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職業教育中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研究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3.07W

摘要:計算機公共基礎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課程,針對當前我院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出現的不足和問題,探求如何提高職業教育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質量,為使學生將所學理論與技能應用更好的結合,筆者對現有教學內容和手段提出了改革與創新。

有關職業教育中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研究的論文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考核方式

隨著網際網路資訊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應用及電子商務平臺對現今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型別是以實用型和應用型為主的職業技能型人才,是以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優秀人才是高職教育不斷探索的。計算機基礎是高校教育中的必修課,在高智慧發展的全新時代,掌握計算機操作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生存技能。

1高職計算機基礎課存在的問題

面對來自不同環境地區、不同計算機水平的高職學生,教師教育標準過於單一化,而忽略了學生的不同特點及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也忽略了不同專業對計算機技能的要求。

1.1計算機認知程度不同

由於我國地域性及經濟發展等情況因素的不同,各省市地區對計算機課程的開設及普及也存在差異,種種因素造成了大學新生入學時計算機知識瞭解及使用程度不同,這就對教師的授課內容及授課方法方式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因此面臨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班級,如何設定調整教學內容將是一個重要問題。

1.2學生學習個體差異

這種差異存在於任何階段,面對問題,有的同學能夠快速理解和接受,有的同學需要仔細閱讀後理解;有的學生依賴於教師課堂講解或同學指導,有的學生喜歡獨立思考;而有的同學偏愛模仿來學習,有的則喜歡小組學習模式等。

1.3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和生活聯絡不密切

對於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設定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利用計算機來獲取資料資訊以及如何處理資訊的能力。傳統的計算機課程只重視理論的講授及考核,忽略了實際中的應用及操作,在學生的能力操作培養環節較為薄弱,沒有實現利用所學知識來獲取資訊及處理資訊的意識。成為學生知識鏈中的薄弱環節,也造成計算機基礎教育與學生個人學習生活的脫離。

2改革教學模式

2.1改革教學內容

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將教學重點放在一些常用的作業系統和辦公軟體。即學習計算機就是學習WINDOW和OFFICE。導致學生在完成課程之後除了打字、排版什麼都沒學會。實際上,在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中應該介紹一些常用系統軟體、應用軟體和辦公軟體,但不能把重點放在這方面。教師應該根據課程內容展開軟體的共性和常用知識。此外,計算機基礎課中應當有計算機硬體、資料庫、程式設計、資訊系統安全等方面的常識性知識。這些內容對於大多數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而言,理解上是有難度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內容的取捨和知識的連貫上下足功夫。課程內容選擇那些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沒有深入到需要解釋原理或推算演算法這種程度的基本知識點就足夠了。課程目的是要求學生在學習課程以後面對計算機常見知識應用不會感到陌生,學會用計算機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資訊素養,建立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科研和技術問題,更好地位學習計算機的後續課程打下基礎。

2.2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上機課是計算機課程的重要環節,因此必修抓好實踐教學環節。為保證上機課的課堂效果,教師可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為每一部分知識設計一些相關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枯燥的上機課變成有趣的過程。如:針對EX-CEL2003的使用,教師可設計學生成績統計分析表、學生基本資訊表、企業倉儲統計報表、企業人事檔案管理表等一個或幾個既符合教學內容又符合崗位需求以及現實生活需要的任務,同時提高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為了督促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引入驗收環節。如理論課上,教師可利用課堂上的一點時間,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形式對講過的內容進行復習,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具體操作演示,並交流學習心得;實踐課堂上教師佈置學生一定的任務,要求其獨立完成並隨機檢查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教師根據學生完成的實際情況給出分值,該分值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根據此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3任務驅動小組學習

利用新型的教學理論基礎上發明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顯著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構建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具體的任務和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可以採用兩種形式做採用任務驅動的上機題:(1)在初期上機階段,可以老師先寫明具體操作步驟,讓學生按照要求逐步操作,完成實訓內容。這種形式的實訓適於學生能迅速熟悉操作。(2)後續階段,學生必須在上課認真聽講,以問題的方式提出實訓目的,目標明確,因為沒有給出具體步驟,學生通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另外,可將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溝通、合作參與到任務中,完成教師佈置的任務。小組學習作為任務驅動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可以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同時可以把個別學習環境下學生個體間的競爭關係轉變為組內合作間競爭關係,提高完成任務的效果和增強教師、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和協作精神。

2.4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改進

傳統方法是在教學中先提出問題———詳細作問題的定義說明———舉例,詳細定義。傳統的教學方法可能適用於一些基礎理論課,但未必能在所有專業課程裡收到良好教學效果。著名計算機教育學家譚浩強在計算機教育中提出了引導式教學方法:提出問題———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歸納出結論和概念。新的教學方法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其優勢在於從例項到概念,逐步引導學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熟能生巧,最後到抽象的概念。這種教育方式可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這種教學方式的改變不僅是改變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也間接的改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於計算機教學來說培養學生創新和自主效能力尤為重要。

2.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除了從教學方法教育理念上,教師要經常學習做自我總結,另外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加強計算機理論知識學習。只有深入學習計算機理論,在課堂上傳授計算機相關理論時才會遊刃有餘,才能將枯燥的理論更加生動地傳授給學生。計算機的基礎操作簡單而又固定,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學生已經掌握,這時候就要教他們一些操作技巧,使學生在課堂學到更多書本上沒有的操作,而這些就需要教師平時的經驗積累,提高自身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應用水平。

3考核方式創新

教學最終的效果是期末考試來測定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最終教學考核方法的多樣性。針對課程,計算機公共基礎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其教學性質和教學目的都具有普遍性,為保證教學質量,促進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對該課程的考核方式提出革新。採用了“1+5+4”的考核方式,即平時聽課出勤成績佔10%,隨堂小測驗測試佔50%,上機操作考試成績佔40%,並且明確了評分標準。在考核方式中可以通過章節測試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過上機考試考核出學生對軟體的使用操作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隋慶茹.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

[2]紀良浩.關於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與探討.計算機教育,2012,3.

[3]劉素楠,謝中梅.計算機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繼續教育,2007:58-59.

[4]羅衛星,王鳳蘭.《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

[5]韓梅.任務驅動法在高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中的應用[J].華東理工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