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成性音樂教學的真諦論文

才智咖 人氣:6.68K

音樂新課程倡導生成性教學。生成性教學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建構教學活動的過程。生成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它主要發生在教學活動中。生成教學中的教學設計與傳統的教學設計所不同的是生成教學中的教學設計只做一些一般性的指導,具體怎樣生成,生成的結果如何要等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展現。例如在國小中年級音樂欣賞課《天鵝》與《四小天鵝》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自己的想象力和特長,首先分成了三組:情節創設組、表演創設組、音源創設組。各組根據自己的任務圍繞音樂展開自由的創設活動。在隨著音樂對情景進行表現的過程中,同學們完全自然地融入到了自己創設的情景中,投入到了音樂所描述的美好世界中。此時,教師並不需要過多的講述,同學們忘情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用自己的肢體表演和心靈感受與音樂直接對話。

感悟生成性音樂教學的真諦論文

在這樣的過程中,同學們對音樂的理解與把握更加到位,更加深刻,同時,對音樂的感受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只是一些知識點,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比較、分析、總結,不但對音樂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時還學會了傾聽別人的聲音,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學會了如何與別人相處等,這些都是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生成的,這些能力的生成,不是單靠教師的講授就可以獲得的。生成需要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生成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我們首先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影響生成的因素。

1、學生實際學習水平。

生成並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教師科學的分析,靈活的引導。生成是在學生原有基礎上的生成,所以教師應該首先對學生的現有實際水平進行一定的瞭解。除了課前的一些瞭解之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觀察,瞭解他們的整體發展特點及個性差異。而且這時觀察到的情況是學生最真實的情況,也是學生最真實的水平。同時,有心的教師還會在課後反思中,仔細分析學生在課上的種種表現,從中探尋一些共性的,普遍的東西,來指導日後的教學工作。

2、師生間的交往互動。

生成是一個動態的可持續的發展過程,生成的可持續性取決於生成的動力,生成的動力來源於師生間及同學間的交往互動。通過交往,師生雙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養,達到彼此共識、共享、共進。在充滿生成的課堂中的交往不僅有教師與全班同學之間的單向交往,還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的交往,不僅教師向學生髮出資訊,每個學生在接受來自他人的資訊時也向別人發出資訊。於是整個課堂變成一個多層次的交往網路,並且資訊的流向也是不固定的,整個課堂不是一種單向的靜態的交往過程,而是一種多向的動態的交往過程。

3、教師對情境的調控。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適宜的情境之下,學生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來。這時就需要教師對情境進行一定的調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教師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些必備的道具或材料。如還是在《四小天鵝》欣賞課中,教師讓學生在聽完樂曲後,根據自己的想象創設情境,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硬紙板、彩筆、水瓶、剪刀、電光紙、橡皮筋、彩旗等。通過師生共同創設的特定情境,學生很自然地便進入音樂所描述的情感世界,在表現音樂情景的過程中,引發了學生對音樂和生活的思考。

二、生成性音樂教學的實施建議。

1、注重情境的創設。

如前所述,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特別是對於我們的音樂教育來說更是如此。音樂本身就是一門情感教育,它的`一切活動都在一個“情”字上,它不只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審美愉悅的體驗,只有親身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妙處。所以作為音樂教師來說,應該積極地、全方位地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願意參與其中,直接讓心靈面對音樂,用音樂的情感來呼喚學生的情感,當流動的音樂與參與活動的學生完全融為一體時,音樂表達的情感與學生獲得的體驗產生共鳴時,音樂的審美功能便自然地發揮作用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創設情境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投入到音樂中,與音樂直接對話,使課堂變成一個被和諧、美好的情感所包圍的充滿生命活力與人文內涵的小天地。

2、注重課堂的互動。

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師生進行到了共同創設的情境中後,必然會發生師生及同學間的交往與互動,也就是在這個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師生雙方會生成一些事先無法預料的東西。為了促使學生得到有效的生成,也就是真正的真實的生成,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教師要注意營造一種平等、民主的交流氣氛;其次,教師要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新課堂中,音樂教師應該認真地傾聽學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學生,而不是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要研究學生、傾聽學生、觀察學生。這樣才不會把學生在課上的活動與回答看作是一種對教師的配合,而是看作是對教師教的過程的一種積極的參與,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課是一門十分注重與強調學生的參與和實踐的課程,向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討論、對話和辯論,希望學生去思考、判斷、分析,其目的是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體驗、感受音樂,去嘗試、去體驗成功,品味失敗,這種做法給學生傳遞出的資訊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相信學生的能力,同時教師千萬不要忘記給學生提出具有指導意義的反饋意見,以幫助學生取得進步。

3、注重教師的引導。

教學是一個永遠沒有終結的過程,教與學相依相伴。在注重生成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並且在這個資訊化的社會中,學生也掌握了大量的資訊,所以在很多時候會生成一些連教師都不太熟悉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一節課可能會生成很多知識、情感,它們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會很複雜,有時學生自己也不清楚生成的結果,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引導與總結,從而使學生生成的東西再一次昇華。例如在《四小天鵝》這節音樂欣賞課中,教師讓學生在自己創設的音樂中感受音樂之後,學生們早已在情景的渲染和表演中使自己全身心地進入到音樂裡,情感也已經得到了淨化和昇華。到這裡這節課本來可以結束了,但是教師緊接著幫助學生設計了幾個思考題供學生討論:第一,最後天鵝為什麼離開了美麗的家園?第二,環境為什麼變得如此糟糕?第三,我們可以想些什麼辦法留住天鵝一家?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暢所欲言,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使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得以拓展,學生的思想情感得以昇華。

總之,音樂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徵,因此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備課時預測的。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已經不能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的是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狀態的方式決定的。教師的創造才能、主導作用,正是在處理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