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花紫珠水提液的澄清處理技術探究

才智咖 人氣:2.47W

吸附澄清法是在中藥提取液或提取濃縮液中加入一種絮凝劑,使體系的澄明度得以提高的一項高新技術,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裸花紫珠水提液的澄清處理技術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裸花紫珠水提液的澄清處理技術探究

裸花紫珠為馬鞭草科紫珠屬植物裸花紫珠(CallicarpanudifloraHookEtArn.)的乾燥葉,其性涼、味苦澀,微辛,具有消炎,解毒,收斂,止血之功效,用於化膿性炎症,急性傳染性肝炎,外治燒、燙傷,外傷出血等症[1]。紫珠屬植物的化學成分研究表明,苯乙醇苷類成分是該屬植物的主要類群成分之一[2]。在前期研究中發現,毛蕊花糖苷和異毛蕊花糖苷是裸花紫珠水提液中的主要成分。作為苯乙醇苷的代表性成分,毛蕊花糖苷具有止血[3]、保肝降酶[4-5]、抗菌[6]、抗炎[7]、抗氧化[8]、抗腫瘤[9]等多種藥理作用,可能是其發揮藥效的主要活性成分。

裸花紫珠水提取液固形物收率在30%以上,其中蛋白質、粘液質、葉綠素、無機鹽、重金屬等的含量較高,這些成分多為雜質成分或無效成分。為提高裸花紫珠製劑的產品質量,有必要對其水提取液進行精製純化,在保留有效成分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除雜,並儘可能減少有效成分的'損失。目前中藥水提取液常用純化方法有水提醇沉、高速離心、澄清劑吸附、膜分離、大孔吸附樹脂、微濾等[10],而殼聚糖澄清劑對蛋白質、粘液質、鞣質、核酸等物質均具有吸附能力,除雜完全,並且能有效保留功能性成分。因此本研究採用殼聚糖澄清技術對裸花紫珠水提液進行澄清處理,採用正交試驗優選較佳的澄清工藝條件,為裸花紫珠水提取液進一步精製純化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儀器LC-2010AHT高效液相色譜儀,配有紫外檢測器,自動進樣器,LCsolution色譜工作站(日本島津公司);AL-104電子天平(梅特勒-託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85-2A磁力加熱攪拌器(金壇市城東新瑞儀器有限公司);DK-98-ⅡA型電熱恆溫水浴鍋(天津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TDL-5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202AB-1電熱乾燥箱(上海申光儀器儀表有限公司);九陽電磁爐(九陽股份有限公司)。

1.2材料與試劑裸花紫珠藥材與2013年8月採自海南省白沙縣,經鑑定為馬鞭草科紫珠屬植物裸花紫珠(floraHookEtArn.)的乾燥葉;甲醇,冰醋酸,無水乙醇均為分析純,購自廣州化學試劑廠;乙腈為色譜純,水為超純水;殼聚糖購自山東奧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毛蕊花糖苷(批號:120804)與異毛蕊花糖苷對照品(批號:130512)購自四川維克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裸花紫珠水提取液的製備取裸花紫珠葉300g,置10L圓底燒瓶中,加入6L蒸餾水浸泡2h,加熱迴流提取1h,過濾,濾渣再加蒸餾水加熱迴流提取2次,每次4.5L,過濾,合併三次濾液,濃縮至600mL(每毫升水提取液含生藥0.5g),作為原藥液。分別加水稀釋至1∶4(0.25g/mL)、1∶8(0.125g/mL)和1∶12(0.083g/mL)的溶液備用。

1.4殼聚糖溶液的配製取殼聚糖粉末1g,加1%冰醋酸溶液適量,靜置2h,攪拌使其溶解,再加1%冰醋酸溶液至100mL,配成含殼聚糖質量分數為1%的溶液,靜置24h使充分溶脹,雙層紗布過濾,即得。

1.5毛蕊花糖苷(AS)和異毛蕊花糖苷(IAS)的測定1.5.1色譜條件色譜柱:LunaC18(2)(150mm×4.6mm,5μm),流動相:乙腈-0.1%醋酸溶液(15∶85);流速:1.0mL/min,檢測波長:332nm;柱溫:30℃。

1.5.2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毛蕊花糖苷和異毛蕊花糖苷對照品,置25mL量瓶中,加50%甲醇溶液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配成每毫升溶液含毛蕊花糖苷0.1044mg,異毛蕊花糖苷0.1024mg的混合對照品溶液。取適量,過0.45μm微孔濾膜,取續濾液備用。

1.5.3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裸花紫珠水提取液澄清前後溶液適量,置25mL量瓶中,加入50%甲醇溶液稀釋至刻度,取適量,過0.45μm微孔濾膜,取續濾液,即得。

1.5.4標準曲線的繪製精密吸取混合對照品續濾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進樣體積分別為1、2、4、8、10、12、16μL,測定毛蕊花糖苷、異毛蕊花糖苷的峰面積,分別以毛蕊花糖苷、異毛蕊花糖苷的進樣質量(μg)為橫座標(X)、峰面積為縱座標(Y),繪製標準曲線,得毛蕊花糖苷的迴歸方程為YAS=1628385X-22263.7(r=0.9998),線性範圍為0.1044~1.6704μg;異毛蕊花糖苷的迴歸方程為YIAS=1458350X-24579.6(r=0.9999),線性範圍為0.1024~1.6384μg。

