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才智咖 人氣:2W


  [論文摘要]文章針對目前高校第二課堂課程設定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援、課程內容隨意化、課程表層化、課程評價主觀化的現狀,按照“以學生為本”、創新和統籌兼顧的原則,提出應圍繞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動態的課程設定體系、以活動為載體建立“學生主體性”互動式的課程實施模式,以評價與調控為主導建立科學的課程質量監控體系,引入競爭機制以分層的原則加強課程的隊伍建設的途徑,加強第二課堂課程建設。

  [論文關鍵詞]高校 第二課堂 課程建設
  
  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已經成為高校育人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課堂可以促進學生消化第一課堂的知識,提高素質和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第二課堂在育人體系中的作用,但第二課堂活動僅僅有課程化的理念顯然是不夠的,加強第二課堂課程建設成為課程化的核心內容。

  一、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建設的現狀
  1.課程設定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援。高校第二課堂因其特有的作用和地位被傳統劃歸為思想陣地,與學校的教學中心割裂,被學校育人系統邊緣化。長期以來,高校第二課堂活動僅僅以德育學科為理論基礎,雖然德育學科科學理論在不斷地豐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第二課堂在“純粹”的德育面孔下存在影響力弱、時效性差、投入多產出少等問題,這造成第二課堂定位不準確,沒有與第一課堂有效銜接。
  2.課程內容隨意化。課程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和建構人格的重要教育中介,目前的第二課堂在課程化的背景下進行建設,要求課程內容與各類活動相結合,學生必須參與到第二課堂活動中。這讓廣大師生形成了一個誤區,即活動越多課程建設就越好,學校、院系、班級、社團、個人都在絞盡腦汁地設計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產生了大量與課程人才培養目標不相吻合、質量低下的活動,降低了學生對第二課堂活動的參與積極性。
  3.課程指導表層化。第二課堂通過長期的建設和發展,其內容、功能和效果有較大改進和完善,學生逐漸在第二課堂活動的策劃、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擔當主角,主體地位有所突出,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指導,第二課堂往往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層面。第二課堂的德育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變,政工隊伍長期單打獨鬥,忽略了專任教師這支教書育人隊伍的主力軍。
  4.課程評價主觀化。目前的第二課堂課程化實施過程中虎頭蛇尾的現象較為突出,在課程的策劃、實施過程中花費大量的物力,儘量保證課程的順利實施,但大多數情況下課程以活動為載體,活動的結束標誌著課程完成,往往僅憑著個人感覺或者媒體報道對課程有一個感性的評價,至於課程的影響範圍和力度,對學生個體素質能力提高的程度等方面完全忽略,對課程的評價缺乏合理科學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

  二、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建設的原則
  1.“以學生為本”原則。第二課堂課程建設要在活動過程中和學生對教育的選擇上,包括實踐內容、活動方式和形式等,儘可能張揚學生的主體精神,體現學生自主、自由、自覺地接受教育的目的。特別是在課程的設定和課程內容選擇方面,注重使每個學生能充分提高資質和才情,培養健康個性和創新精神。
  2.創新性原則。第二課堂課程建設是按照課程的理念對第二課堂進行設計,必須在課程建設中注重理論與方法創新,課程建設理論與體制創新,尊重指導教師的首創精神,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第二課堂課程建設發展新觀念,使科學的課程體系與規範的活動內容、靈活的活動方法和手段相統一。
  3.統籌兼顧原則。在第二課堂課程建設中,既要突出特殊,又要兼顧一般,處理好綜合類課程和專業類課程、重點課程和一般課程、必修類課程和選修類課程之間的關係。注重綜合類課程普及性的同時要強化專業類課程的創新性和實踐性,使重點課程品牌活動帶動一般課程發展。要善於分析,發現基礎不太好,但具有發展潛力並符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課程。合理佈局必修和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共性和個性發展的需要。

  三、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建設的途徑
  1.圍繞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動態的課程設定體系。第二課堂課程的多元化、綜合化必然要求高校要將第一課堂中的靜態、線形的課程轉變為開放的、動態的課程,加強跨專業跨學科的合作,制定鬆散的課程結構,使學生以輻射型的求知方式最大限度地獲取有用知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高校應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因此,高校在第二課堂課程設定中,應開設“實踐”“健康諮詢”“職業生涯規劃”等多樣化的.課程。高校要圍繞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個性發展設定與學生專業學習緊密相關的第二課堂專業類課程,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這部分課程的設定必須與第一課堂的專業相結合,圍繞學科前沿領域開設對應的實踐平臺,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興趣和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大膽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發明創造和社會等活動。
  2.以活動為載體建立“學生主體性”互動式的課程實施模式。第二課堂課程實施過程是所有參與者共同開發和創造、共同構建的過程,要求教師要指導第二課堂活動的策劃、培訓、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將第一課堂的傳統權威教學轉變成共同探索新知的合作者,真正實現學生主體性的迴歸。課程實施過程中要以“活動”為主,在活動中學會知識、培養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方案、創造性開展活動,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並參與其中,用科學的實驗、規範的實踐去推理論證第一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也能嘗試到失敗的滋味,激發內在的創新意識。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作為指導者、合作者與學生平等真誠地交往,在活動中“教師的身份持續發生變化,時而作為一個教師,時而成為一個與學生一樣聆聽教誨的求知者,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共同對求知過程負責”。
  3.以評價與調控為主導建立科學的課程質量監控體系。第二課堂時間的零散和地點的分散成為教學規範管理的最大障礙,課程類別的多樣化使課程缺乏質量標準和科學的教學質量保證與監控體系。因此,建立科學的質量監控體系成為課程建設的重點。建立多樣化的監督渠道,學校應建立規範的督導系統,組織各類課程教學過程的督導檢查和教學效果的考核檢查,掌握瞭解課程執行狀況;開闢非行政的質量監控渠道,通過收集基地、就業單位對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邀請部分校外專家參與第二課堂課程實施過程,對課程進行科學的評價。構建多元課程評價體系,在評價主體上應將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方法和技能的運用情況、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列入評價領域;在評價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自我反思性評價,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評價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評價方法上,應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由課程負責單位採用證書管理、合格評價等方式多活動課程進行考核;在評價形式上,應提倡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絕對評估與相對評估、性評估與診斷性評估相結合,尊重主體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4.引入競爭機制,以分層管理的原則加強課程的隊伍建設。教師隊伍是課程建設的關鍵。由於第二課堂的指導需要指導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要真正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必須引入競爭機制,從制度上為課程建設提供保證,在教師職稱晉升、年度考核時,將第二課堂課程建設水平作為一項指標,使課程建設工作的成績和教師工作量掛鉤,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同時充分調動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參與指導,將教師指導第二課堂取得的成果按照教學成果獎進行認定,鼓勵教師將教學科研與第二課堂指導相結合,努力提高第二課堂指導的水平和質量。課程建設不是一個封閉的過程,特別是第二課堂課程建設更需要開放的,在年輕教師加強自我建設時,學校應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努力將其課堂教學能力轉化成實踐執行過程中的掌控能力,使其對自己學習和掌握的系統、真實的感性進行科學的理性思維和加工,以實現從感效能力到理效能力的飛躍。
  加強第二課堂課程建設是第二課堂課程化的關鍵,用課程的理念對第二課堂進行建設將高校校園活動引向縱深化發展,將是真正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通的重要手段,這將是第二課堂建設的一次飛躍。

關於高校第二課堂課程建設的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