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課程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考與探索論文

才智咖 人氣:1.52W

關鍵詞: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教學體系

《國際貿易》課程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考與探索論文

摘要:課程教學體系建設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基礎,是組成“健康”本科院校“肌體”的“細胞”。本文對《國際貿易》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和創新建設提出意見。

對於新升本科院校而言,原來的偏重於概論或純實務性質的教學內容和單純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顯然不符合本科的教學要求和綜合性人才培養目標的雙重任務,結合我院實際和《國際貿易》課程的特點,本文擬從課程體系建設中的課程內容、教學模式、評價體系三方面對新升本科院校的國際貿易課程教學體系建設提出思路和建議。

一、教學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本科教學最重要的基本建設任務之一。從學校層面看,新升本科院校在從專科跨入本科時完成的僅僅是學校層次的升級,對大多數此類院校來說內涵並沒有隨之很好的轉變和升級。與老本科院校相比普遍存在著專科教學慣性、專業結構不合理、課程教學不科學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幾個因素的關係來看,課程教學體系建設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等的基礎,是組成“健康”本科院校“肌體”的“細胞”,只有從細胞人手去調理才是修正肌體達到健康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國際貿易》是一門知識性、理論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從知識結構上看,涉及到理論、政策、實務以及與國際貿易有關的各種理論與現實問題,同微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統計學等其它一些學科有著緊密地聯絡,而且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程序該理論和實踐都在發生El新月異的變化。上述研究內容使得具有開放式特點的《國際貿易》對課程體系的創新建設要求更為強烈。正如其他新升本科院校一樣,我院在《國際貿易》課程體系中存在著課程內容設定不盡合理,教學模式落後等諸多問題,不能適應我院在新階段對人才培養定位的要求。因此,課程體系建設和進一步完善迫在眉睫。

二、新升本科院校《國際貿易》課程教學體系的現狀與問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單一,缺乏科學性

在教學過程中基本形成了“老師為主、學生被動、依靠課本、灌輸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不符合新階段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首先,以老師教授為主“填鴨式”的“滿堂灌”式教學形式占主導地位,老師以自己的主觀標準去判斷學生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處於教學過程的附屬地位,造成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只能憑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不透徹,對課程的學習興趣降低。其次,《國際貿易》課程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知識更新速度較快,許多知識是課本和課堂、本專業所不能囊括的,傳統模式的單純依靠本校老師和本專業老師、課堂學習等封閉式的教學過程與環境,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和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學生需要課堂外以及跨學科知識吸收和補充的渠道。再者,雖然在教學手段上基本上突破了“粉筆+黑板”的傳統方式,但在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裝置方面還存在著差距,具體表現為只是把多媒體作為粉筆黑板的替代品,而沒有作為擴充知識容量的工具,導致課堂資訊容量少,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課程內容設定不夠合理

《國際貿易》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理論和實務兩大塊,在基礎教學中應該兼顧理論與實務。在教學中存在著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際應用、理論與經濟學分析脫節、重傳統貿易理論輕現代貿易理論等問題。第一,在教授理論時,缺乏系統的理論框架。具體表現為偏重於對20世紀前貿易理論和理論的表象解釋,沒有對理論間的邏輯關係、理論的產生背景、經濟學分析、理論發展進行深入講解,更沒有把理論與現實經濟生活結合起來,尤其是缺乏對現代貿易理論的教授和分析,這樣使得學生不能深入理解貿易理論及運用理論解釋現實國際貿易現象的能力,而且會因為20世紀以前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當代貿易現象而對所學知識產生混亂和疑惑。第二,老師對貿易理論與貿易實踐的結合、實踐中的細節把握不準,往往喜歡多講理論少講實務,缺乏信手拈來生動案例的能力,使學生覺得課程枯燥;而且沒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模擬的模擬環境,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三)評價體系不盡合理

正如前所言,國際貿易是一門側重於運用的經濟學科之一,同時也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是培養的主要目標。在目前的'以考試為主的考核體系偏重於對知識表面的考核,不能很好地衡量和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在我院的考核體系會考試成績佔80%,平時成績佔20%,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考題中記憶的題多、案例分析的題少,題內容隨意性大,考試試卷是否達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目標沒有論證、波動性較大,平時分數缺乏操作性,沒有對平時成績的批判給出科學合理的操作細則,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國際貿易》課程改革的思路及對策

