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禪宗思想關於“人性”的探究

才智咖 人氣:2.02W
淺析禪宗思想關於“人性”的探究
     [摘要] 禪宗是中國佛教八大派之一,也是中國所特有的佛教。禪宗的誕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的思想不拘泥於佛教經典學說,禪宗門人自我標榜為“教外別傳”,認為自己所傳的乃是佛教的覺悟之心,因此禪宗也被稱為“心宗”或“佛心宗”。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禪宗,實際上是指以慧能為代表的南宗,它因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得以在中國長久和蓬勃的發展。禪宗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影響深遠,所以學習和研究禪宗思想不僅有助於我們提高自我修養,而且還對我們今日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鑑價值。
  [關鍵詞]頓悟成佛 心 無念 無所得
  從禪宗的思想來源來看,一方面它吸取了中國古代儒家孔孟一派的人性論以及道家老莊一派的崇無思想;另一方面它又繼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兩宗的思想。然後他們將這兩方面進行糅合和改造。慧能主張人人皆有佛性,強調佛性是人的本性和領悟佛教義理的智慧。他主張“自性真空”、“空有一法可得”,而不講“因果報應”、“西方極樂世界”,而講“運水搬柴,無非妙道”。所有的這些思想都是慧能對傳統佛學的一大改造,他們拋棄了那種煩瑣的經院哲學,而提倡“自悟自修”、“無念為宗”等修行的方法,而最終達到頓悟成佛、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一、“本性即佛”說
  “本性即佛”是禪宗關於成佛根據的觀點。慧能為了宣揚“頓悟成佛”的思想,而提出了“本性即佛”說作為他的教義的理論基礎。禪宗認為,人心具有兩個方面:一是人心的本體,二是人心的現象;本體的方面就是清淨的佛性或智慧,現象的方面就是汙染的煩惱或妄念;而前者是成佛解脫的根據,後者則是流轉生死的原因。儘管現實的人心充滿了種種虛妄的煩惱,但是人心當中潛在的佛性智慧不失不壞,人們只要使它發揮顯露出來,就可以獲得覺悟解脫,從而達到頓悟成佛的境界。他們在心性和佛性問題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人人皆有佛性。禪宗認為人的本性就是佛性,所謂的“佛性”就是指佛教覺悟的本性或智慧,慧能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菩提般若之智”或佛教覺悟的智慧是人們心中本來就有的,所以它就是人的本性。人們在佛教覺悟的本性上是一律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並不在於是否具備佛性,而在於佛性的覺悟與迷失,這些構成了禪宗的平等觀思想。
  第二,佛性本來是清淨的,而煩惱、妄念等掩蓋了佛性。禪宗認為,人心本來具有佛教覺悟的智慧,它就是人的本性,智慧的覺悟本來是清淨的,但是它被人們心中的煩惱、妄念等所掩蓋,於是人們便成為迷失自己本性的眾生,而不能成為現實的佛。煩惱妄念是妨礙人們覺悟解脫的心理障礙,因此,我們必須加以克服。在禪宗看來,智慧本性與煩惱妄念又是不可分離的,二者同時集於人心,但是前者是不生不滅的、固定不變的,後者則是不斷生滅變化的,因此煩惱妄念是可以克服的,無論人們心中充滿多少煩惱妄念,都不能使人們心中的覺悟智慧本性改變。
  第三,心為萬法的根本。禪宗是中國化的大乘佛教,它從印度佛教中吸收了“萬法唯心”的思想,認為“心”是世界的本源,萬物都是由“心”觸緣所現,並無自性,世界六塵而已,乃一心之迷妄所化,本不實有,念生即有,念去即無,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轉瞬即逝的。“心”是世界的唯一主宰者,舍此而外,別無他物。
  
