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部分佛教思想研究

才智咖 人氣:6.21K

摘 要:《西遊記》作為明朝中葉的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這部小說中佛教文化尤為突出,道教和儒教則主要是為了宣揚和反襯佛教而存在。究其根源,應是當時社會接受佛教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吳承恩個人對於佛教更加推崇而導致。這體現了作者和當時社會人士對於佛教信仰的推崇和當時個性解放的萌芽。

《西遊記》中的部分佛教思想研究

關鍵詞:《西遊記》 宗教思想 佛教

Summary: "Journey to the West" as the mid-Ming Dynasty novel,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prevailing religious culture and religious thought, the novel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Buddhist culture,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re mainly in order to promote Buddhism and contrast exists . Traced should be the social acceptance of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and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personal WuChengEn more respected Buddhism and lead. This reflects the author and then the community for the Buddhist faith was respected and budding personal liberation.

Keyword: "Journey to the West" Buddhist religious thought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裡面寫到儒、佛、道三教,包含著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

――魯迅

《西遊記》是當時風靡一時的神話故事,無論男女老少都廣為喜歡。其實,《西遊記》只是在當時的社會現象中虛構一些神的化身,將大家帶領到如今我們所講的“共產主義社會”,這個理想的社會和平、平等、人們安居樂業,甚為人們所憧憬。殊不知這就是佛的世界,佛的最高境界。《西遊記》中,處處體現了佛教的宣揚和佛教的理念,通過生動的人物來完成對於佛教的說教,可謂是吳承恩的高境界了。

(1)《西遊記》中的贖罪意識

佛曰: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方能成大事也。佛教宣揚的是贖罪,人最重要的不是保證不犯錯,而是知道犯錯後知道贖罪,《西遊記》裡面到處都充滿了贖罪的意識。

先說主要人物唐僧吧,唐僧原本是西天如來手下的二徒弟“金蟬子”,因當年不好好聽佛祖說法,怠慢了西天大教,被貶到下界東土轉生。佛教所謂的“罪”其實就是沒有做好自己的本分或者是超越了自己的本分,可以通過贖罪來減少罪孽。這樣說,師父唐僧犯有前科,屬於沒有做好本分工作,也就屬於“戴罪立功”之身了。

大徒弟孫悟空,五百年前闖龍宮,鬧天宮,大戰幽冥,且一筆勾銷了生死簿,“攪得周天寒徹”;又因不滿天庭所賜卑微官職,回花果山扯起一杆大旗,自封“齊天大聖”;後因擾亂天庭,大敗天兵,玉帝只好請西天佛祖如來收妖,最後被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西遊記》前七回都是描述了孫悟空的狂妄,對於一切規律憑人為而肆意破壞。這種罪惡則需要更多的“贖罪”,且不說被壓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單單是去西天取經都要經歷九九八十一磨難,這一路上的考驗則是“贖罪”的化身,否則以孫悟空的身手,一個跟斗就能到達西天,還需要一步一步走去嗎?

二徒弟豬八戒,原本是天河裡的天蓬元帥,因好色成性,酒後失態戲弄嫦娥,被玉帝打了二千大錘,貶下凡界,不巧錯投母豬之胎,變成這般模樣,在福陵山雲棧洞佔山為王,殘害生靈。在遇到唐僧前,豬八戒一切都是罪孽,好色且荼毒生靈,這就造成了後來的西天取經贖罪。

三徒弟沙悟淨,原本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大將,因瀆職,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被玉帝打了八百,貶在流沙河,吃人無數。屬於有過錯贖罪之人。

取經隊伍中除師徒四人之外,還有一交通工具(腳力),即師父的坐騎,兼馱執行李的白龍馬。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也是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其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被玉帝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

如此看來,唐僧西天取經所用之人,個個皆是有本事、有能力的“罪人”。唐僧、三個徒弟和白龍馬,個個都曾經有作奸犯科之嫌,這一切都是罪惡,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贖罪。且看唐僧一行浩浩蕩蕩,其實,是“戴罪立功”的一群“贖罪人”而已。唐僧的三個徒弟由妖到僧、終成正果的結局也闡釋了佛教的文化思想。英雄其實都會犯錯,犯錯了可以贖罪,通過贖罪可以成就人生價值,這就是佛教的精華。

(2)罪惡源於心中

佛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其實,人的一生當中,罪惡也許是來自一時之貪念。人性本善,一切的紛繁雜事都源於人們的看法而已。

唐僧和三大徒弟,罪孽的產生只是當初的一念之差,一切其實都來源於自己心中的.魔鬼,心中的魔鬼消失了,自己也就解脫了。

例如豬八戒,色心起的時候,一切都是罪惡,例如第10回《試禪心八戒撞天婚》由黎山老母、觀音、普賢和文殊四位菩薩變的美女對於師徒的引誘,就只有八戒的心魔在主宰,一念之差,差點要墮入輪迴。但是當嫵媚的“白骨精”的時候,八戒卻是毫不猶豫地揮棒相向,儘管美色卻是不曾動搖的。所以,這就體現了心魔的存亡其實在於自己的內心。心明如鏡,那麼一切都不會犯錯的了。

例如第13回《寶象國除怪救公主》的黃袍怪,就是因一時貪念,本作為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私自離開天上,成為了黃袍怪在人間為非作歹,最後玉帝把他收到天宮後,罰他去給太上老君燒火煉丹。這就是一時的心魔主宰了人的行動。

還有第20回《金兜洞老君收青牛》的青牛,也是趁主人不在意,下凡成妖,最後太上老君唸了個咒語,讓妖怪現出原型,讓人牽著鼻子走了。這也是因為一時貪念,最後落得的下場。

縱觀整個《西遊記》,大多數出現的妖怪都是因為一時的心魔升起,而給別人造成的麻煩與痛苦。但是,最後也遵循了佛家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理念。惡與善,其實就一念之差。

唐僧之所以不辭辛苦去取經,是因為他相信佛法無邊,相信佛法可以拯救世人。在路上的種種現象其實就是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生活的無知與沉淪,這也就是吳承恩看到的社會弊端。他希望,佛教因果報應思想可以將整個社會道德帶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西遊記》佛教思想的積極作用。

佛教從傳入中國起,就與本土文化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為了要適應中國的國情,就不得不做一些改變。到了明朝,已經漸趨完善了。佛教思想不是起先的佛教思想,其中插入了道家,儒家思想。吳承恩老先生受時代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三教合一思想也就無可厚非了。但是最為突出也最為人們所接受的也就是佛教意識了,特別在現代的社會物慾橫流的時代就顯得尤為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