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音樂教學模式初探

才智咖 人氣:2.45W


國小音樂教學模式初探
【論文摘要】
 教育的主客體關係問題一直是教育主體性問題研討的主要論題之一。“雙主體”是一個受到普遍關注的教育觀,其育人模式的基本內涵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只要做到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密切合作,協調互動,就能建構起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良好的育人效果。
【論文提綱】
 一、前言及說明
 二、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簡述
 三、“雙主體”的作用與體現
 (一)教師主體性的體現
 (二)學生主體性的體現
 四、“雙主體”課堂教學階段分析與教學實踐
 (一)情感喚起階段
 (二)選擇記憶階段
 (三)遷移運用階段
 五、結論
 
【關鍵詞】
 音樂教學模式        “雙主體”音樂教學模式
  
“雙主體”國小音樂教學模式初探
 
 一、前言及說明
 音樂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組織、設計和調控教學活動的方法論體系,是一種較為穩定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是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中介環節。
 “雙主體”音樂教學模式是建立在音樂教學模式基礎上的,是指教師與學生都處於一種平等、民主、和諧、自主、自覺的角色環境中,通過一系列程式,個體都得到相對發展的方法論體系。
 二、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簡述
 傳統音樂教學模式一般為五個基本實施程式。即:1、激發學習動機;2、複習舊課;3、講授新知識;4、鞏固運用;5、檢查評價。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在音樂課上用,而且在其它課目中也大量應用。它的優點是: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絡,注意知識的系統性,教師活動量大,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獲得較多的知識資訊。缺點是:它僅是一種單向性的資訊交流方式,在現實中教師直接控制著整個教學過程,支配整個教學進度,支配學生的學習過程,並且長期以來,教學一直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注重的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的要求,很少重視學生自身的需要。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是死讀書,讀書死,讀死書,墨守成規,學生們不善於思考,害怕標新立異,更不敢向教師甚至專家挑戰。
 三、“雙主體”的作用與體現
 由於教師和學生所構成的物件性關係的兩極實體均是具主體性的人,因此,以師生互動為持徵的教育活動中,教師主體性與學生主體性同時存在,相互依附,並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這不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現實的;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質的。
 (一)教師主體性的體現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之前必須理解教育目標,認識教育物件,鑽研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設計教育程式;(2)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從教育活動的開始到教育活動的結束,教師總是要充分組織各種教育因素、各種教育影響和各種教育資源,組織教育物件進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動,必須把具主體性的學生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積極、能動的主體性因素,並協調多種因素之間的關係,保證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保證教育任務的完成和教育目標的實現.(3)教師是教育活動過程中的主導者。在活動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採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對教育內容進行一定的講授、示範、指導,促使學生內化和運用知識,並對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佈置一定的作業,讓學生自主、能動地回答和完成,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情境、狀態、方式、結果,根據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困惑和質疑,矯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學習興趣、學習需要,從而使整個教育過程向著有利於教育任務完成、教育目標實現的方向發展.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既要把教材、教法、教育環境、教育因素作為自己的認識客體,又要把具主體性的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狀況、主體性的發展程度作為自己的認識客體;既要在教育內容的傳授中凸現自己的主體性,又要在教育物件的主體性開發與培養中凸現自己的主體性,從而充分表現出教師這一教育實踐主體的主體性待徵。
