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通用8篇)

才智咖 人氣:2.52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通用8篇)

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 篇1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它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週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父母任何一方外出時間達1年及以上者。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跨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3萬人,十年間流動人口數量增加逾80% 。據此推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 6102. 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 %,佔全國兒童的21. 88%。五年間全體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為242萬。同時0—17歲城鄉流動兒童規模為3581萬,在2005年基礎上增加了41.3%,且有增長的趨勢。兒童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期,由於正常的心理環境的缺失和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不良的個性心理特徵,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行為。隨著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其行為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為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整群抽取了安徽省蚌埠地區3所農村國小6—13歲在校學生1143名,採用Rutte兒童行為量表(教師問卷)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物件與方法

1. 1物件整群抽取安徽省蚌埠地區3所農村國小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為2013年1 -4月,發出問卷1191份,有效問卷1143份,男629名(55. 0% ),女生514名(45.0% )。將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達到1年及以上的13週歲及以下的兒童納入留守兒童組698名(61.19%);將父母親均未外出務工的13週歲及以下兒童納入非留守兒童組445例(38.9%)。以上2組均除外患嚴重軀體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者。

1. 2方法採用Rutter兒童行為量表(教師問卷)。該問卷適用於城市和農村學齡兒童,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一般健康和行為問題共26條,每一條都有一個分數(0,1,或2分),總分52分。向班主任說明調查表的內容和填寫方法,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填寫。評分標準:兒童行為問題分違紀行為(A行為)、情緒問題(N行為)和混合性行為(M行為)三種。評分以9分為臨界值,大於等於9分評定為有行為問題,A分值>N分值為A行為(違紀和反社會行為),反之則為N行為(神經症行為或情緒障礙),評分相等為M行為(A,N混合行為)。

1. 3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 0軟體進行檢驗。

2、結果和討論

本研究採用國內外已有完整信度及效度的Rutter兒童行為量表(教師問卷),對安徽省蚌埠地區3所農村國小6—13歲698名留守兒童和445名非留守兒童行為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45.3%,非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20. 7 %。2組資料差異有顯著性,這也與國內一些研究結果相近。表明留守兒童較非留守兒童存在明顯的行為問題。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出了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性別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 ),檢出有行為問題的男、女農村留守兒童在3種行為問題型別分佈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孩以A行為為主(P<0.05),女孩以N行為為主(P <0.05)。這與國內有的學者報道吻合。

有研究證實,缺少父母關愛、家庭環境因素的變化是導致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重要原因。親子關係在兒童的道德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父母以直接形式向青少年傳遞道德知識和價值觀,以間接方式擴充套件家庭生活以外的情感支援。留守家庭是不完整家庭,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兒童缺少父母關愛,親子依戀減少,缺乏與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較難與父母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因此留守兒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無法得到充分的滿足,一些較高階的需要(如,依附或歸屬的需要、愛的需要和被愛的需要)也就更無法得到滿足,這些需要無法得到滿足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就越缺乏家庭溫暖和安全感,就會把目標投向外界,一些不良外界資訊也會影響到兒童的發育,因此也就越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特別是針對學齡兒童而言,其正處在個性形成的階段,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對健康生長髮育產生嚴重的影響,從而導致一系列的行為問題的發生。有文獻顯示:早期擁有安全型母子依戀關係的兒童在整個兒童期和青少年期表現出較少的行為問題和心理病理症狀。早期與父親安全依戀的兒童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表現出較低水平的行為問題和犯罪行為。可見,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雙親的共同呵護,長期的父母缺失對兒童身心發育成長都有影響。所以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檢出率會高於農村非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問題已成為中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留守兒童存在如此明顯的行為問題,應當引起學校、家庭、醫學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父母儘量不要外出務工,多增加與孩子的交流;要採用恰當、科學的教育方式,使兒童處於穩定的教育氛圍中;積極建立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兒童良好的行為模式和心理髮育的成熟需要穩定和有安全感的環境,口前我國家庭結構、教育制度、價值觀念等均在迅速變化,兒童心理髮育和行為形成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所以必須引起家長、老師、醫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重視。

本研究還顯示了在非留守兒童中也存在一部分的有行為問題的兒童,所以在號召大家關注留守兒童的同時也不可忽略了對非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和諧的家庭關係、不良同伴群體、少數庸俗和低階趣味的電視、網路同樣也會影響到非留守兒童行為發育。

總之,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正面因素同反面因素同時存在的狀況。家庭環境因素是兒童在成長髮育過程中的最關鍵因素,和諧的家庭環境與科學的教育方式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

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 篇2

[摘要]:目前,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其父母都是長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託給老人或親戚或朋友,這些父母片面的認為只要孩子不缺錢就萬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後果卻讓家長們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性格形成、觀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護和引導,造成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難生,學習上的後進生,思想、行為上的問題生。為了減少上述現象的發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好。

