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4W

心理學的應用範圍很廣,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趣味心理學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趣味心理學論文

趣味心理學論文一

如今,隨著高招門檻的逐年降低和擴招規模不斷增大,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重重,女大學生就業艱難尤為凸顯。在就業難的形勢下她們的就業心理是什麼樣的呢?筆者這篇大學生心理學論文是分析新形勢下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因素。

在別人看來,大學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適的工作,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真正上了大學才知道遠非如此,工作如此難找,未來如此渺茫,一切都是個未知數!早知如此,我寧願做一個普普通通的鄉村女孩,過一輩子平平淡淡的農村日子,也就知足了!為什麼非要走這上學路,註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其實,遠非一個劉某,很多在校女大學生,甚至包括一些社會公眾,都對“上大學”持起了懷疑態度。一時間,“讀書無用論”、“大學生貶值”“學得好不如嫁得好”,以及“民工化就業”,成了這個時代關於大學生的“流行新語”。筆者擬從女大學生就業的層面,對當前女大學生就業的若干心理因素進行分析,旨在探索減輕女大學生就業之痛的思想途徑。

一、女大學生擇業時難以拋開的幾種“情結”

(一)“都市情結”

較之男大學生,女大學生往往具有更為強烈的“都市情結”:不願搞西部開發,不肯下農村基層,就業觀念中滲透著極強的“唯地區論”——“寧要都市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扎堆湧進北京、東南沿海等發達城市。在這些大學生眼裡,大都市總是意味著機會、高薪和前途。這無疑加劇了職業供給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少有人問津,闖都市的大學生求職者則人滿為患。這種挑戰精神的過剩和風險意識的不足兩者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造成了她們當中的很多人缺乏明確的就業目標,盲目求職。

(二) “戀人情結”

“男朋友在哪落腳、我就在哪落腳”——這句平凡的口號,是那些為了守護愛情而勇於犧牲自我的“新漂流一族”的找工宣言。這種濃郁的“戀人情結”,使得她們的就業之路更加曲折,即便能夠“沾”到男友的光“雙宿雙飛”,也常常因為缺少必要的規劃使滿意度大打折扣。

(三) “戀‘小’情結”

這類女大學生從心理上並沒有經歷“成長斷乳期”,拒絕長“大”、拒絕與社會接觸,一直把自己當成是“爸媽臂彎裡的小孩子”,並“理直氣壯”地認為:“拿文憑”是自己的事,“找工作”是父母的事。過分依賴父母,自己毫無主動性、自覺性,以“迴避”的方式規避就業壓力和風險。她們的就業之路往往會呈現兩種很明顯的極端:要麼一帆風順、成功就業,要麼一塌糊塗、在家待業。

(四)“求穩情結”

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女大學生在擇業時,普遍缺乏動態的擇業觀念,認為“一業定終身”,竭力尋求“鐵飯碗”。這種“求穩情結”使她們並不十分看中工作本身的薪金待遇、發展空間,而是願意選擇穩定、舒適、體面的工作崗位,不願到條件艱苦的基層鍛鍊,也沒有信心和勇氣到高收入、高風險的職業競爭,確切的說,是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大型國企情有獨鍾。

(五) “求美情結”

擇業時,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求美情結”甚濃。有些女大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美”的優勢,把求職簡歷製作成“個人寫真”,希望能夠迎合一些用人單位“以貌取人”的潛規則;有些女大學生則偏執地將“就業不如意”歸因於“不夠漂亮”、甚至是“醜”,不計代價和後果地實施整容或整形手術。

二、 女大學生求職時容易遭受的幾種“思想困擾”

(一)社會角色困擾

受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不少女大學生早在讀大學時就把自己畢業後的社會角色單一化地“憧憬”為“家庭婦女”,把“相夫教子”、“夫榮子貴”當成自己畢生的使命。換句話說,她們並不期待能成為事業上的女強人,“職業”只是她們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可有可無,既沒有長期規劃、也不談長遠發展。

(二)職業觀念困擾

有些女大學生對“公關”、“祕書”之類帶有明顯社交性質的工作嗤之以鼻,認為一無技術含量、二吃青春飯、三社會認可度低;有些女大學生對工作強度大、尤其是需要上夜班的工作不屑一顧,認為“不是女人幹得活”,既喪失了自由、又不利於健康;還有些女生過分強調專業對口,高不成低不就。

(三) 浮躁心理困擾

以“超女”為代表的各種選秀活動,使得當今的青年人浮躁心理急劇膨脹,很多女大學生也難以“獨善其身”,由最初的欣賞到無意識的模仿、再到有意識的追求,她們用自己的方式追逐著“一夕成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即便是在求職中,這種浮躁心理也是若隱若現,促使她們鍾情於“旁門左道”、極力尋找各種“捷徑”。

