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性人居環境與自然生態審美化

才智咖 人氣:8.49K

人居環境的生態化、審美化是趨向建設性人居的基本條件。建設性人居環境突出歷史性、動態性,是以一般性的人居環境為基礎,在關注生態化人居環境的建設條件下,而直視人類未來性的優化生存。我們構建走向未來的建設性人居,應該內蘊著向自然生態迴歸的環境建設導向,通過人居環境中自然生態的復現,並且將自然生態進行技術——藝術的審美構形,而展示環境對於人的生存的生態性意義。

建設性人居環境與自然生態審美化

一、人居環境與建設性人居環境

人居與自然生態環境是人們尋求生態性生存的物性基地。人居環境是每個個體在家庭、群體、社會中從事各種生存活動的必要場所,是人類生存家園的基本載體。人類未來生態化生存的條件之一,就在於不斷地創制生態化且藝術審美化的人居環境。

自然生態是人類以及一切生物體共同生存的家,相互間在自己的家中生存、繁衍和共同消長。當人類創生以來,自然生態及它所促生的生物多樣性的生命機能,不僅是人類生存、繁衍和進化中生存的自然,同時也是對應的環境。自然生態環境不斷創生且啟用著生命的多樣性,有了生命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成為可能,美與審美的存在也成為可能,自然生態審美與人居環境的審美化亦成為可能。自然生態在未來的人居環境中既是基礎,也是環境構形的參照。生態審美化不僅合理地促進人居環境的生態化,而且是未來環境系統構成的必然趨向。人居環境作為近年來唱響的一個環境構成術語,既深蘊著理論化,又直接關涉到人們的當下生存和未來性優存;既灌注“人本化”,又記憶體對人的現實生存的指導性。

人與環境是人居環境的兩大要素,人與環境的構成及其和諧關係的建設則是人居環境的基本運作機理。就人的要素說來,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成。就環境要素而言,首先,環境是適宜於人們聚居的環境,它應該包括本源自然環境、人工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精神環境;其次,易於人們聚居的環境應該是複合性環境,呈現趨於和諧生存的網路性結構。複合性環境構成關係的和諧程度直接關涉到人們生存和發展的質量。為此,人居環境問題已經被人們倍加重視,並且成為加快社會發展,保障人類永續生存的重要條件。尤其在當前促進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在人們普遍追尋的綠色行動中,人居環境的生態化亦成為一個重要指標體系,由此,在學界就構成了一種被稱為“人居環境學”的科學形態。

德國建築學家道薩迪亞(C. A. Doxiadis, 1913—1975)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了“人類聚居學”,他著重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將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關注。道薩迪亞把人類聚居分為內容(人及社會)和容器(有形的聚落及其周圍環境)兩大部分。在進行細分時,道薩迪亞又將其劃分為自然界、人、社會、建築物和支撐網路等五大要素。我國著名的建築家,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曾深刻研究了道薩迪亞的思想,從而構建了“人居環境學”的學術框架。在《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吳良鏞先生這樣界定人居環境:“人居環境,顧名思義,是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按照對人類生存活動的功能作用和影響程度的高低,在空間上,人居環境又可以再分為生態綠地系統與人工建築系統兩大部分。”[1] (P38)吳良鏞先生還提出了“人居環境系統學”的思想,並以“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界定人居環境系統,同時他以分系統、分層次的研究方法,將人居環境系統分為居住系統、支援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等五大系統,其中每個系統又分為若干個子系統。

建設性人居環境儘管是以人的自然性生存結構為基礎,但所彰顯的人的社會、精神存在狀態,更使其成為一種文化性生存環境構型。建設性人居在人居環境系統中必然顯現這樣幾個基本理論要素:一是基礎性要素。它需要以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為基礎,形成建設性環境構成的參照,趨向環境建設的自然生態歸位。二是平衡性要素。它要尋求環境系統的平衡狀態,以多樣化的系統結構在和諧、平衡結構中作用於人的聚居。三是健康性要素。這一要素的目的就是突出以健康性的生存而表現人們的優化存在,所謂健康,一方面是生態系統結構的健康及環境建設的健康,另一方面,就是人的和諧化生存的健康性。四是修正性或是“返魅”性要素。這是針對長期以來形成的那種畸形的人居環境,尤其是針對自然生態環境屢被破壞而生成的修正性理念;在非生態化的人居環境形式中,生態、平衡與健康倍遭“祛魅”,而在“修正”形態下,所祈望地則是不斷地尋求其“返魅”,以及構建“返魅”的方法。對於“修正”,我們可以借用大衛·格里芬對建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表述,她說:“建設性或修正的後現代主義是一種科學的、道德的、美學的和宗教的直覺的新體系。”從這四種要素的綜合效應來看,建設性人居環境必然要通向人的生存環境的生態性歸位,需要通過優化人的生態性生存結構,不斷地提高當下人的生存質量,旨在指向人的未來性生存。建設性人居作為生態智慧的表徵,在追索人的生存環境與自然的和諧中,並不是簡單地變異自然環境的物理狀貌,也不是利用人類的“強力意志”將自然生態規復人類所有,而是祈望以生態審美為“潤化”機理,通過展示未來趨向的生態文化、生態技術和生態經濟在藝術審美化上的合奏,呈現人的健康性生存和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並由此而生成優化狀態的人類生存環境。

建設性人居構建的突出視點旨在合理地認識人類在自然中的生態歸位。人不可能回覆自然的原生狀態,但在朝向未來性的生存祈望中,人類是完全可以,且必須體認自己的“生態位”。沒有對這種“位置”意識的強化,人們要構建建設性人居,並經由此而達到優化人的生存活動,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的目的是決然不可能的。

二、建設性人居環境的生態化和審美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