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學思想解讀《西遊記》

才智咖 人氣:7.22K

《西遊記》故事以兩界山為界,前後用了兩種語境闡述。前者是以道家語境闡述道哲學文化以及演化過程,後者為佛家語境闡述佛學哲學理念以及參禪要義。

用哲學思想解讀《西遊記》

前言

用哲學家的眼光去洞察隱匿在神話故事中的中華哲學發展史;

用善良的真心去體會印證在求經途中的中華哲學坎坷路,

用超凡的智慧去領悟暗喻在兩界山中的道佛學說神奇境,

用儒雅的學風去描述包容在三教中的炎黃文化之真經。

  第一章《西遊記》故事的哲學意境以及主要人物寓意介紹

《西遊記》故事以兩界山為界,前後用了兩種語境闡述。前者是以道家語境闡述道哲學文化以及演化過程,後者為佛家語境闡述佛學哲學理念以及參禪要義。

本書中的人物名稱、法號以及物件在不同的語境中都隱喻了特定的哲學含義以下對主要人物名稱、法號簡單做以下介紹:

1、在道家語境中:

孫悟空:是石猴的道家法名。代表道學之道---善。

是道家文化和道家人性的化身。

玉皇大帝:是統治思想的化身。

太上老君:道家的創始老祖,代表了道的根源。

四海龍王:儒家文字的化身。

託塔李天王:唐前正統文化寶庫的化身。

太白金星:中華正統文化的靈魂---中庸的化身。

菩薩:是四處遊走的和尚,是佛學文化的傳教士,。

陳玄奘(zang):是唐朝年間,去印度學佛求經的和尚。

唐玄奘(zang):代表了大唐文化。

唐玄藏(cang)本身寓意大唐特色的佛性化身

在大唐特色佛性化身之外還玄藏了道、儒兩教的人性化身

唐三藏(zang):是陳玄奘的法號。

三藏(zang):寓意經、率、論之三藏中華佛學。:

如來:是佛家文化的本元化身。

2、在佛家語境中

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正宗佛學文化和正宗的佛性

三藏(cang)指唐僧本身之外暗藏起來的道、佛、儒三家之人性

唐僧:是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的佛化身,代表中華佛家的佛性—梵

孫行者是三藏所藏(cang)的道教人化身,代表道家文化中的人性—猿性

孫悟空:是孫行者的佛家法號,寓意猿性人修行之佛果。

豬剛鬣:是三藏所藏(cang)的佛家人化身,代表佛家文化中的人性--豬性

豬八戒:是豬剛鬣的佛家法號,寓意豬性人修行之佛果。

沙和尚:是三藏所藏(cang)的儒教人化身代表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沙性

沙悟淨:是沙和尚的佛家法號,寓意沙性人修行之佛果

菩薩:是傳播佛學的高僧;是佛學中的善化身;是幫助參禪者修成正果的外部善力。

如來:既是佛的化身,又是佛學文化之本源.

  第二章道家語境中的人性論

第一節道之道

以講述金丹大道構造理論——(太極周天率、陰陽學說),闡述了世界萬物的來歷和石猴—人性本原的誕生。

道經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因此,道乃自然規律、自然法則。

《西遊記》中首先介紹了關於世界起源的道家哲學假說---太極周天律與陰陽理論。道家認為宇宙起源於冥初的混沌,並構造了記載宇宙生消變化的時空體系---地支、天干體系。(元、會、子、醜、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歲、天、時);(東、南、西、北、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關於自然萬物的變換規律,道家歸納出了無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繁衍生息規律和矛盾普遍規律(萬物都有陰陽性),並且歸納總結出了矛盾自身的變化規律---陰陽太極周天率。

第二節人性的起源及其基本特徵

《西遊記》作者以道家文化為語境,以“石猴”為載體,對道家的人性理論假說在書中做了隱喻性的描述。

“石猴”諧音“始猴”,石猴的'天性就是道家之人本性。石猴具有人之初,性本善特徵(石猴在天蹦石裂處蹦出,形如猿人)。其性,嚮往美好(出生於人間仙境--花果山),頑皮活潑(上樹、下澗、跳跳蹦蹦),膽大好奇,喜歡探險(飛身探險水簾洞),有體現自身價值的期望(為贏得大王稱謂,得到猴群尊重,而興致高漲)。

石猴誕生地—傲來國,象徵炎黃民族的原始生息地—道教文化發源地(東勝神州,東臨東海)。傲來—方言,隨手採來之意。花果山象徵人類天性所向往的世外桃園,道家仙境(花果山四面環水,風景秀麗,常年花果不斷)。水簾洞象徵古人類文明的啟蒙途徑。書中將石猴穿梭水簾的過程形象的比擬了人類從原始猴演化到鐵石器社會人的過程(石猴閉目蹲身代表思索,用力一跳代表飛躍。然後睜眼一看,果見有鐵橋、房屋,石凳、石床、石碗),當完成這一飛躍,石猴從此消隱石字,晉升成為美猴王。

水簾洞分水清洞和水混洞。水清洞比喻了原始人類本性的善源,其水流象徵了孕育炎黃文明的長江(石猴與眾猴居住水清洞);水混洞比喻了原始人類本性之惡源,其水流象徵孕育炎黃文明的黃河(混世魔王率眾妖魔居住水混洞)。善源與惡源比喻了人性矛盾的對立性(正邪對立);而兩源發於一脈,比喻了人性矛盾的統一性特徵。(一脈同生)。孕育這兩泉的發源地,暗喻了孕育中華文化的兩大河流發源地為同一山脈。