《國際貿易》課程教學目的在於:一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規則,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增強學生從事國際經濟貿易實際業務的能力,並培養其自覺運用相關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者結合《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大綱和晉中學院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課程內容的改革

國際貿易是開放式的培養應用性人才的課程,這就要求在設計課程內容時理論與實踐並重。首先,按照經濟學的發展史形成完整的國際貿易理論框架和理論譜系,力求給學生一個清晰地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形成斯密之前的貿易思想、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四個教學階段,每個階段每個理論按照其經濟背景、代表人經濟思想、理論形成、政策主張、經濟學分析、理論評價的順序進行教授。尤其要重視理論的經濟學分析,使學生詳細掌握理論知識和培養經濟分析的思維和能力。隨後,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教授國際貿易措施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現實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其次在國際貿易實務部分,按照貿易行為所包含的諸如貿易術語、支付、運輸、保險等因素,結合相關的國際慣例和條約按照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和章節模擬練習。   建立一套包括備貨、運輸、商檢、報關、結算、保險及索賠等環節的國際貿易實務教學系統,學生在模擬環節親身體會外貿業務的操作過程。再者,加強社會實踐,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的比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業務實習過程實踐、社會調查研究、畢業實習、校企合作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和條件。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方法不適於現代教學的要求,尤其是對《國際貿易》課程而言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是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筆者認為應該由“老師為主、學生被動、依靠課本、灌輸知識”的傳統模式向以“學生主動、老師引導、企業專家、培養能力”現代模式轉變,具體來說就是要由建立兩個“1+1+t”模式:一是教學內容的“1+1+1”模式即“理論+案例+實踐”,案例教學和實踐活動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在教授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利用企業實踐、模擬訓練和案例分析等,使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實現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二是教學方法的“1+1+1”模式即“老師講課、企業專家課堂講座、學生討論;”利用專題辯論、請專家、跨學利-老師講課、學生討論講課等多種形式,結合具體問題來教授專業知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以及分析研究能力。

(三)教學手段的改革

現代教學手段有利於將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不但提高了教學效果,更有利於學生獲取知識與資訊以及學生學習的興趣。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向學生提供充足的、直觀的資訊,使一些內容抽象、枯燥的內容變的具體而生動,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國際貿易教學中,兩個學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對教學效果提高很有益處,它可以向學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時間內輸送給學生大量的直觀資訊。而且可以通過動畫、音樂、背景資料等形式有機的傳遞教學內容,便於學生快樂地學習,從感性材料中掌握理論內涵,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通過培養等形式提高教師的多媒體教學能力,也就是說不僅能夠把相關知識輸入電腦,而且要用最具效率的方式將理論知識直觀化的能力。

(四)考核體系的改革

素質培養和應用性人才的教學目標要求對傳統的期終考卷單一性考試方式進行改革,注重考評方式的多樣化和考評指標的規範化。要建立以基本知識為基礎,應用能力為重點,學習過程為參照的綜合考評體系,藉此保持對學生學習成績和教師教學效果檢驗的客觀公正性,同時促使學生調整學習態度,激勵學生自覺學習,克服為考試而學,為學習而學的缺陷。具體說就是建立考試考核和過程考核相結合的考核體系:一考試考核佔70%一80%,考試內容涵蓋大綱,側重於分析應用如計算、案例分析、理論聯絡實際的論述題等,減少如名詞解釋、填空等偏重於記憶的課題;出題的方式要由目前的代課老師自己出題逐步轉變為學院從題庫中選題;二過程考核佔20%一30%,制定可操作性的考核內容和分值分配:階段練習佔20%,學習態度佔20%,階段佔30%,課堂辯論佔30%,在此基礎上建立學生過程考核檔案。

四、結語

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對外貿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對《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必須在精確地闡述國際貿易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注重國際經濟領域的發展新動向,密切關注國際貿易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從而擴大教學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知識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