[關鍵詞] 農村 留守兒童 教育問題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們堅持構建中國式的和諧社會,這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聲,尤其是廣大農民朋友的願望――這更突出的表現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稱城市務工的農民朋友的子女是“無根的一代”,是因為他們既不熟悉自己的家鄉,更不熟悉農村,他們不可能再像父輩一樣在城市裡扎不下根就回農村去,這些“無根的一代”,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做城市的過客,這樣就導致他們在城市中沒有根,在農村也沒有根,衍生了他們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憤世嫉俗。生活的艱難,對前途的絕望,極易使“無根的一代”鋌而走險。據調查:農民工子女頻頻走上犯罪道路,並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今天已經有1億多農民進城務工,農民工第二代已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如果這個群體中有1%的人犯罪的話,後果就不堪設想。然而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遠比這些“無根的一代”更難,更欠缺,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無根的一代”,起碼還有父母的關懷,能體會父母的親情,但農村留守兒童連這最起碼的情感都沒有了,豈不更讓人擔心?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農村學校的教育問題了,這種現象顯然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目前,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其父母都是長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託給老人或親戚或朋友,這些父母片面的認為只要孩子不缺錢就萬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後果卻讓家長們始料不及。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關愛、引導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以下一些問題:一是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的生活照顧和引導,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生長髮育得不到保證,身體健康也受到很大損害。二是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的自覺性不高,消極學習的現象和思想很嚴重,有的還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學業偏差,嚴重的甚至還有逃學或輟學的。三是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留守兒童缺少情感溝通和疏導,情感和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一些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極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為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發生事情得不到及時糾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導,缺乏必要的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很差,甚至於缺乏是非觀念,違法違紀案頻頻發生。五是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而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護。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性格形成、觀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護和引導,造成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難生,學習上的後進生,思想、行為上的問題生。為了減少上述現象的發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培養青少年品質的主要陣地,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決定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但留守兒童不僅缺少家庭環境,有的甚至於體會不到家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當然就更不要說什麼家庭教育和引導了。我所知道的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學生,其父母就是長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引導,就形成了問題學生:雖然文化學習一直不錯,但行為和思想就出現了偏差。性格極度要強,經常稱王稱霸,對她自己來說,她看不慣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聽就用武力征服。對她看不慣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隨者一個一個的對之進行懲罰,還不允許別人反抗。更不允許別人告訴其他人。否則就是違背了她的意願,就會變本加厲,她自己認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戀,但絕對不允許她的追隨者也早戀,否則就是對她的大不敬。

留守兒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養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見孩子犯錯誤就簡單的以體罰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則完全相反,對孩子的錯誤熟視無睹,聽之任之。特別放縱孩子的過錯;對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絕,表現為極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則是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夠,尤其是在金錢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就使得這些農村留守兒童養成不良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責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衝動,具有攻擊性,情緒不安,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等不良人格特徵。在家庭結構上,父母離異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較全面的關愛和呵護,孩子的不良行為有時會得不到及時糾正,結果感情發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視,衝突較多,對孩子的消極感情較多,這些都容易引發孩子的暴力攻擊性行為。因此一個溫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將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徵。

家長也應該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沒時間回家”作為理由或是藉口,一定要儘量抽出時間來和孩子溝通和培養感情,來自父母的親情和溫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夠取代的,而讓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自身的關注和愛護,相關機構的關注和措施是治標不治本,只是輔助手段,從各個方面減少對孩子的不必要傷害。

其次,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關,學校教育是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的。青少年由家庭進入學校,在特設的教育環境中接受系統的教育,對青少年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關鍵之所在,所以學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擺正關係,讓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強調哪一點都有悖於黨的教育方針。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仍單純的以升學率來衡量一個學校的教育工作的優劣,結果使得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而擠佔其他副科時間,課外資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長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學校的升學率上而不注重學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師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也導致了學校和教師重智輕德,造成學校德育“空殼”、“失控”,留守兒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造成學生不僅僅視力下降,脊柱彎曲等生理殘疾而且形成了不關心政治,思想覺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殘疾和品德殘疾。所以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落到實處,真正實施,貫徹德育為首,“五育”並舉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情況登記制度。各班級對在校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登記,瞭解和掌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對留守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園媽媽(爸爸)代理制。動員全校黨員教職工根據學校留守兒童的人數每人聯絡幾名兒童,當好校園媽媽(爸爸),以一個家長的身份去關注兒童的成長,關心兒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兒童的心理變化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留守兒童切實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健康快樂的成長。開展以“感恩”、“爸爸、媽媽,我想對你們說”等為主題書信大賽活動,通過兒童發自肺腑的親情告白,抒發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親人的感激之情與感恩之意,以達到震撼心靈,培養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開展“爸爸(媽媽)在外打工的故事”為主題的故事會,讓留守兒童講述自己從父母那裡聽來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請中途回家的家長講述,對兒童進行艱苦奮鬥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對留守兒童進行專門的法紀教育、自理自護教育,指導兒童雙休日合理休閒,安全遊玩、自覺學習;結合慶祝國慶,組織留守兒童編排大型舞蹈《太陽鼓舞》,豐富了留守兒童的課餘生活;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遠端教育資源,利用網路把學生家長與這些留守兒童聯絡到一起,在網上面對面的談心交流,讓留守兒童在網路教室裡感受親情,去聆聽家長的教誨,體會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再次,社會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現實課堂,社會“大課堂”的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無時無刻不在給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壞的烙印.因此,社會環境的好壞,對青少年尤其是對留守兒童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特別是輿論宣傳工具,報刊雜誌網路以及各種文藝節目,對他們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模範的'推動作用。為了淨化他們的心靈,必須治理好社會環境,有人提出應當將留守兒童納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我認為是必要的;還應該加大法律保護監督力度。只有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方面都一起行動起來,緊密配合,步調一致,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上好社會這堂大課,才能卓有成效的培養他們的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高覺悟的一代新人。

