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太和縣大豆生產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才智咖 人氣:3.02W
談太和縣大豆生產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摘要: 介紹太和縣大豆生產現狀,分析太和縣大豆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提出太和縣大豆可持續發展對策

關鍵詞: 大豆;生產現狀;可持續發展對策;安徽太和
    
  1生產現狀
  
  1.1播種面積大,發展速度快
  2002年全縣栽培夏大豆3.329 8萬公頃,佔全縣耕地11.733 3萬公頃的28.4%,到2006年,全縣栽培夏大豆6.779 1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57.8%,5a內翻了一番,已成為僅次於小麥的主要農作物。
  
  1.2生產技術落後,單產水平低,年度間變化大
  由於農村主要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幼,多數農戶在大豆生產中投資較少,如麥茬地免耕直播,不能進行有效地病蟲防治;不施肥或施肥量少;農田基礎設施差,乾旱時很少灌溉,澇漬時難以徹底排除,真正成為“雨養作物”,使得我縣大豆單產水平低,年度間產量變化較大。據統計2002~2006年5a間,平均產量1 804.8kg/hm2,其中2003年產量只有1 124kg/hm2,產量最高的2004年也只有2 159kg/hm2。
  
  1.3品種多、亂、雜
  我縣除中黃13栽培面積約佔50%外,另有皖豆15、齊黃33、徐豆12、魯豆10號、豫豆19、豫豆22、豫豆25等品種,還有七月炸等一些農家種,品種多亂雜使得商品大豆籽粒顏色、大小、蛋白質、脂肪含量不一,價格難以提高。
  
  2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
  
  2.1優越的自然條件
  太和縣位於黃淮地區南部,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與亞熱帶溼潤氣候的交替區,年降水量800mm左右,其中大豆生長期6~9月水量480mm左右。尤其是降水的分佈利於大豆生長,常年6~9月的平均降水量分別為66mm、206mm、131mm、80mm,分別與夏大豆的播種出苗期、分枝旺長期、花蕾期和鼓粒期吻合。常年6~9月的光照時數962h,平均7h/d以上,完全滿足大豆整個生育期的需要。
  
  2.2野生大豆的分佈區,適宜於大豆的生長髮育
  我縣地處淮河的最大支流—沙潁河下游,土壤肥沃,是野生大豆的故鄉,在未經開墾的荒地,仍能見到野生大豆的群落,長期的適應性選擇,使得栽培大豆在這裡生長旺盛,病蟲害發生輕、品質優,是生產優質高蛋白大豆的理想基地。
  
  2.3農民習慣利用和栽培大豆
  栽培和利用大豆,是我縣人民的習慣,家家戶戶都食用大豆,豆油、豆腐、腐竹、豆麵條、豆瓣醬、豆芽菜、蛋白肉等豆製品是家家必備的生活原料,就連縣城各大酒店的餐桌也離不開大豆;豆渣、豆餅是用於養殖的主要飼料,有的農戶甚至作為有機肥料施入田中;豆秸是農家的`主要薪柴,落在田中的豆葉翻入土中作為重要的有機肥料。廣大農民積累了豐富的種植大豆的經驗,毫不誇張地說,人民生活離不開大豆,縣域經濟離不開大豆。
  
  2.4專業的貿易集市拉動了大豆的外銷
  以倪邱鎮為中心的大豆貿易集市培育了數以千計的大豆交易專業戶,使得太和的大豆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每年輸出量數萬噸,交易額達數億元。

  3大豆生產的制約因素
  
  3.1年度間降水不均衡
  我縣地處南北氣候交替區,年度間降水不均衡是主要氣候特點,特別是夏季,就年降水量而言,最高達1 170mm以上,最低僅430mm,6~9月,最高降水量在850mm以上,最低僅143mm。群眾形象地說: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而進城務工使得農村缺乏青壯年勞動力,抗旱和排澇的強體力勞動無人完成,乾旱和澇漬是制約我縣大豆生產的主要因素。
3.2投入較少,耕作粗放
  由於多年粗放耕作的習慣,加之近年來農村青壯勞力進城務工,農民對種植大豆不願投入較多勞動力和財力。據調查,大豆平均投資1 050~1 350元/hm2(不包括工時費,下同),而我縣農民種植小麥的投資額為3 675~4 200元/hm2。投入較少,耕作粗放制約了大豆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