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環境-簡論自然回覆的簡約主義

才智咖 人氣:8.84K
居環境-簡論自然回覆的簡約主義
當我們視建國以來的"兩次建設熱潮成為歷史"以後,也隨著多元化社會秩序的反映與變革,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民間自身形成的一種改造擴建的趨勢也逐步形成了我國建築體系中的毒瘤,也使我們的人居環境日趨惡化,也正由此使我們迎來了"第三次社會主義建設熱潮",並引發了對現代建築及我們切身人居環境的批判與反思。

① 但曾幾何時,當人們從追隨的狂熱中醒來時,發覺到頭來,這只不過是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其成果固然偉大,其後果也著實可悲:"難道地球上還曾有過別的地方的人,雖然他們有的是財富和權力,卻要象你們今天在所讚頌的國土上一樣 ,花錢建造無數他們所厭惡的建築這樣的事嗎?" ② 建築師們"公開承認他們自己也很吃驚。他們滿不在乎地告訴你,現代建築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快要完蛋了。然而在每一次反思建築本體的時候,每一次人類意識變更時,我們能夠意識到建築本體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建築反映著人對居住環境的把握,是為了創造人性的空間。空間場所性的完善程度決定人們生存空間的理想化程度。人們總是需要尋找解決方案,而這不僅客觀存在,也切實的反映了我們在現實客觀環境中所形成的問題,以及我們所身處的困境,解決問題,處理困境,並保護好現存的古建體系,則需用唯物觀點和辯證方法使民族文化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化得到融合,縮短與西方在建築技術與設計理念上的距離(其簡約手段將形成必然)

一、 人口密度 生態環境的變化,及配套設施。人口的不斷增長,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與基礎設施的老化,不斷的困攪著我們,在其它國家我們看到了很多解決方法,如荷蘭的MVRDV等建築師通過社會調研方式,身臨其境去解決問題,並劃分出最佳方法,在矛盾空間中生成有續空間,並維繫了原城區的完整性。一般認為,荷蘭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也許就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與總面積的平均關係來說這一說法是有其理由的,但是荷蘭的城市卻遠不屬於世界上人口和建築密度最高的城市之列。事實上,香港、曼哈頓、里約熱內盧、上海的密度遠遠在荷蘭城市之上。相比之下,荷蘭的許多城市看上去倒象低密度的郊區和鄉村。儘管如此,密度卻成為荷蘭當代建築師思考的一個理論問題並從中轉化出具有"實驗性"的建築。這或許可以解釋為荷蘭作為一個高密度國家的歷史和現狀對荷蘭建築師思維方式的影響,但是我以為僅僅這一點並不足以說明問題。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荷蘭作為歐洲現代建築的發源地之一,其深厚的現代建築傳統(貝爾拉格、"風格派"、"結構主義"等)已經遠遠超越了單純的形式問題(或者從形式談形式)所涉及的範圍。在諸多非(建築)形式的問題中。密度問題不過是藉助荷蘭文化中的"密度情結"更有現實性而已。以倫姆·庫哈斯為首的"都市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itan Architecture,筒稱OMA)和更為年輕的MVRDV小組(組名以它的三個主要創始人Winy Maas,Jacob van Rijs,Nathalie de Vries姓氏中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就是這類荷蘭當代建築師的代表。 庫哈斯對密度問題的關注是由來已久的。早在70年代中期對紐約曼哈頓的研究中庫哈斯就用"擁擠文化"來概括曼哈頓的本質。所謂"擁擠文化"從最為直觀的角度來看就是曼哈頓式的摩天樓"物體"的高層高密度集聚,或者說曼哈頓的高層高密度城市形態是"擁擠文化"最直接的物質表現。但是,物質意義上的高密度並不是"擁擠文化"的全部含意。事實上,在庫哈斯那裡"擁擠文化"與其說是物體的"擁擠"不如說是內容(Program)的"擁擠"。這就是為什麼庫哈斯將"下城體俱樂部"(The Downtown Athletic Club)視為曼哈頓"擁擠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

二、 瞭解西方建築學界的三支力量

(1)第一支力量:現代主義與晚現代主義(Modernism與Late Modern)。這是以包豪斯學派和第一代建築師為源本和主幹,在本世紀初興起,到本世紀中葉開始佔絕對優勢的理性主義與功能主義思潮。它的革新精神使建築設計理論和實用美術均產生重大突破,在藝術上為建築的抽象造型和大工業生產的工藝美學觀揭開了新紀元。但自本世紀50年代末開始,西方建築師已不滿足於"形式追隨功能"的公式,不少人開始尋找新思路,以便使建築作出更豐富的表達。在約恩伍重入選悉尼歌劇院之後,沙裡寧緊跟設計了紐約TWA候機樓,丹下健三的東京奧運館也接踵竣工。這些"形喻建築"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紐約現代美術博物館在一個題目為"建築與引喻"的展覽會上寫道:"有些形式,它們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內在聯想力,它比純粹抽象的構圖在啟示方面更富激發性。無論建築師是否有這種追求和願望,這些形式所喚起的聯想,終究成為對建築物最終的評價。"無論建築師是否有這種追求和願望,這些形式所喚起的聯想,終究成為對建築物最終的評價。"無論人們怎樣議論那風帆迭起的劇場屋頂,巨鳥般的候機廳,事實已表明,有一股"晚現代"的建築思潮開始擺脫正統信念,走向了各樹旗幟,追逐形式,標榜個性的時期。這時期,建築師在功能、結構、工藝、材料和理性之外,企圖再開拓出新的領域,探求純物質以外的`因素,嘗試通過建築的形象表達出更為豐富的內涵。除此之外,現代主義思潮自60年代起,連續受到嚴峻的挑戰,開始經受一場"再驗證"的考驗。文丘裡寫的"建築中的矛盾性與複雜性"一書,為"再驗證"現代主義的基本原理吹響了第一聲號角。致使現代主義不斷分化。菲利普·約翰遜就是由現代主義的忠實門徒,一變而為對抗現代主義的代表。他在時代急劇變化的陡坡上作了一個大回轉,使人們意識到在現代主義之外(Beyond the Modern Movement)另有兩支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