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語天道好還看天的文化的發展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1W

成語“天道好還”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它是一個主謂短語,其中的“天道”指天理;“好”讀作hào,指常常會;“還”讀作huán,指回報別人。它的本義是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而後來,則以天道迴圈,報應不爽為“天道好還”。朱元璋在北伐元朝鼓舞將士士氣時也曾說過:“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而太平天國楊秀清、蕭朝貴的《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中也說:“今幸天道好還,中國有復興之理。”可見,“天道好還”其實是個充滿正氣和力量的成語,而它的背後也有著值得玩味的深層文化內涵。首先,既然“天道好還”,“天可主持公道”,那麼“天”一定就具有“權威”的文化品格;其次,就“天主持公道”本身而言,表明“天”具有“公義”的文化品格;另外,從“慈愛就是真理,慈愛就是宇宙的性德”的方面來說,“天”既然是宇宙的一部分,當然也具有“慈愛”的文化品格。下面就從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視角,來具體地闡釋“天”的這三種文化品格。

從成語天道好還看天的文化的發展論文

首先,“天”具有“權威”的文化品格。其實,這從許慎的《說文解字》對“天”的註釋中就可略見一斑。許慎認為“天”的意思就是:“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而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有鮮明的“以天為大”“敬畏天地”的意識。像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天為大”“敬畏天命”的人。他在《論語》中就曾說過這樣一些與“天”和“天命”相關的話,如“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五十而知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就西方文化而言,尤其是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的西方文化,更是把“天”視為至高無上的權威,認為上帝就是天,天就是上帝。而上帝作為創造並掌管宇宙萬有的全知全能的天神,其智慧、權柄、威力自然都是至高無上的。《聖經·使徒信經》上說:“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聖經·主禱文》上也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其次,“天”具有“公義”的文化品格。這在我們傳統的道、佛兩家的文化中多有體現。眾所周知,道、佛兩家的文化都特別強調因果,都認為善惡自有報應,而且惡人必遭“天罰”。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曾說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而他在《太上感應篇》中還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而當惡人行惡時,則會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至於佛教,也有類似“作惡必遭天罰”的說法,大乘佛經《無量壽經》上也說:“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而《地藏經》上也有:“違逆父母者,遭天地災殺報”的說法。西方基督教文化方面,雖然不講“因果報應”,但是《聖經.羅馬書》明確地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其實,這裡的“萬事互相效力”的意思就跟“因果報應”差不多。《聖經》上還說:“上帝都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耶和華(上帝)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他都監察。”而且以《聖經》的'說法,上帝既會發怒,降災於不義之人,也會因為某個地方有一個義人,而保護這個地方。

另外,“天”還具有“慈愛”的文化品格。“天”的這種品格,在我們的佛教文化中有比較明顯的體現。佛教認為,盡虛空遍法界(包括天界)的佛菩薩們,他們永遠都是以慈悲憐憫的心來對待一切眾生(包括世人)的。他們念念想的都是眾生,並隨緣救拔一切苦難眾生,令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至於西方文化方面,“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的觀念也早已是家喻戶曉。依《聖經·馬太福音》的說法,上帝對世人真的是慈愛到了極點!正是他,為了親近世人,幫助世人,以“道成肉身”的方式,化為一個卑子——耶穌基督,降於世間,在世間吃苦耐勞,治病救人,傳救世之福音,過著寢食難安、風餐露宿的日子,飽嘗了世間的酸甜苦辣……也就是他,後來,為了讓世人的罪能得以赦免,三十三歲就被殘忍地釘在了十字架上,流血,受死,降於陰間三天……還是他,即使是在十字架上痛不欲生的最後一刻,還想著他的母親,他的門徒,還有其他需要他用生命和鮮血救贖的世人……多麼慈愛的耶穌基督,多麼慈愛的上帝啊!難怪有那麼多人讚美他,信靠他!他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是至聖至善的超人!”就連舉世聞名的大將軍拿破崙也自愧不如地讚美道:“我比不上拿撒勒的耶穌基督。他沒有一兵一卒,也沒有佔領過一寸土地,可是他的國卻建立在人們心裡,他已經贏得了千千萬萬的心靈,使他們心甘情願地為他犧牲,為他服務,並且把他們的福音傳遍天下……”

總之,“天道好還”是個充滿正能量的成語,它不但能讓我們從中看到善惡因果報應的真實不虛,而且還能讓我們感受到“天”的權威、公義和慈悲。

參考文獻:

[1]紹南文化編訂.老子莊子選[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2]紹南文化編訂.學庸論語[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3]趙佳佳.老子成語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