 (二)學生主體性的體現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這樣三方面:(1)學生對教師的主體性作用、屬性、功能進行主體性的選擇.學生可以對不認同的教師的講授選擇排斥的狀態,採取自己不聽講、自己看其他讀物、搞惡作劇、趴在桌上打瞌睡等方式排斥教師教育的主體性作用,從而凸現自己的主體性選擇。學生可以對教師講授的內容根據自己是否感興趣、聽得懂、根據自己簡單的價值判斷對教師的主體性作用進行內容性的選擇,如教師講得生動有趣、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則選擇積極主動的狀態聽講,時而全神貫注,時而聚精會神。一旦教師的講解不夠生動、形象,無法喚起學生的興奮和集中注意狀態,則學生會選擇消極、被動的聽課狀態,教師的講授有時則會變成學生自主想象、自主活動的伴奏曲。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某門課對自己的升學、提高、發展不重要,或認為某門課的某個部分、章節的內容並不重要,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對某門科目、某個教師、某個時期的講授予以價值性的排斥和選擇,從而表現出自己的主體性。(2)學生對教師的主體性作用資訊的破譯與轉化。教育活動中學生要通過自己的主體性集中和組織自己的心向系統去傾聽、去理解、去接納教師發出的教育指令和教育資訊,並且要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和認識結構對教育指令相資訊中那些並不熟悉和相容的知識予以破譯,以達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狀態,並充分調動自己的`主體性因素將這些資訊和知識與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打通和融洩,以內化為自己的新的資訊和知識能量;進而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沒有學生的主體性,教育活動的實施、教育目標的實現也是不可能的.(3)學生對教師的主體性作用的借鑑、創造與超越.教育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並不僅僅是被動的主體性反映,而是具有其積極的、主觀能動性的主體性反映。對教師的教育資訊和教育指令,主體性發揮得好的學生會由此產生一定的聯想和創造,會從教師的主體性作用的資訊和方式中獲取操作悟性,進而對教師的資訊與指令產生批判性的、創造性的、發展性的以至超越性的能動反映方式,通過自己對某個知識疑問的產生,對某個問題新的想法的形成,對某個作業新的思路的出現表現出來.因此,教育活動中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的學生質疑,學生的創造與發明,學生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議都是學生對教師的主體性作用的借鑑、創造與超越的結果,是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與發展的明證。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對教師主體性作用的借鑑、創造與超越並不僅僅限於教師的主體性作用的資訊指令的內容範圍,包括教師神情、姿勢、語言的速度、板書、與學生交往互動的模式在內的教師主體性作用的方式、形態等外在表現形式常常也是學生借鑑、創造與超越的物件.學生對教師主體性作用的內外表現內容與方式的借鑑、創造與超越的過程,正是學生自身主體性得到開發、得到喚醒的過程,也是學生主體性不斷呈現、變化和發展的過程。
雖然教師與學生分別具有各自的個體主體性特徵,但二者又都是教育活動系統意義上的活動主體.因此,教師主體性與學生主體性這兩種個體主體性在教育活動的時空狀態下不再僅僅具有個體主體性的色彩,而且更多的體現出一個教育活動聯合體中的群體主體性和活動主體性,而這種聯合體中的群體主體性和活動主體性則集中表現在教師主體性與學生主體性這兩種個體主體性的協同、融合、統一上。教師主體性的發揮是為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更多地依賴於教師主體性的引導上,而學生的主體性發揮、發展又可促進教師主體性的發揮和發展。在兩個主體性的相互作用之中,學生不斷得到改造、進化和發展,教師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提高,雙方共處於一個和諧、協同的活動統一體中。因此,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所揭示的“教學相長”的原理在教育的雙主體性相互作用規律中可以得到詮釋和印證.
 四、“雙主體”課堂教學階段分析與教學實踐
 (一)情感喚起階段:從激發學生興趣為主要目的,這時學生為活生生的個體,在學習中有各種各樣的需要,他們並不一定指向教師教的內容。這時期,對於國小生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藝術還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所以,教師的觀念應變傳統的“教學匠”為設計師、合作的夥伴;變單向傳授為互相探討,變說教型為情感型;變封閉式為開放式。一種情感體驗,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聽覺、視覺、運動覺,甚至直覺等心靈參與體會到的。學生不需要老師掛在嘴上的藝術,而是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身體、動腦袋、動表情創造出來的藝術。上海一師附小“書山有路勤為經,學海無涯樂作舟”的教學宗旨正是趣和樂,這正是來自於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在這一階段,可通過各種方式給學生大量的資訊,或創設特定的情景,或定向講解示範等。例如,教師上課時不僅刻意去策劃客觀環境的清潔與優美,並注重體現音樂性,更主要的是注重自己的感情是否也和學生融合在一起,是否和他們一起隨著音樂作品歡笑與悲傷,努力探索教師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能動性。
