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證通用藥應用下的中藥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7W

導語:《中藥學》是一門好學難記的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結合本學科A身特點,在傳承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嘗試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程度改革,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

病證通用藥應用下的中藥學論文

1病證通用藥有利於增強學生對中藥的記憶

《中藥學》教學內容多,而目前教材多按藥物功效不同分章論述,此法能令學生掌握單味藥的功效和臨床應用,但缺乏系統性、連貫性,不便於學生掌握藥物的個性特點,區分藥與藥之間的功效差異,尤其不利於學生今後在臨床中根據病證選擇使用最佳藥物。

思前賢陶弘景將防風、防己、秦艽等集聚一起列為風藥,把茵陳、梔子、紫草等歸為一類用治黃疸,首創“諸病通用藥”,故仿此說根據病證總結藥物,名為“病證通用藥”,針對醫學專業學生採用講座形式分4個層次講授。首先以臨床實用為宗旨,選擇咳嗽、喘證、痰證、洩瀉、痛證、失眠等常見病證,歸納“通用藥”,使學生明確此病證有哪些藥物可選;然後介紹藥物“所取功效及主治特點”,使學生對本病證所選藥物之特點能一目瞭然;接著論述藥物“機制分析與臨床應用”,根據藥性理論分析該藥為什麼具有某種特點及怎樣辨證應用;最後綜合功效特點概括“隨證選藥簡則”,根據本病證所選各藥的特點,提示本病或本病兼有他證的最佳選用藥物。

以痰證為例,先歸納半夏、天南星、白芥子、川貝母、萊菔子、瓜蔞、竹茹等通用藥。再簡括半夏的功效及主治特點為燥溼化痰,善治寒痰、溼痰;白芥子溫肺祛痰,多用於寒痰及痰溼流注之陰疽腫毒;川貝母清肺熱,潤肺燥,化痰涎,以治熱痰、燥痰見長。此後,結合古今研究,分析半夏味辛,性溫而燥,為脾胃經之主藥,其辛溫散寒、溫燥勝溼,故為治寒痰、溼痰之要藥,尤善治臟腑溼痰;白芥子辛溫走散,“痰在皮裡膜外,非此不達,在四肢兩脅,非此不通”(《藥品化義》),故除主治寒痰外,還可用於痰溼流注的陰疽腫毒;川貝母性寒能洩肺熱化痰,味甘質潤能潤肺止咳,其治熱痰、燥痰為眾所周知。

最後,總結寒痰宜用半夏、白芥子、天南星等;熱痰宜用川貝母、浙貝母、瓜蔞等;溼痰宜用半夏、天南星、佛手等;燥痰宜用川貝母、瓜蔞;痰溼流注之陰疽腫毒最宜用白芥子;痰涎壅盛,氣滯胸悶兼食積者最宜用萊菔子;痰火內擾,心煩不寐者最宜用竹茹……如此層層深人,能令學生不僅知道某病證應選何藥,還明0為何選擇該藥,更清楚如何選擇最適宜的藥物。在教學中以藥物功效主治縱向歸納為主,結合病證通用藥橫向綜合為輔,縱橫交錯,融會貫通,能令學生對繁雜的中藥產生興趣,讓學生對中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記憶,才能i己得牢,而且學得活,今後也能用得上。

2病證通用藥有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

病證通用藥的講解不僅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屮藥,加深理解記憶,而且在論述藥物“機制分析與臨床應用”中可融會古代醫籍摘要及現代研究成果。如在講解痛證通用藥威靈仙、二七、桂枝、冰片、甘草時,可引用古代醫家的精彩論述:威靈仙“宜行五臟,通利經絡,其性好走,亦可橫行直忭”(《本草匯言》),“二七氣味苦溫,能於血分化其血瘀。

故凡金刃刀剪所傷,及跌撲杖瘡血出不止,嚼爛塗之,或為末摻,其血即止”(《本草求真》)。再介紹既往實驗研究結果,威靈仙、三七、桂枝均對弗氏佐劑所致風溼痺癰證大鼠、外傷所致瘀血腫痛證大鼠具有一定止痛作用,而威靈仙止痺痛的作用尤為明顯,三七止傷痛的作用尤為明顯。如此古今研究相結合,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可啟發學生思考如何進行桂枝治療冷痛、冰片治療熱痛、U•草治療拘攣疼痛的實驗研究。《屮藥學》教學任務G經非常繁®,再進行病證通用藥的講座,是否存在教學時間不夠用的問題?其實大可不必擔心這一問題。

“病證通用藥"教學本身就是為《中藥學》教學目標服務,讓學生換個角度學中藥,學習才不會顯得枯燥乏味,學生對中藥的理解也會更加深人透徹,因此挪用幾堂課的時間是非常值得的。況且病證通用藥的講座不以廣收博採為宗旨,只以清晰明瞭為目標,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只是選取喘證、痰證、痛證等臨床常見病證進行講授,將這幾種病證的通用藥講清楚、講明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這種方法,能夠啟發學生&d總結汗證、血證、胸痺、失眠、嘔吐、洩N等多種病證的通用藥,如此一來,既避免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也符合現代“啟發式”教育理念,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育的円的不在於“授之以魚”,而在於“授之以漁”。

病證通用藥講座能讓學生思考如何對中藥的功效主治進行實驗研究,能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自己總結臨床常見病證的.通用藥,這就令學七過程充滿了探索的樂趣,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找到成就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實現了教育的目的。

3病證通用藥便於學生奠定辨證用藥的基本功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核心,這是學生在學習之初就巳經建立的思想,但在臨床上究競應如何發揮中眹辨證論治的優勢?許多學生在結束丫整個學業以後仍然會對這個問題感到疑惑。

這是因為辨證論治最終須落實到用藥,才能施治於臨床,取得療效。而有學者認為,目前統編《中藥學》、《方劑學》教材雖然表面看起來內容豐富系統完整,無處不見教材編輯者們髙度概括病因病機所花費的心血,但方藥指徵模糊的問題也直接帶來現今臨床用方的不規範,臨床用藥療效不高的現狀,簡言之,就是我們的教材“思辯”有餘,但指導學生如何“遺藥”卻不足,以致學生今後在臨床上理論充足,卻不知如何實踐。誠如明•張志聰在《本草崇原•序》中說:“知性而用之,則用之宥本,神變無方。

襲其用而用之,則用之無本,窒礙難通。”又"S•“後人攢集藥性,不明《本經》,怛言某藥治某病,某病須某藥,探其源,只言其治,是藥用也,非藥性也”。可見辨病機是屮醫臨床的重要部分,仴若不識藥物,無異於紙.卜空談,毫無用處。有感於此,在教學中講授病證通用藥,為學生奠定辨證用藥的紮實基本功。從歸納“通用藥”,到介紹藥物“所取功效及主治特點”,而後講解“機制分析與臨床應用”,最後總結“隨證選藥簡則”,如此層層遞進,讓學生先知道宥哪些藥可治某病,冉進一步識藥性,明藥效,充分了解藥物,今後在複雜情況下才能明辨應選用的最佳藥物,並且對為何選用該藥也是瞭然於胸,如此才能在辨識病證準確的情況下實現用藥精準,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4總結

總之,對於學生而言,《中藥學》是一門好學難記的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結合本學科A身特點,在傳承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嘗試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程度改革,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