總之,只有讓所有的人,所有的機構共同努力,齊抓共管,才能把留守兒童教育好,為祖國的建設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減少犯罪,才能構建真正的和諧社會。留守兒童是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群體,讓社會多一點關愛,而父母自身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給他們的世界裡多一點溫暖,既然給了他們生命就也要給他們一方充滿陽光的世界。

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 篇3

一、蘇北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1.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獨立性提高。

相對受盡長輩寵愛的獨生子女來說,留守兒童的獨立性更高。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需要獨自面對社會生活學習中遇到的難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由於家庭困難,留守兒童的空餘時間都用來幫忙做家務、幹農活,有一定的生存技能。

2.缺失父母關愛導致產生孤獨感,影響交際。

由於缺失父母陪伴與關愛,留守兒童會產生自卑感,性格孤僻,不願意甚至不敢與他人交流,長此以往,缺乏溝通使留守兒童不合群,出現交流障礙,嚴重者出現自閉症。大量負面情緒襲來使留守兒童對社會產生厭煩心理,情緒波動嚴重,性格上出現不良特質。孩子因為長期與父母得不到溝通,親子之間產生隔閡,兒童就會缺少存在感、自尊感和安全感。親子關係融洽,父母支援、鼓勵、引導行為有助於兒童形成健康的社會情感和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3.缺乏正確引導,價值觀扭曲。

外出務工的農村父母出於對孩子的關愛,陪伴的虧欠,會在物質上對孩子進行補償,出現孩子想要什麼就買什麼的現象。這樣一種補償方式無疑會對孩子價值觀樹立造成不良影響,使孩子產生虛榮心、攀比心,容易拜金。精神虧欠用以物質補償,還未形成正確價值判斷的孩子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享樂主義人生觀,出現好逸惡勞的心理,不利於孩子未來發展。由於沒有家長的正確引導,因此孩子沒有是非判別能力,分不清好人壞人界線,孩子的價值觀會和社會發展向逆而行,自主意識過強會引發獨斷主義,造成不可想象的後果。

4.缺乏溝通,心理髮展不健康。

蘇北農村地區父母外出務工,孩子在家基本由爺爺奶奶照看,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程度、文化素質都跟不上社會時代的需要,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更缺少科學性管理。臨時監護人不能完全明白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產生的影響,甚至想不到自己一個小舉動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部分留守兒童在學校或生活中遇到問題、煩惱得不到傾訴,只能埋在心裡,長此以往對留守兒童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易產生內向、膽怯、多疑、自卑的性格特點,亦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情緒,有的採取上網、偷盜等不良行為發洩情緒,更有甚者出現攻擊性行為和反社會傾向。

5.缺少父母監管,留守兒童學習發展不全面。

由於父母在外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科學性與合理性規劃。有的留守兒童具備某些天賦,卻因得不到重視培養,而被埋沒荒廢;有的留守兒童由於沒有人管教輔導,成績始終上不去,變得不務正業,整天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甚至產生厭學心理,走上輟學之路;有的家長意識到這個問題,會對孩子施加壓力,導致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反而使問題變得更嚴重;而有的父母進城務工看到當代大學生“畢業則失業”的現象,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他們將消極、錯誤的思想灌輸給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助長子女厭學情緒。

6.農村安全隱患的威脅。

父母不在身邊,臨時監護人不盡職,導致留守兒童得不到保護,安全隱患堪憂。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太弱,被拐賣、被侵害的事件屢見不鮮,他們的人身權益得不到保障,對留守兒童是一種極大威脅,對留守兒童教育造成不良影響,對蘇北農村基礎教育體系產生強烈衝擊。

