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研究

才智咖 人氣:1.46W
試析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研究


  〔論文摘要〕隨著多媒體和Internet網路應用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世界範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它對我國長期以來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改革很有幫助,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觀;教學模式;教學法
   
  近年來,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逐漸流行。主要是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和基於Internet的網路技術所具有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於實現建構主義學習,所以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路教育應用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世界範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近年來我國一些學者對建構主義作了比較充分的介紹和引入,它對我國長期以來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改革很有幫助,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發現型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建構主義的由來與發展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et)。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學家,他所創立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人們稱為日內瓦學派。皮亞傑的理論充滿唯物辯證法,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資訊吸收進來並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資訊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資訊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可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圖式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圖式改變)。認知個體(兒童)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兒童能用現有圖式去同化新資訊時,他是處於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資訊時,平衡即被破壞,而修改或創造新圖式(即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迴圈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這就是皮亞傑關於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在皮亞傑的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科爾伯格在認知結構的性質與認知結構的發展條件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斯騰伯格和卡茨等人則強調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並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真的探索;維果斯基創立的“發展理論”則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以維果斯基為首的維列魯學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階心理機能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這些研究都使建構主義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為實際應用於教學過程創造了條件。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
  
  (一)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這個學習過程同時包括兩個方面的建構
  建構主義者古寧漢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徵的過程,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也就是說,學習要建構關於事物及其過程的表徵,但它並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資訊進行加工而建成的。在這個加工過程中,每個學習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資訊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同時,原有知識由於新經驗的介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因此,學習並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它包含由於新舊經驗的衝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學習過程是新舊經驗反覆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由此可以推斷出,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吸收資訊,而是主動地建構資訊,這裡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資訊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或重組。
  (二)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因而世界上不存在惟一的標準的理解,但學習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建構主義者認為,將各種觀念、概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僅僅通過字詞就可以由說話者傳給聽話者的這種傳統教學的看法和做法是不對的。因為事物的意義並非完全獨立於我們而存在,而是源於我們的建構。每個學習者並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相當的經驗,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因此,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增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是知識的呈現者,而是引導學生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學習者對問題理解的差異性,在學習者的共同體中恰好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所以,合作學習受到建構主義者的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