(四) 內心衝突困擾

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在意“面子”,找不到工作沒面子,工作找的不理想也沒面子。於是,簡簡單單的應聘、求職竟和一大堆暫不相關的人和事扯上關係:“老師、同學怎麼看?親人、鄰里怎麼看?”與此同時,對於男大學生普遍贊同的“先就業求生存、後擇業謀發展”的觀念,多數女大學生並不認可,相對而言,她們似乎更鐘情於“下一個會更好”。這些內心衝突的存在,難免會為她們的求職之路“人為設障”。

三、女大學生中常見的幾種“非主流”就業觀念

(一)學得好不如長得好

不少女大學生認為“美貌可以成就事業” 、“學得好不如長得好”,而且“感性美可以代替、甚至超過知性美”。她們極度渴望能夠在眾多求職者中“超凡脫俗”、吸引到一位“神祕王子”,並從他那裡得到幸運和福氣,成功就業。於是,她們極不情願把精力大部分花費在自己的專業上,是對學習抱“實用主義”態度,輕視基礎知識和理論,反而對一些如何擁有漂亮臉龐、曼妙身材、高雅氣質、交際口才等方面的知識如飢似渴,還美其名曰:“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二) 借男友的“船”出洋

當一些男大學生、尤其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忙著考託、申請出國的時候,他們的女朋友則索性放棄擇業的機會,直接承擔起“家庭工作”,全力支援男友出國,並期待著日後能用結婚證書換來“F-2”簽證,輕鬆成就出國夢想。這種“拐個彎,風景更好”式的就業方式,激發著一些想走“捷徑”的女大學生,大四之時不是忙著找工作,而是急著徵婚交友,希望能夠借男友的“船”出洋。如今,女大學生“急嫁”現象的增多,無疑不是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另一種詮釋。

(三)學得再好,不如有個好爸爸

具有此種就業觀念的女大學生,一般家庭出身比較優越,就業全靠父母的能力和社會關係。“讀大學就是為了混文憑,拿了文憑自然就有了好工作”。於是,在學校裡既不需要爭優、爭先進,也不需要拿獎學金,只要守住“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底線,就能“萬事大吉”。

四、結語

筆者以為,尋求減輕女大學生就業之痛的思想途徑,需要調整當前女大學生關於就業的一系列錯誤認知。而不是僅限於“就業”談就業,單方面強調“大眾化”。還要充分結合學風建設、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相關方面,綜合來抓。僅靠單純改變錯誤的就業觀念,是不足取的。

一方面,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就業指導老師,需要幫助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大眾化就業觀念”,並教會她們理性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以及如何用大眾化的就業觀念調節就業重壓下的心理失衡。

另一方面,要從高校的學風建設和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著手,對於一些不把心思用在學業上的女大學生,輔導員應儘早給予提醒或警告,而不是放任自流。必要時,還要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堅決抵制學生家長將社會上的“歪風邪氣”帶入大學校園的行為。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討論會,幫助她們樹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四字”精神。任課教師也要加大對女大學生的監管和懲罰力度,不能在學習上給她們絲毫的“性別優待”,對於隨意“請假”、經常遲到或早退的女大學生,要給予實質性的懲罰;考前不給“劃重點”、平時分數不拔高等等,以從根本上杜絕她們平時學習不努力,考前臨陣磨槍,大量影印筆記,囫圇吞棗的可笑做法,促進她們自覺改變用“考試方法”代替“學習方法”、自欺欺人的錯誤認知。

因此,只有雙管齊下,各方措施配合得當,才能正確引導女大學生從實際出發,學有所長。最終能夠在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走出“終身一次就業”的思想誤區,徹底擺脫“唯地區論”、“唯專業論”、“唯親情論”、“唯相貌論”以及“讀書無用論”等錯誤觀念的束縛,克服“皇帝女兒不愁嫁、堅決不能下基層”、竭力尋求“鐵飯碗”的思維慣性,以一種健康、務實的心態適時調整自己的“就業底線”,不等不靠,積極面對,把握機遇,主動出擊,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學有所用”。

趣味心理學論文二

一、少女漫畫的概念

少女漫畫一般是指以9至17歲的少女為主要讀者的漫畫。少女漫畫的起始一般公認是1953年在《少女組》上連載的《藍寶石王子》,手冢治虫提出了漫畫創作應該按照不同的人群需要選擇不同漫畫取向的觀點,並創作了這部“面向女孩子的作品”。這是日本漫畫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二、青少年心理特點

