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全球化背景下工業化的新道路

才智咖 人氣:1.58W

一、經濟全球化對開發中國家傳統的工業化戰略提出嚴峻挑戰

加工貿易:全球化背景下工業化的新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近20年來,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程序逐漸加快,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可逆轉的潮流。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經濟發展戰略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對各國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面臨嚴峻挑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進口替代戰略,另一種是出口導向戰略。進口替代戰略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美國的漢密爾頓和德國的李斯特。其主要思路是通過保護國內市場,使國內新興產業(幼稚產業)免遭來自已開發國家的強力競爭而夭折。這一戰略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是通過設定貿易壁壘對國內市場形成有效保護。歷史上,美國、德國在其追趕階段,都不同程度地實施了進口替代戰略,而且對促進本國的工業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拉美國家推行進口替代戰略,對其工業化程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戰略隔絕了國際競爭壓力,這些國家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工業能力,但其國際競爭力較為低下,導致其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多次爆發貨幣危機。自70年代末以來,拉美國家已經逐步調整發展戰略,放棄實施進口替代戰略。

以日本為代表的部分東亞國家在“二戰”以後成功地實施了出口導向戰略。實施出口導向戰略的國家,一方面,單位採取“產業政策”的手段,以政策扶持其“支柱產業”增強國際競爭力,不斷拓展國際市場;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保護其國內市場,為其支柱產業提供儘可能多的市場機會。日本、韓國等國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取得成功的一個特定因素還在於,冷戰時期,美國出於扶持其盟國經濟發展的目標,為日韓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市場準入機會。

經濟全球化規則的強化,對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導向戰略均提出了嚴峻的挑戰。GATT燉WTO中關於降低關稅水平、取消非關稅壁壘、實施國民待遇原則等一系列開放市場的要求,使開發中國家不再可能利用傳統手段有效保護國內市場,而這是進口替代戰略有效實施的基本前提,也是出口導向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GATT燉WTO關於反補貼、反傾銷等規則,則使出口導向戰略的政策措施受到極大的約束。而且,隨著冷戰的結束,經濟競爭已經取代政治競爭成為國家利益的最高目標,美國也不可能象當年對待日韓那樣給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單方面的市場準入機會。

可見,以往一些後起國家的工業化戰略,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難度越來越大,有的政策手段難以繼續使用,有的外部環境不再具備。傳統的工業化戰略面臨嚴峻的挑戰,必須尋求新的有效的工業化道路。

二、經濟全球化為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帶來新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在挑戰傳統的工業化戰略的同時,又為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帶來新的機遇。

首先,隨著技術進步的加速,產品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製造業技術損耗的風險越來越大,一些已開發國家紛紛將傳統產業向國外轉移,為發展新經濟騰出空間。對開發中國家而言,產業的跨國轉移帶來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

其次,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商業模式的重大變革,跨國公司為了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將其生產佈局日益細化,與以往在各個國家進行產業間分工不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跨國公司可以將一個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則在全球範圍內配置。同時,跨國公司越來越專注於技術開發、品牌經營和營銷網路的建設,將製造活動儘可能地以OEM(原廠委託製造)方式外包給成本較低的開發中國家的企業。由此帶來的變化是,開發中國家在製造業領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一些高新技術產品的重要組裝與出口基地,產業內貿易取代產業間貿易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動力。

第三,除了外來投資,更重要的是,開發中國家本土企業也得以越來越深地參與全球分工。以往,由於貿易保護程度較高,工業化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主要是垂直分工關係,產業間貿易是國際貿易的主導形式。開發中國家的工業企業,如果不借助單位的扶持或強力保護,只能從事紡織、輕工等傳統產業,重化工業、機電工業大規模出口的可能性很小。為了應付不斷強化的國際競爭壓力,跨國公司除了向開發中國家轉移生產能力外,還大規模採取外部採購(outsourcing)的辦法,來維持其在核心生產環節的競爭力,這就使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可以從跨國公司引進技術、管理、規範,在更多的產業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更深地參與國際分工。例如,傳統上,製造並出口大型商用飛機是已開發國家的專利,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為應付更加激烈的競爭,美國的.波音公司將其商用飛機的製造活動分佈在70個國家與地區,這並不是說波音在美國國內不能完成這些生產活動,而是這種全球分工模式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