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探究

才智咖 人氣:4.19K

    論文關鍵詞:高職 教材 師資 學生 教學方法

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探究

    論文摘要: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分析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現存的各種問題。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出發,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師知識結構等幾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議,以便提高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高職院校的非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計算機使用能力的基石。目前計算機教學中卻存在著如下問題,最終培養出學生的使用能力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發展的
  需要。
   一、教材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計算機基礎作為一門公共課,為日後工作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前學校使用的計算機基礎教材主要分為四大塊:理念基礎知識、作業系統的使用、Office系統軟體及網路知識,筆者認為根據專業的不同可以去除Office中的Access部分,增加一些常用電腦組裝與維修方面的知識;增加常見的網路常見處理問題能力培養方面的知識,從而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應用能力,使學生的能力真正達到“活學活用、隨機應變”,而不是簡單的一紙分數,一問三不知的“死讀書、讀死書”的結果。若在定購教材時不能滿足以上需求,校方可以制訂符合學情的校本教材,真正達到培養實踐型人才的目標。
   二、師資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由於學校發展的需要,教師一走上工作崗位就獨立承擔起教學的任務,沒有時間參與社會實踐,理念也跟不上計算機知識更新的速度,造成知識的老化,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學校普遍都缺少實踐指導型教師,尤其缺乏“雙師型”師資。即使“雙師型”教師也多是“紙上談兵”型,缺少實戰經驗、或是理論勝於實踐型。故筆者認為:學校應該多給老師參加實踐的機會,為老師提升實踐操作能力提供一個學習的平臺。作為校方可以與一些公司或單位建立聯絡,聯手開發產品,讓更多的計算機老師參與進來,給老師提供充足的時間,邊學邊做邊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實戰經驗,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擴充自己的專業知識。
   三、學生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一)文化基礎薄弱
   由於招生規模的擴大,造成生源質量的大幅度下滑。學生入學成績懸殊,導致同一專業或同一班級內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等方面差異明顯。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的薄弱和生源素質的良莠不齊,給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學生的厭學情緒嚴重、敵對心理強,不願意接受老師的講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用幽默詼諧的方式授課,真心與學生交流,不斷減少學生的排斥心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還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地積累經驗,提高自己。
   (二)心理素質不高
   高職院校學生中普遍存在自卑、焦慮、失望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進入職業院校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使他們不敢正視現實,開始懷疑自身能力,對人生目標和學習目的感到困惑,個別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甚至會產生棄學厭世的想法。作為高職教師應利用各種場合各種機會各種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使學生能健康的成長。在計算機課程中心理教育可以通過生活例項各方面滲透,例如在網路教育過程中,向同學提倡不訪問非法網站、文明使用網路、防騙防盜等,都是心理教育的體現。
   四、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不但能體現一位教師對一堂課在全書的地位和作用的把握,而且還能體現教師傳授知識的能力,教學目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傳統的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性和目標主體偏離,如何制訂出符合學情、教學效果明顯的教學目標是高職教育者應該不斷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以“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基礎,還不應忽略心理教育、素質教育以有創造力的
  培養。
   (二)教學方法
   1.情景設計——讓學生角色扮演,趣味學習
   情景設計,設定情景,模擬角色,帶著特殊身份去做,更加有興趣,這是情景教學的宗旨。例如在學習Excel公式計算時,老師可選取某公司的人員工資情況表作為素材,讓學生充當“會計”的角色,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通過這一角色的扮演,相互討論,將有一定難度的公式,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消化吸收,教學效果明顯,同時通過角色的扮演,學生輕鬆掌握了公式使用的場合,為今後靈活地使用公式打下堅實的基礎。
   2.任務驅動法——帶著任務學習實踐,學生有事可做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資訊科技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並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要求“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適用性。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迴圈,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例如網路部分拓撲結構的講解,可省去冗長的講解過程,直接佈置任務,學生通過自己上網查找回答問題,知識掌握更加深刻、紮實。
   3.趣味設計——給學習加上“創造”的翅膀,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自由飛翔
   中國教育缺乏創造力的培養,借鑑網路流傳的一句話“中國人先成人,後成才;美國人先成才,後成人”。這句話給筆者深深啟示,通過自己對課程設計打破傳統教學觀念,實現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實現“亡羊補牢”。在教授PowerPoint部分的一次課上進行了改革,效果不錯,以此來說明在教學模式上應該不斷的探索和發現。例如在PowerPoint中,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可能融入實際操作中,用印象深刻的例子和任務,讓學生得到紮實的掌握。筆者借鑑了網路名詞“90後”,又借鑑明星“韓庚”來闡述教學過程的設計,這樣既掌握了應學的知識,又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綜合所學知識的設計:從網路下載“芙蓉姐姐”“玉樹地震”“南方乾旱”等一些比較熱門或有爭議的話題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讓學生自由選擇素材、自定主題,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設計,沒有標準答案,只看最後作品,再一一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