第三節人本性的修持---修善求道

道家認為,人的善性還有以下特徵:人在剛剛朦朧懂事就知道要求學習(美猴王渡海尋師),求知慾強(求師之途,不畏驚濤駭浪);求師心切(為求師而甘為徒子徒孫—拜師為徒,師送孫姓)悟性高(師送法名曰悟空),苦學勤奮(耐苦若礁夫,待師以三更)。

道家認為,人只有保持原本之善性,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提升,學業才能精進,才能優先掌握所學之精髓要義(悟空由於天生心性純真,很快悟通了陰陽之變;學得了不死之術、72般變化),進而認識力才會有實質性飛躍(翻身踏上筋斗雲),本領才會與日俱增(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才能學到上知天文,下達地理之學問(學得上達天庭,下至地府之功夫)。

道家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具有反覆的過程,當心靈完成了一定階段的受業學習,就要回到實踐中接受鍛鍊(悟空學成辭師,回到花果山),心靈的善性同樣會遇到魔性的考驗(悟空回山後遇到了水混洞的混世魔王)。人只有經過後天學習使心靈獲得道業,具備了理性的思維、判斷能力,心靈的正義力量才會加強,心靈之善性才會剋制惡性,實現心性的歸道,心性歸一(悟空巧戰魔王。近身以拳腳,躲刀而騰後,四量撥千斤,輕鬆剿滅魔王)。

  第三章道家文化

第一節道文字的發展過程

最初的道家傳教形式都是以師傅口傳的方式一代代相傳的(祖師附耳低語,傳授悟空口訣)。道家自有了自己的文字,才真正流傳開來(悟空獲得一口大刀,開始傳教眾猴武藝。大刀者,傳播道教文化的工具也)。起初的道家文字就象用木棒或竹竿在地上劃的道道(悟空率眾猴折竹以矛棍,削杆為槍戟,每天操練武藝),由於這種初始的道道式文字過於簡單,最初也僅僅是在道教內部的教徒之間交流使用而難以與教外文化進行溝通(悟空曰:真若有人興兵來犯,用竹竿木刀無法對敵)。

隨著道家文化的發展,道家文字隨後又增添了象徵各種武器和象徵各種動物的偏旁部首(悟空略來了二百里海路外一座城內武庫的所有兵器)。(72洞妖王參拜猴王,每年獻貢,四時點卯。也有隨班操演的,也有隨節徵糧的。齊齊整整,把一座花果山造得似鐵桶金城。各路妖王,又有進貢金鼓,進貢彩旗,進貢盔甲的,紛紛攘攘,逐日家習舞興師)。道學家用這種方法,曾經拼湊了四萬七千多個文字(悟空會聚群猴,計有四萬七千餘口)。然而,隨著道家理論的快速發展,僅僅以削制的竹木稈為筆,以地為“紙”,使用這種繁雜的文字來表達教理,很難對外傳授(悟空教授徒子徒孫已感到缺少稱手之兵器,有武功但表達不出來)。為此,道學家逐對這種繁雜文字以及簡陋的書寫方式開始了改革探索(悟空命猴群四處尋訪稱手之兵器)。根據四方傳教的有經驗老道提議,道家擬嫁接儒家文化中的一些精華來提高道文的表達力和書寫效率,以便於傳教交流(有閱歷之四老猴報告:東海蒼茫有珍寶無數,可找東海龍王假借)。

第三節問學儒家

道、儒兩家原本一衣帶水,統屬中華文化(水簾洞之水可通東海)。道學家要吸取儒家文化之精華,首先要深入研究儒文化(悟空深入龍宮以尋借兵器)。儒文化有茶文化(東海龍王以瓷杯待茶),禮儀文化(悟空還以抱拳之禮),毛筆書法(龍王叫人取出一面大刀),書法九勢(九股叉),方塊字構字方法(方天畫戟)等等。

由於道家初期的文字不適應毛筆書寫(悟空不善用刀)。於是道學家當時僅僅吸取了儒家文字之書法要決(悟空使了一路九股叉)和方塊字構字方法(悟空舞了一陣方天畫戟),從而融合簡化了當時的道家文字。然這些改革仍不能從根本上提高道文化的傳播能力(悟空均嫌分量太輕)。

第四節沾水筆的發明

道學家通過考究儒家文字的淵源,受到了儒學文字鼻祖甲骨文的啟示。最早的甲骨文是夏時期人們用鐵針在龜殼上刻劃的符號,這種刻畫了符號的器具被用做那時的鎮水神器(經悟空進一步索要,龍女才告訴說:東海深處有塊神鐵。接著龍王又說:那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定海神針)。由於這種刻寫文字的方法太費力,很早就被人們用毛筆取代了(龍王說“那神鐵有千鈞之重,拿不動”,在海底棄置已久)。然而,道學家卻發現了這一古老刻字鐵針的價值(悟空向龍王借要定海之針),道學家向來善於發現、改革和變通(被龍王看做拿不動又無用的廢鐵柱,到了悟空手裡即刻就變成了如意金箍棒)。道學家通過對刻字之針的變通改革,發明了一種很適宜書寫道文的棒狀沾水筆(悟空舞弄金箍棒,來到水晶宮—寓意拿筆沾水的動作)。從此,道學家用沾水筆書寫道文,來的即好用又輕巧(金箍棒被悟空變做繡花針一樣小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