 『教例』 在教學人教版第一冊《靜靜的夜》一課時,我剪了許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星星貼於牆壁、黑板上,學生聽著靜謐的樂曲進教室,深深被這種氛圍同化了,很快融入角色中。把座位分散成星星點點狀,學生可以選擇與自己合作伙伴坐在一起,頓時興趣高漲,積極性十足。
 (二)選擇運用階段:當學生接觸到大量的音樂作品,他們的審美能力不能提高,活動也越趨向於自由自覺, 這時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生主體意識的滲透。當學生個體參與意識增強,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能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力力量,不斷地高速調整改造自己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例如,凌晨打擊樂器木魚和碰鈴的演奏方法和節奏訓練時,不僅是讓他們互相練習,而且也讓同學同時用兩種樂器演奏若干小節,讓老師聽寫下來。這樣同學們熱情高漲,教師也隨之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由此讓學生會獨立操作、獨立思考,不迷信專家、不迷信老師、不迷信書本,每位同學在自己的藝術實踐活動中,培養了思維的發教性,開放性,鍛鍊了能力,增強了效果。
 『教例』 一次音樂課,我向學生介紹吹管樂器中的笛子。正當我向大家介紹笛子的發音原理時,幾位同學竊竊私語:“我班的李凱明同學就在江南絲竹班學笛子。”我轉念一想:何不請他向大家介紹一下呢?於是,我就這樣做了。想不到李凱明竟從容沉著、有條不紊地說了起來。從笛子的音色特點到表現風格,從演奏指法乃至自身的切身感受,流利通暢,頭頭是道,分明就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小老師”。接著,我連忙請他到器樂室裡把笛子拿來,併為大家當場演奏了一曲《康定情歌》。我和同學們聽得如痴如醉,都覺得從李凱明同學那裡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三)遷移運用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可通過多種手段,如創造問題情景,加大練習活動量等,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要領後,使其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於新知識學習或創造性的活動中。當然,在一個班上可能會出現各種情況,但只要學生有自己的解釋,有自己的想法及要求,都應給予鼓勵。我們強調的不是結果,而是學生的獨立見解和藝術創造力。教師應允許學生運用知識時發生錯誤;允許學生隨時改變自己的看法;允許學生同老師爭論問題;允許學生不同意自己的意見;允許學生在老師講授時隨時質疑。教師的主體意識及主導作用應體現在音樂教學的組織、設計、指導、促進、反饋、評價上,應是學生步入音樂殿堂之前的啟蒙者。
 『教例』 在介紹“越劇”有關知識時,學生對之較陌生,也不感興趣。我就預先佈置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來蒐集資料。沒料到一星期後的音樂課上,學生帶來了五花八門的資料:從圖書室抄摘的文字資料,向長輩借來的音響資料(磁帶、VCD),網上下載的圖片資料……同學們自豪地展示合作找到的材料,也在無形中介紹了許多有關越劇的知識。許多關於越劇的知識,我都無從知曉。
 五、結論
 建立“雙主體”育人模式,應該說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所涉及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現代意義的教育境界中,教師的主體性與學生的主體性並不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相容、幷包,並把教師的主體性的發揮納入到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軌道;形成學生主體性發展目標下、指導下的,教師主體主導之中的雙主體的協調——統一性。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越充分越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主體性發揮得越充分,就越能體現教師的主懷作用,兩者密切結合,就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國小音樂教學模式初探

【主要參考文獻】
 1、張秀清等著:《雙主體合作德育論》  開明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一版
 2、曹理、何工著 :《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年4月
 3、郭聲健等:《藝術教育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4、張天寶著 :《試論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論》  《教育研究》  2000年8期
【後記】
 論文終於寫完了,首先,我非常感謝我的指導老師——薛忠祥老師。
 第一次寫論文,感覺無從下手,也不知從何寫起,經過我的多次詢問與修改,終於在薛老師的細心指導之下完成了論文。這次寫論文,讓我學到了不少知識,當然論文中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一定會不斷的學習,努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