1.青少年情緒情感發展特點

國中學生開始步入青春期,各方面都開始成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情感非常豐富,情緒波動較大,兩極性的表現明顯。但是獨生子女往往感情匱乏,社會競爭加重了心理衝突,傳播媒介促使了其思想感情的複雜和早熟,使他們迫切需要傾訴的物件和途徑。他們將美術活動作為心理動力,自然而然地將想法傾注筆底,表達內在的氣質特點,流露一種情緒和心態。文飾性的特點也幫助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會用曲折、簡潔、隱晦的方式表達感情。閉鎖性和開放性的矛盾特徵,使得青少年的內心活動十分豐富,但是表露出來的很少,許多思想感情和內心祕密都不願向別人吐露。學生會通過在日記或信中插圖、製作裝飾畫或佈置小擺設、描繪賀卡饋贈親朋好友等途徑訴說少男少女的情懷,這是一種隱祕、複雜、深沉的語言,以女學生為甚。臨摹和繪畫少女漫畫能讓她們找到精神上的陪伴,也能輔助她們從一定程度上訴說自己的情感。

2.艾爾金德的青春期社會認知發展觀

青春期的思維模式帶有青春期自我中心主義的傾向。這包含個人神話和假想觀眾兩個方面。青少年會通過想象描繪出關於自己命運和個人形象的故事,青少年也非常關注自己,認為周圍的人會像觀眾一樣注視她。少女漫畫就是抓住了這一特點,跌宕的故事情節和華麗的畫面風格很容易讓學生將自己代入故事,成為故事的主人公,幻想著自己也是美麗的少女,也能得到大家的關注。所以學生所繪製的少女漫畫都會帶有一定的自我主義傾向,從人物的形象到場景的繪畫,表達的都是以自我為主體進行的想象。

3.對於同一性的追求

青少年關注“我是誰”,也考慮“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和“我將來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並努力發現或證明自己的人格。許多青少年便將漫畫中的人物作為自己的參考物件,在動漫展場裡會經常看到許多青少年在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動漫人物,或許這些人物的精神特徵有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能夠讓他們意識到如何克服自己在現實中遇到的困難,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這一時期的同一性也伴隨著個人神話和假想觀眾。

三、分析對於少女漫畫學習的原理和特點

1.加涅的資訊加工學習理論

加涅提出的學習過程的8個階段模式很好地闡述了青少年進行少女漫畫學習的過程,包括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首先,學習者趨向某個目標的動力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出於對藝術的喜愛,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和模仿物件進行學習。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片、漫畫書,對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場景、服裝、配色等方面資訊進行知覺編碼,並將其儲存在短時記憶中。通過前期大量的閱覽和短時記憶,學生在腦海中累積了許多自己喜歡並關注的知識,對於同類型的資訊進行重新整合編碼並轉入長時記憶。之後在繪畫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某個畫面或者某個人物,都是因為這一階段使長期記憶的痕跡已經保留在其大腦中了。遇到相同的畫風或者類似的繪畫手法時,學生就會回憶之前所接觸到的漫畫中是否也出現過,進行資訊的.比對填充或替換;或者根據繪畫所需要的主題,快速將腦海中儲存的分類知識提取出來,這就是學習遷移的過程。美術學習使學生學會了繪製人的骨架和肌肉,能以不同動作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或對於外部環境條件和所受刺激的反應。最後完成完整的美術作品,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其中獲得自我效能感,還能讓教師瞭解學生在哪些方面可以進行知識的補充,如透視或細節問題。對學習內容的反饋也是一個強化的過程。

2.少女漫畫學習的特點

筆者曾經參與西安高新第二學校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作為國中美術教師,筆者並沒有侷限學生的創作題材或創作形式,但大部分女生都是帶著自己喜歡的少女漫畫書來上課的,她們認為只有將這一型別的畫畫好了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畫家。她們參照這些書臨摹、學習,還能夠自主創造出一個人物。可是最終大部分學生畫出來的人物都是一個樣式、一種風格甚至一個模樣。起初筆者非常擔心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她們的創造力受到侷限,導致她們創作的作品產品化,但是通過翻閱學習文獻資料之後,筆者開始理解學生的這種做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遏止學生對漫畫的模仿,反而應該在瞭解漫畫的特點之後,在學生現有的水平上指導其創新,最終使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日本漫畫在繪畫方面追求精細,這也正是繪畫學習者應該追求的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對漫畫筆觸的分析引導學生,使其不斷進步。

趣味心理學論文三

1護理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研究物件的範疇既受心理因素制約,特定社會環境因素等制約。

