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取向

才智咖 人氣:1.77W

摘要:政策取向是一種前瞻性的研究,是從戰略上去認識政策實施可能帶來的結果。農業產業化將極大地拓展農業生產的發展空間,使"重視農業生產,突出農業基礎地位"的夙願得以實現;"口頭農業"、"檔案農業"將被"訂單農業、"效益農業"所代替。由於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初始階段,所以,正確地選擇農業發展道路將有可能使之獲得比發展工業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本文擬通過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解,指出政府應審時度勢制訂相關政策,順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的要求,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談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取向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分包,投包,農業政策。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農業體制的創新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是在鞏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把小生產變為大生產,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企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導擴大農民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走農業產化之路,是當前農村工作重中之重。
一、關於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品,按照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的原則,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各個環節結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在實現形式上表現為生產的專業化,佈局的區域化,服務的社會化,管理的企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特徵是:以市場機制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使三者之間由原來的單純買賣關係變為以利益為紐帶,以契約的方式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促進農業發展的新機制,實現利益一體化。
從制訂戰略性政策的角度來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推進農業執行的全過程,其中除農業產品市場化外,特別重要的是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土地和技術的市場化;二是推進農業執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將傳統的低階產業一一糧食種植業降低比重,通過發展其它種植業,用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式, 促進農業高度化發展; 另一方面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使農業向第二產業延伸提高其附加值, 再則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和水平, 使大工業技術和"實驗室"技術能普遍而有效地運用於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三是實現農業執行的有序化, 不但使農業生產各部門要有組織性地進行區域性的分工與協作, 而且還要實現全社會範圍內農業資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
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 農業從傳統的產品生產演進到商品生產,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經營明顯區別於計劃經濟時期的產品農業。基於這一認識上的轉變,將為政府制定和實施農業政策注入新的內容。如何實現農業增產只是問題的一方面, 實現農民增收才是我們工作的中心。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 農產品市場已經實現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 農產品短缺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過去一提到農業往往意味著農業生產以產出為首要目標, 現在所說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首先必須認識"經營"農業的真實含義,即搞農業生產要與賺錢掛鉤;農業不再是過去的"從田頭到地頭"只求產出不求收益的統購統銷的模式,而是要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一直延伸到"餐桌",讓農業經營者利用市場機制獲得和投資其它產業-樣的平均利潤。農業不僅包括傳統的種植業,也涵蓋畜牧和水產養殖業的向產前和產後的延伸。在產業化經營農業的觀念下,過去單個的某一種農產品都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或產業體系,整個農業將呈現為眾多的各具特色的"鏈條型經濟"格局。積極探索種、養、加相結合,農、工、商綜合經營,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竟爭力,實現農業的深度和廣度發展,是制訂和實施農業產業政策基本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