種理念在後面的教學中也會涉及。

5. 讓學生感受化學學科價值

通過前文的例項,請學生根據“空氣是導致鐵生鏽”的認識,列舉生活中鐵製品的防鏽措施,體會其中的防鏽原理,用鮮活的例項,讓學生感受化學知識在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應用價值。一直以來,化學學科飽受誤讀,被當作是汙染、危害的代名詞。通過列舉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學史實,播放現代化學在高科技材料上的應用視訊,讓學生感受化學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們認識到:“科學這把鑰匙既可以開啟天堂之門,也可以開啟地獄之門”[4] ,而具體開啟哪一扇門,決定於拿著這把鑰匙的人的素養!

參考文獻

[1]俞紅珍.教材的“二次開發”:涵義和本質[J].課程·教材·教法,2005(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3]余文森.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

[4]理查德·費曼.科學的價值[J].中文自修,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