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長亭送別》借景抒情藝術賞析

才智咖 人氣:1.15W
《西廂記.長亭送別》借景抒情藝術賞析
[摘要]本文從《長亭送別》的景物描寫入手,以文字細讀的鑑賞方式,深入細緻的探討了景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總結了中國古典戲曲中借景寫情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借景抒情 情境交輝 樂景寫哀 化腐朽為神奇 過渡、引起情節  引子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寫情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國古典戲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見。以《西廂記》為例,曲詞中就有景物描寫的唱詞。雖然不多,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具體探討《長亭送別》中幾處寫景的作用。

  《西廂記》是古典戲曲中情境交輝的最好的典範,尤以《長亭送別》為最。寫情而能“沁人心脾”方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現,二者不能割裂。其寫景雖少,卻對錶“情”起著重要的作用。總體看來,這齣戲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鶯鶯的離愁別情放在四種不同的環境(即下文談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異情殊的描寫,為角色的喜怒哀樂創設一個特定的環境。這種環境的確立主要作用是使情與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寫情產生的浮泛。從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體性和真實感。《長亭送別》總是在情節轉折之處,用秋景顯現環境。
  景一:這是赴長亭前之景。這樣就把鶯鶯在途中的離情別緒,包籠在一徑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與境的交融。
  景二:這裡寫得是秋郊長亭的離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團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悽苦之情,把整個離筵用秋的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和離情統一,愈顯悲苦。
  景三:這一景語,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聖嘆評之為“筆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隨人遠,情隨恨長,情境關合,絲絲入扣。
  《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的離歌,給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悽豔動人。
                 
  景一:十里長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支曲詞是歷來公認的寫景名句。相傳王實甫寫完此句後,思慮殫盡,撲地而死(暈厥)。曲子寫的是秋景,傳統觀點一般認為是通過蕭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涼的'心情,這值得商榷。我認為這幅秋景的基調不是悲涼蕭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蘇幕遮》詞為“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裡,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的美麗畫面。最能代表秋之蕭瑟的“黃葉”在范仲淹的筆下尚且不悲,何況是色彩更加絢麗的“黃花”呢?因此,“碧雲天,黃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紅葉,真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一幅由藍、黃、紅構成的立體感極強的絢爛秋光圖。
  那麼,怎樣理解此處景物在表現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實,范仲淹的詞上闋的景物雖然色彩斑斕,但還是為了表現的悲涼的思緒,這是以樂景寫哀情。此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是很常見的。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抒發了傷感的思鄉之情,而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這是以樂景寫哀情。“端正好”曲詞用的也是這種手法。曲詞中的一個“曉”字告訴我們,長亭送別是從早晨開始的。“碧雲天,黃花地,雁南飛,霜林醉”正是剛走出家門的崔鶯鶯去長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坐在車裡,看到這大好的秋光,鶯鶯無限惆悵。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從此都不會屬於她。“北雁南飛”,那南飛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溫暖的家的,而她崔鶯鶯的家呢,那是一個沒有自由、講求門第、熱衷功名的深宅府第。況且此時她是客居途中,喪父的悲傷尚在。和張生“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的溫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許寬慰,沒想到……她甚至更會想到,假如張生此時不是上京趕考,而是與她去郊外遊玩,那該是何等的愜意和幸福啊!沒想到母親卻對張生說:“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應去。”“母親啊,你為什麼要逼張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們為什麼重利輕情?”這是此時此刻崔鶯鶯在心裡的吶喊。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楓林自然就灑滿了離人的紅淚。這幅畫面,色彩熱烈。熱烈的色彩下,一對兒戀人躑躅於即將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與人物心境形成強大的反差,這是以美的意境營造悲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