1.5.5含量測定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和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記錄色譜圖峰面積,計算毛蕊花糖苷(AS)和異毛蕊花糖苷(IAS)含量,即得。

1.6評價指標

1.6.1固形物去除率的測定精密量取裸花紫珠水提液澄清前後溶液各20mL置已乾燥至恆重的蒸發皿中,水浴蒸乾,並於105℃加熱乾燥3h,迅速轉移至乾燥器中冷卻30min後精密稱定質量,按以下公式計算固形物去除率。

固形物去除率=(澄清前固形物質量-澄清後固形物質量)/澄清前固形物質量×100%1.6.2毛蕊花糖苷(AS)和異毛蕊花糖苷(IAS)含量的保留率採用HPLC分別對澄清前後溶液中毛蕊花糖苷和異毛蕊花糖苷的含量進行測定,根據以下公式計算毛蕊花糖苷和異毛蕊花糖苷含量的保留率。(AS+IAS)保留率=澄清後溶液中(AS+IAS)的含量/澄清前溶液中(AS+IAS)的含量×100%1.6.3綜合評分(OverrallDesirability,OD)在用殼聚糖澄清劑對裸花紫珠水提取液進行除雜處理時,既需要最大限度地保留目標有效成分,又需要保證較好的澄清效果,所以選取固形物去除率(Y1)和(AS+IAS)保留率(Y2)一同作為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評分,將Y1的權重設為0.4,Y2的權重設為0.6,則OD=(Y1/Y1max×0.4+Y2/Y2max×0.6)×100%。

2結果

2.1殼聚糖澄清工藝引數考察

參考相關文獻[11-13],影響水提液澄清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藥液濃度、澄清劑用量、澄清溫度、攪拌速度、溶液的pH、靜置時間、水浴保溫時間等,通過預試驗,本研究選取藥液濃度(A)、殼聚糖用量(B)、澄清溫度(C)、攪拌速度(D)4個因素進行考察,每個因素考察3個水平,因素水平見表1。【1】

按L9(34)正交表安排試驗,以固形物去除率和AS+IAS含量的保留率為考察指標,進行綜合評分。對綜合評分值進行直觀分析和方差分析,試驗安排及結果見表2,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2】

2.2結果分析

根據殼聚糖澄清劑對裸花紫珠葉水提取液澄清工藝考察結果可知,以綜合評分值進行直觀分析,各因素影響大小順序為B>A>C>D,方差分析結果,因素B(殼聚糖用量)對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故最優方案為A3B3C2D1,即藥液濃縮至含生藥質量濃度1∶12(0.083g/mL),殼聚糖澄清劑加入量為藥液體積的12%,絮凝溫度70℃,攪拌速度為100r/min。

2.3工藝驗證取裸花紫珠水提藥液3份,每份25mL,按優選的澄清工藝進行處理,結果固形物去除率分別為19.85%、20.62%、21.05%,平均去除率為20.51%,RSD為2.96%;毛蕊花糖苷和異毛蕊花糖苷含量之和的保留率分別為89.35%、91.28%、90.10%,平均保留率為90.24%,RSD為1.08%,說明優選的工藝穩定可行。

3討論

吸附澄清法是在中藥提取液或提取濃縮液中加入一種絮凝劑,通過高分子的電中和、吸附架橋等作用,使體系中的懸浮物及膠體粒子除去,使體系的澄明度得以提高的一項高新技術。殼聚糖用於中藥水提液的澄清主要與其吸附效能和絮凝作用有關,可除去藥液中的蛋白質、粘液質、果膠等大分子物質[14]。

在運用吸附澄清技術除雜時必須考慮到有效成份的保留率。同時,也要考察固形物的收率,即是否能夠有效地降低服用劑量,達到精製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保證成品製劑的有效性。因此,通常應從有效成份保留率、固形物收率以及主要藥效學等多方面進行指標考察,篩選合理可行的除雜工藝,對中藥水提液進行精製處理。

本研究採用殼聚糖對裸花紫珠水提取液進行澄清處理,以固形物去除率和水提液中有效成分-毛蕊花糖苷和異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的保留率為考察指標並對其澄清工藝進行優化,得到殼聚糖澄清裸花紫珠水提液的較佳工藝。在此工藝條件下固形物平均去除率為20.51%,毛蕊花糖苷和異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平均保留率為90.24%。研究結果表明,殼聚糖對裸花紫珠水提液有明顯的絮凝澄清作用,固形物去除率較高,藥液的澄清度高,而且有效成分毛蕊花糖苷和異毛蕊花糖苷的損失率較低。應用過程中不會帶入無機離子,具有加量少,操作簡單,安全無毒等優點,是一種適用於工業化生產的絮凝工藝。

該工藝克服了傳統醇沉法存在的缺點,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為工業化生產應用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海南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S].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147-148.

TuYH,SunLN,GuoML,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ethnopharmacologi-cal,phytochemicalandpharmacologicalreview[J]nalofEthnopharmacology,2013,146(1):465-481.

張潔,李寶泉,馮鋒,等.裸花紫珠的化學成分及其止血活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誌,2010,35(24):3297-3301.

顏芳,曾光堯,譚健兵,等.植物中苯乙醇苷類化合物研究進展[J].中南藥學,2013,11(5):35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