2護理心理與護理人員自身修養及品德的關係

2.1護士的職業特點:護士是一種社會角色,具有特殊的技巧和行為。護士被稱作天使的職業,它需要有愛心、細心、責任心以及耐心,一名優秀的護士不僅需要了解診療護理常規,熟練掌握護理三級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很強的親和力、溝通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工作態度、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敏銳的洞察力。護士在實施護理過程時要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掌握病人的心理特點,使病人能從心理方面達到最佳心理水平。

2.2提高護理人員自身修養及品德的必要性: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護理人員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熱愛護理工作,具有熱愛生命的崇高情感,一切工作要以病人為中心,而且必須熟練掌握護理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護士不僅要能夠減輕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在承受最小痛苦的同時,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2.3提高對護理人員相關知識的需求:護理模式的變化使護理工作的職能得到拓寬和延伸。在這種模式下,護理的物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病人時要以病人為中心,不僅要掌握常規的護理技能,而且要掌握人文、心理、社會等方面的知識,以滿足病人身心兩方面的護理需求。護士不但要具備快速識別反應的能力,而且要善於與病人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在這個溝通的過程中,護理心理學成為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種工具。因此,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要首先逐步培養和養成。平時要加強學習心理護理知識,不斷積累,可以有效的應用於臨床,可以調節情緒使心理平衡,時刻以樂觀、開朗的態度去感染病人,達到安慰病人使病人解除顧慮,主動配合治療的良好效果。

3護理心理學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

“心與身”是互相影響和互相制約的,身體疾害可以有心理轉變,相反,心理因素也可導致影響身心健康,消除不良心理刺激,可以防止心神疾病的惡性迴圈。例如,在醫療和護理損傷過程中,病人對護理操作如打針、洗胃、灌腸等往往產生緊張恐懼心理,這時護理人員要耐心向病人解釋,做到態度和藹可親,語言誠懇,耐心恰到好處,解除他們不必要的緊張情緒,因為恐懼可引起機體免疫力低下,使疾病不易得到控制和恢復[4];在用藥和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向病人說明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手術安全性,護理人員要鎮靜沉著,能使病人感到溫暖,減少情緒波動.護理操作要穩重敏捷,大方勤快,有條不紊,更能直接消除病人的焦慮,煩躁緊張等情緒.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就能發揮藥物或手術的最佳療效。通過心理護理,使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賴程度得到了提高,密切了護患關係,使病人把護理人員當親人,常與護理人員促膝談心,隨時向護理人員反映問題。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使病人心理舒暢,自身免疫力能得到充分發揮,抗病能力也就加強。

4開展心理護理的必要性

4.1資料調查:根據對150例手術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前的調查分析得出以下資料,焦慮患者佔92.4%;憂鬱者佔9.6%;擔心者佔83.4%,包括:擔心收費過高者39.4%,擔心醫生不負責者佔7.1%,擔心術後效果不佳者20.2%,擔心術後功能障礙者佔18.5%。經過對同樣的150例手術患者進行系統的心理後調查分析,患者的擔心心理有了明顯的改善。焦慮者降至68.5%;憂鬱者降至3.9%;擔心者降至60.3%[5]。由以上資料看出,對於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2重視心理護理:護理學科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及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工作必將轉變到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階段,由護理疾病轉到促進健康,工作物件由患者擴大到全人類,工作場所由醫院擴大到社會各個角落。為滿足人們對健康的需求,適應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必須重視心理護理。患者在求醫過程中,往往承受著身體的痛苦、精神的折磨和金錢的付出。他們更需要在醫療活動中得到關愛,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務,體會到家人般的溫暖,所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患者的康復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人們對健康要求的增加,許多不良心理問題必須得到早的發現和護理,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同患者,不同情況對病人實施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從心理上戰勝疾病,使其正常面對生活,並積極配合治療。而且,心理護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近年來醫療糾紛不斷增加,其中因為護理解釋不當或不到位,護患溝通缺乏引起的案例也有一定比例。大都因為住院期間對護理工作不滿或要求得不到回覆造成護患關係緊張,對護理人員不信任甚至猜疑,以至激化矛盾。若在早期對其通過心理護理來進行護患溝通,解決這些矛盾,就會避免類似糾紛。

5結束語

護理人員學習心理學理論,不僅是為了瞭解和掌握病人的各種心理需要,也是護士心理品質自我修養的需要。因此,要求護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就要培養對本專業的興趣,激發主觀能動性,努力去工作。只有認清護士應具備哪些應有的心理品質,並運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學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認識,才能有目的地控制,調節和培養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質。通過心理護理,使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賴程度得到了提高,密切護患關係,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使病人心理舒暢,致使患者儘快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