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建築物牆體裂縫主要因素及加固

才智咖 人氣:3.21W

    論文關鍵詞:建築物牆體;裂縫;加固處理

淺述建築物牆體裂縫主要因素及加固

論文摘要:建築物牆體由於地基產生的不均勻沉降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產生開裂。以致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使用。本文是作者在近幾年的工作過程中,結合某工程例項,就該建築物牆體開裂的原因分析以及針對這一事故該如何處理,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和分析。以供同行參考和借鑑。 

前言 
   
  當建築物地基產生的不均勻沉降超過一定限度時,建築物牆體就會產生開裂。起初,牆體的開裂為髮絲狀裂縫,不易察覺之後,隨著地基不均勻沉降加劇,牆體的開裂加長,增寬,最後使裂縫貫穿牆體,以致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使用。 
  建築物牆體開裂的事故多數是由於地基不均勻沉降所致,具體有下列幾個原因: 
  (1)地基中存在區域性高壓縮性軟弱土層,或軟弱土層雖然分佈在整個建築物地基中,但厚薄不均,相差懸殊。 
  (2)置於軟弱地基上的建築物由於鄰近。工程產生的附加應力擴散已有建築物,引起不均勻沉降,導致牆體開裂。 
  (3)施工不符合規範要求,形成質量隱患,造成事故。如基槽開挖後被水浸泡嚴重,擾動地基上的原狀結構,又未採取妥善處理措施。 
  考慮到建築物牆體開裂事故較多,事故一旦發生,不僅影響觀感,而且對使用者心理影響不好,嚴重的事故危及建築物結構安全,因此值得我們重視。 
  事故調查應注意的主要內容 
  (1) 設定情況:設計單位資質情況,設計圖紙的深度,設計構造是否合理,結構計算簡圖和計算方法及結果是否正確。 
  (2) 地基基礎情況:地基實際狀況,基礎構造尺寸和勘察報告,設計要求是否一致,必要時應開挖檢查, 
  (3)結構實際狀況:包括結構佈置,結構構造,連線方式方法,構件狀況和支撐系統。 
  (4) 結構上各部作用荷載的調查:主要指結構上土的作用及其效應,以及作用效應組合的調查分析,必要時進行實測統計。 
  (5) 施工情況:包括施工方法,施工規範執行情況,施工進度和速度,施工中有無停歇,施工荷載的統計分析等到。 
  (6) 建築多形觀測:沉降觀測記錄,結構或構件變形觀測記錄等。 
  (7) 裂縫觀測:裂縫形狀與分佈特徵,裂縫寬度、長度、深度以及裂縫的發展變化規律等。 
  (8) 使用調查:若事故發展在使用階段,則要調查建築物用途是否改變,荷載是否增大,已有建築物附近是否有新建工程,地基狀況是否變化。 
   
  1 事故處理例項 
   
  某工程為一教學樓,建築物南北軸向56.38m,東西軸向32.38m。建築物高度為28m,教學樓南北兩端各為一大教室,面積是37×24m⒉,混合結構,縱牆承重。 
  該工程於1998年高效能計,2000年建成使用,2002年發現牆體開裂,之後,裂縫日趨嚴重,最終成為危房,停止使用,於2004年對該項工程加固處理。 
   
  2 教學樓開裂情況描述 
   
  教室使用時,工程完好,第二年開始發現在第三層和第四層樓地面預製板搭接處有裂縫,在西立面發現自上而下牆體垂直向斷裂。之後,教學樓的裂縫增多,變寬。經統計,磚牆裂縫東立面13條,西立面25條,最大的一條裂縫位於樓房中部,離北端23~24m處,裂縫長度超過6.5m,寬度20m,室內外貫穿整個大樓中部所有內外牆,混凝土樑和樓板等到部位多次出現斷裂。 
   
  3 處理方法 
   
  該工程設計時,沒有系統地勘察,缺乏必要的地質資料,在事故發生後,為分析其原因,研究處理方案要重新進行勘察。 
  打鑽孔13個,一般孔深為8~9m上下,最深的為19.4m,同時取原狀土進行土的物理、力學效能檢測,查明地基土分為以下土層: 
  (1)表層為人工填土,黃褐色,疏鬆,厚度為2.0~3.5m。 
  (2)第二層為粉質粘土,褐灰色,軟弱。 
  (3)第三層為有機土,灰黑色,軟弱,550℃燒灼失量5%~15%,厚度是0.5~1.4m 
  (4)第四層為泥炭,黑色,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植物,燒灼失量高達15~35%,天然密度很小,天然含水量高,比重低,天然孔隙比高,標準壓縮係數均超過高壓縮性塑性指數極高,此層厚度不均勻,兩端薄,中間厚,東南角無此泥炭層。 
  (5)第五層為砂礫石,密實,厚度為0.8~1.5m。 
  (6)第六層為粉質粘土,黃褐色,密實,埋藏在8.0~16.8m之間。 
  (7)第七層為砂礫石,密實,厚度超過2,0m,未穿透,埋藏在16.8~17.5m以下。 
   
  4 教學樓事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