  二、“自悟自修”與“無念為宗”
  禪宗在修行方法上,主張“自悟自修”和“無念為宗”等修行方法,禪宗反對那些通行固定的修行方法,認為其修行的方法應該是因人而異,靈活多樣的,他們的方法也可以稱為“無法之法”。關於“自悟自修”和“無念為宗”的修行方法具體如下:
  第一,“自悟自修”。禪宗認為本性是佛,心是萬法的根本,所以他們主張修行實踐的活動必須是自立自主,既不應當依賴外力,也不必遵循外在的規範,而應當自做主宰、自我覺悟、自我修養,這就是禪宗對於修行實踐的基本要求,慧能稱之為“自悟自修”、“自修自作”、“自性自度”等等。具體說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運用自己的智慧,改造自己的思想,實現自我的覺悟,從而自我超度,他認為覺悟解脫實際上就是自我超度,即依靠自己內心的覺悟智慧,克服自己的煩惱,實現內心世界的自我轉化。
  第二,“無念為宗”。慧能及弟子們反對以前傳統的禪定修習方法,認為傳統方法過於古板化、模式化,而主張因人而異,靈活多樣,隨機而立的修習方法,也稱之為“無法之法”。慧能提出了“無念為宗”的修行方法,他說,他的教義是:“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就是說無念、無相、無住是他教義的宗旨、本體、根本。在慧能看來,“頓悟成佛”,在修行的方法上就是心不受外物的迷惑,這就是“無念”。他說:“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他認為,認識到“自性真空”,就要做到“無念”,但“無念”不是“百物不思”,萬念除盡,對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說在與外物接觸時,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響,“不於境上生心”,這種方法又叫做“無住”(不執著),就是說,心不執著在外境上,對任何事物都不留戀,念過即過,沒有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任何意念。與此相反,若心受外境影響,追求形色聲味,念念不忘相,必然無限煩惱,他認為,這就是“地獄”。有的學者認為,“無念”是一種與任何物件都毫無關係的“純粹意識”,它實際上相當於人們通常所說的“靈性”,靈性不等於任何具體的意識活動,但是也不能脫離具體的意識活動而存在。其實慧能的“無念”,意在指出修行實踐活動的關鍵就在於發揮人的“靈性”,發揮人的內在的“悟性”,而並不在於一定要去想念什麼或不想念什麼。
  
  三、“頓悟成佛”及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大乘佛教認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佛解脫,進入“極樂世界”。而禪宗也倡導成佛解脫,但他們所理解的境界卻有懸殊,禪宗認為,成佛解脫是人的內心在瞬間實現的根本的質變,是沒有意志努力和人為控制的心理狀態,是內心對包括佛法在內的一切執著的捨棄,從而達到“頓悟成佛”和獲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具體觀點如下:
  第一,“頓悟成佛”境界。禪宗認為,人們從眾生到佛的轉化就在一念之間,轉化的形式是“悟”或“頓悟”,也就是說,只要靠人們自己的“靈知”或“靈性”,一剎那間領悟到自己的內心本來就是空的,當下便達到“佛”的境界,這就叫做“頓悟成佛”。慧能說:“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而神會認為“悟”就是“一念相應,便成正覺”,它“不由階漸”,頓時完成,所以稱為“頓悟”。為什麼說一念頓悟就等於覺悟成佛了呢?其實,“頓悟”就意味著整個人心發生了質的變化,也就是說人的心中的佛性戰勝了妄念,使佛性充裕了人心,使人心在瞬間發生了質的飛躍。慧能說:“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滅萬年愚。”就是說,只要一燈明亮,就可以打破黑暗的狀態,只要有一念覺悟,就可以滅除心中的迷惑或妄念。在禪宗看來,解脫與否並不在於覺悟的多少,而在於有沒有覺悟。現實上的人要麼覺悟,要麼迷惑,覺即解脫,迷即束縛,它們之間並不存在中間的過渡環節。因此說頓悟成佛的境界是使人心發生了根本的質的變化,使頓悟者從眾生狀態直接飛躍到了佛的狀態,從而實現了自我的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