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和諧教育思想研究

才智咖 人氣:3.25W

孔子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過和諧教育思想,但是他的教育理念中卻包含了許多關於和諧教育思想的內容體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鑑孔子和諧教育思想,不僅成為時代的需要,也成為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和諧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近年來,在教育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學生不斷通過網路媒體接觸外來文化,豐富個人知識體系,但同時出現了逐漸漠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對於高校而言,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端正大學生的思想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與行為規範,對塑造大學生成為掌握豐富知識、紮實本領的優秀人才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對確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中國古代先秦儒家的教育體系博大精深,而和諧教育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在當今社會中慢慢突顯出其內在的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諧教育;孔子

一、孔子和諧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身心和諧

孔子特別重視內省的工夫,認為只有內省才能真正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個體從認識自我出發,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再通過學習去發展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從而達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去內省,才能使自己身心得以和諧健康的發展。自我認知的能力作為孔子和諧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啟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1]通過孔子對自己生命歷程的闡述,表明他有很高的自我認知能力。

一個人能清醒地把“我”分成認知的我(主體)和被認知的我(客體),對於“我”作出客觀評價,正確的給自己定位,是非常困難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需要時時處處勤奮努力。即使這樣,有些境界也是難以企及的。人們只有畢生不斷的學習和接受教育,才能夠不斷的完善自我,求得發展。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給已經為我們樹立了終身進德修業的好榜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2]。可以看出,曾子每天都認真的`對自己進行自我反省,以求達到人格的完美。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只有不斷地去認識自我,才能夠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和諧共處。孔子和諧教育思想就是這樣的平實,但其中蘊涵著豐富的人間至理,是值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學習借鑑的。它同時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重要的啟示。

2.人與自然和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綠色”就是要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係。其中指出:“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汙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近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不斷髮展,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的地球母親正逐漸遭到人類高度文明肆無忌憚的破壞,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自己的生活。

孔子和諧教育思想的內容包含了“天人合一”[3]的和諧思想,我們對自然萬物應該報以尊重的態度,而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子曰:“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4]對孔子而言,即使是釣魚或者捕鳥這樣的小事也要有節有度,不能對其進行趕盡殺絕。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5]這些都表達了一個意思,人類在對大自然進行攝取的同時,應當做到有節有度適可而止。只有善待大自然,合理利用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孔子所主張的“和”,不是沒有矛盾,不講鬥爭的一團和氣,而是在承認對立差異的基礎上,尋求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從而使雙方共存、共生、共發展。集天地之靈氣,採萬物之精華,智慧的人類從洪荒時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紀。

我們在自然面前可以有所作為,但絕不能無所不為。這必須是以尊重大自然規律、珍愛大自然的生命力為前提。孔子的生態觀雖然是那個時代農業文明的特殊產物,但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與尊重、對自然保護的自覺遵循以及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合理約束等幾個方面卻顯示出其富有遠見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理念。與當代工業文明的“人類中心主義”相比,他的生態觀以廣闊的宇宙視野開闊了現實人類的眼界,對於當今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鑑孔子和諧教育思想

1.在思政教育中引入“慎獨”修身法

孔子和諧教育思想把“慎獨”作為君子實現自我修身時的一個重要內在品質。孔子認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6]“慎獨”指的是當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能夠主動自覺地嚴以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使道義一直伴隨著自己。

孔子十分重視人的主動思考,並且把其分為九個方面,即“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7]其中的“事思敬”就是告誡人們,不管是做事還是說話,都一定要認真謹慎。如果不加以思考,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所以必須學會深度的去思考,才能保持人類自然的本性。

當然,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除了要認真謹慎的去思考,還必須加強自我的品德修養。這就是將“慎獨”與人的道德修養聯絡在一起,達到“修身”的目的。能否做到“慎獨”,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換言之,“慎獨”就是使自己的言行舉止既無愧於自己的道德良心,也無違於社會的道德規範。對當代大學生而言,除了獨立完成自己學習的事情外,還應該學會做到“慎獨”這樣的內在品質。時刻提醒自己做人做事應當慎言慎行,學會善於檢查自己的言行舉止,預防錯誤的行為發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在求學求仕的道路上排除萬難,勇往直前。

2.在思政教育中引入“自省”教育法

個體的身心和諧是孔子和諧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實現身與心和諧統一的這個過程中,是離不開對個體的“自省”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中包括了學生對自我能力與自我思想的教育方法,這就與孔子和諧教育思想在方法上相統一。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6]這就是說,無論是遇到賢人,還是不賢人,都要進行“內省”。

一個人有了這種內省的工夫,賢人和不賢人對自己精神境界的提高都會有一定的幫助,他們都是自己的老師。在從師學習上,孔子是我們的榜樣,因為每當他遇到有一技之長的人的時候,就會虛心向他們每個人學習。“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曾子也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2],曾子每天都從三個方面檢查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他能這樣嚴格地要求自己,可謂深得為學之本。孔子和諧教育思想還認為君子的不憂不懼是建立在“內省不疚”的基礎上。君子反省,而問心無愧,就沒有什麼憂愁和恐懼的事情了。

所以想做君子,首先要養成內省的功夫,發現了錯誤,能夠及時改正。這樣,有了自律的精神,對自己的言行就有了要求,不說有愧於心的話,不做有愧於心的事,做好人好事,達到“內省不疚”,自然就是君子了。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突破了春秋時期“學在官府”的政教一體模式,而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他的成功使自由教育體系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站穩了腳跟,其貢獻是非常大的。他的教學內容是合才智培養與道德培養為一體,為之後的中國教育思想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孔子和諧教育思想作為先秦儒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在的精華是值得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與借鑑的。

參考文獻: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5.[2]薛安勤,王連生.國語譯註[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成中英,趙長江.儒家和諧論的六個層次[J].河北學刊,2006,26(6).

[4]么峻洲.論語說解[M].濟南:齊魯書社,2013.

[5]楊伯峻,楊逢彬.孟子譯註[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6]朱其訓.和諧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姜昱子.先秦儒家的生態和諧思想[J].活力,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