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的性情思想研究

才智咖 人氣:5.61K
  

內容提要:本文從文字本身顯發出來的“性情志尚”,“惟皇上帝降衷於民”、“允升於大猷”之天降人受而又與天冥合的純情摯性以及“八音克諧,無相奪倫”之綜合性思維模式三個方面,層層設問,步步推進,深入地研究了《尚書》的性情思想;本文在《尚書》與、思孟相關思想的比較中,來界定《尚書》性情思想的特徵,又從《尚書》的性情思想特徵出發,來尋求先秦由《尚書》到孔子、再到思孟之性情思想的發展脈絡。

《尚書》的性情思想研究

關鍵詞:《尚書》;性情思想;思孟學派;陰陽五行

《尚書》具有豐富的性情思想資源。由於它植根於三代興衰更替的動盪之中,大凡作者們都經歷了殷革夏命、周革殷命所帶來的情感煎熬和振盪,因而對人本身以及人類的思考就特別深刻,並由此而奠定了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基調,樹立了某一特殊的理論正規化,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 劉熙載《藝概·經義概》雲:“文不易為,亦不易識。觀其文,能得其人之性情志尚於工拙疏密之外,庶幾知言知人之學與?”《尚書》雖“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史通·六家》)但其敬天保民,明德慎罰,體恤蒼生,誅討獨夫的思想後面,毫無疑問是有性情支撐的。《文心雕龍·原道》有云:“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可見,劉勰是感受到了《尚書》的性情的。

《尚書》之文雖作者眾多,成文的年代又不一樣,因而文章的旨趣、水平、風格都有一定差別。“《書》無定體,故易失其傳;亦惟《書》無定體,故託之者眾。”(《文史通義·書教中》)但總的來講,不論《今文尚書》還是《古文尚書》,其思想的主體都是籠罩在儒家思想之下的,雖然文體龐雜,但是江河歸海,它們共同地體現了儒家著述的創作規範以及相關的思想。我們如果深入到這種美學思想的背後,再深挖一層,就必然會在“工拙疏密之外”得其“性情志尚”。

《尚書》是一本君對臣、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訓誥之書,因而它最大的特點是肅穆、尊貴、誠懇。例如開篇的《堯典》,雖文章質直古樸,但由於它的基本思想是“欽明文思”的大德昭顯,“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因此,莊嚴之中透著圓潤,質樸之中透著華貴,現實之中透著超邁,展現的是一幅天人合一的閎大景象。很顯然,這是一種類似孟子之大智大勇,存浩然之氣的人才具備的性情之美。章實齋說得好:“《尚書》圓而神,其於史也,可謂天之至也。”(《文史通義·書教下》)這種性情,當然是與天地相冥合的性情。

大約夏商周三代戰亂頻仍,惡劣,人們遷徙無常,因此,《尚書》之中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潛伏著一種濃郁的憂患意識:“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五子之歌》)“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至於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乃不畏戎毒於遠邇,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盤庚上》)“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召誥》)“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無逸》)這種憂患意識使整個《尚書》的文氣直切、誠懇而淳厚,韻味古樸而深沉,真誠之中流蕩著令人震顫的情感,具有獨特的感量。章實齋雲:“凡文不足以動人,所以動人者,氣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氣積而文昌,情深而文摯,氣昌而情摯,天下之至文也。”(《文史通義·史德》)又云:“夫情本於性也,才率於氣也,累於陰陽之間者,不能無盈虛訊息之機;才情不離乎血氣,無學以持之,不能不受陰陽之移也。”(《文史通義·質性》)感於天地陰陽之移,動乎血氣才情之性,化而為誥命文章,此《尚書》之所以感人者也。

由此可見,《尚書》的性情思想以真摯、誠懇為最高的境界。夏商周三代有遠見的統治者無不認識到,只有對天帝真誠,對人民真誠,體恤蒼生,才能夠國祚永保,因為“我受命無疆惟休,亦大惟艱”(《君奭》),“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召誥》),承受天的大命,是無上的美好,也是無窮的艱辛、無限的憂患啊!但是,“敬哉!天畏棐忱。”(《康誥》)只要真誠地關心民生疾苦,就可以感動天地,就可以永祈天命:“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梓材》)於是“敬德保民”成了《尚書》中最大的主題:;

王若曰 :“嗚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啟土,公劉克篤前烈,至於大王肇基王跡,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厎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 :‘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將有大正於商。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武成》);

以仁義為皈依,以人民為根本,上承天命,下繼大統,拯救蒼生,辭真意切,譴責獨夫,聲討無道,神人共憤,正氣沖天,此檄文之情也。袁宗道曰:“蓋昔者咎、禹、尹、虺、召、畢之徒,皆備明聖顯懿之德,其器識深沉渾厚,莫可涯涘,而乃今讀其訓誥謨曲詩歌,抑何爾雅閎偉哉?千古而下,端拜頌哦,不敢以文人目之,而亦爭推為萬世文章之祖。”(《白蘇齋類集·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那麼這種深沉渾厚、真摯誠懇的性情觀是從哪裡來的,有什麼樣的背景呢?我們不妨在下文作進一步的探討。;

; 王應麟曰:“《仲虺之誥》言仁之始也,《湯誥》言性之始也,《太甲》言誠之始也,《說命》言學之始也,皆見於《商書》。‘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亦見於《商頌》。孔子之傳有自來矣。”皮錫瑞《經學通論》曰:“《商書》四篇,皆出偽孔古文。”“此乃偽孔書襲孔學,非孔學本於偽孔書。王氏不知,乃以此書為聖學所自出,豈非顛倒之甚哉?惟《商頌》作於正考父,乃孔子六世祖,以為孔子之傳有自來,其說尚不誤耳,然亦本於近祖正考父,而非本於遠祖商王也。”[1]

TAGS:性情 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