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廂記》的思想性

才智咖 人氣:9.15K
淺談《西廂記》的思想性
《西廂記》是我國戲曲史上的一部傑作,全名是《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劇本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它有鮮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題。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後來金代的董解元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作了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西廂記諸宮調》。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衝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王實甫直接繼承了董解元,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在《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已經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沒有把“夫貴妻榮”作為婚姻的理想。他們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愛情已被置於功名利祿之上。結尾處,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達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反對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級制度的進步主張,鼓舞了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爭。《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裡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訊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症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論文出處(作者):
淺析宗白華的《流雲》小詩
古典詩人對愁的量化的認識和對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