二、蘇北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 政府發揮巨集觀指導作用。

(1)蘇北農村落後地區的勞動力缺失現象歸根究底還是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政府在其中要發揮積極的巨集觀指導作用,積極促進落後地區經濟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制定相關優惠政策,縮小城鄉經濟差距,減小農村勞動人口的流動幅度,使農民不出家鄉就能走上富裕的道路,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途徑,也是減少留守家庭的關鍵所在。

(2)政府應從戶籍制度限制著手,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建立農民工子弟學校,降低入學門檻,免除一定的學雜費用。各地政府應在一定能力範圍內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實施優惠,使子女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得到家庭教育。

2.學校教育應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學校不是單純地對孩子進行科學知識教育,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應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不僅對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有所幫助,而且有助於穩定社會、團結民族。

(2)舉辦留守兒童心理諮詢會。由於缺失父母關愛,留守兒童容易出現心理不良現象,因此,學校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諮詢,瞭解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既有助於留守兒童健康發展,更有助於學校形成良好的風氣。

(3)定期安排家長教師交流會。學校應加強教師與留守兒童家長間的聯絡,及時反饋孩子在校情況,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學校應展開“手拉手”活動,讓非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平等相處,使之快速融入學校這個大集體之中,感受學校生活的樂趣和溫暖。

3.社會應營造良好氛圍。

(1)社會相對於學校和家庭來講是一個大家庭、大環境,對留守兒童健康發展有耳濡目染的影響。整治社群環境,營造良好互助和諧氛圍,讓缺少家庭溫暖的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對於留守兒童的心理生理髮展具有促進作用。

(2)鄰里之間應對留守兒童輪流進行照看、關愛、教育,讓獨孤的留守兒童感受到正常的關愛,受到公平對待。

(3)社會成員可自發組織以幫助蘇北農村留守兒童為主題的支教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科學知識輔導和心理輔導,為留守兒童送關愛、送溫暖。

4.家長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關鍵場所,家庭教育直接關係孩子未來的成長。

(1)家長可就近務工,既能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減少孩子對自己的思念,又能及時瞭解孩子的學校近況,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更直觀。(2)家長的教育觀念應轉變。不少家長以物質彌補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絕對不可取的,這會使孩子產生畸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糧與精神關愛是任何形式都彌補不了的,父母應轉變觀念,儘量擠出與孩子交流相處的時間,滿足孩子心理、情感等內心需要。

5.留守兒童自身應轉換觀念。

(1)親情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感到孤獨、自卑。留守兒童應學會排遣不良情緒,如學會向他人求助,向家長、老師、同學、臨時監護人或者鄰居傾訴,尋求幫助,以緩解心理壓力。

(2)父母外出打工是迫於生計,也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及美好未來,留守兒童應理解父母,而不應該一味地埋怨父母冷落自己。

作者:張穎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

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 篇4

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提高全國農村青少年基礎教育的質量,是響應黨的號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為推進我校市級課題“農村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研究”,瞭解我校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狀況,本篇文章主要採用問題研究的方式,分析當前留守兒童主要存在的思想問題以及解決的方式。希望能夠對留守兒童的數學情感教育滲透起到一定的借鑑意義,促進留守兒童數學水平的快速提升。

一、留守兒童主要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部分留守兒童普遍存在數學學習習慣較差、忽視數學學習重要性等方面的問題,以下是對這些內容的具體論述。

(一)數學學習習慣較差

留守兒童由於沒有接受與正常兒童相同的教育,他們的生活環境也與正常的兒童有所不同。在本次調查中,近八成的留守兒童感到有壓力,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較差。

(二)忽視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豐富的數學知識能夠指引留守兒童更好的生活和學習,對於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但是當前很多留守兒童沒有意識到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本次調查研究中,多數留守兒童的數學成績居於班級中等水平或者偏下水平,成績良好或者優秀的學生屈指可數。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較差,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教學指導,使留守兒童真正認識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會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二、數學情感教育滲透的方式

在指導留守兒童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以“趣”生“情”,以“境”生“情”,以“疑”生“情”,將情感教育理念滲透於數學教學活動當中。

(一)以“趣”生“情”,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

留守兒童通常喜歡一些具有趣味性、競技性特點的遊戲活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藉助遊戲的方式,組織留守兒童在學中玩,在玩中學,並感受數學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意義。比如教師可以在指導留守兒童對“平方差”這一項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在指導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之後,開展“我是算數小明星”的遊戲,教師可以出示“99×101=?”等題目,由留守兒童進行搶答,搶答正確加一分,答錯則不加分,最後的優勝者可以獲得獎勵,增加數學課堂教學的樂趣。

(二)以“境”生“情”,豐富留守兒童的情感體驗

以“境”生“情”的方式滿足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符合當前素質教育對數學教學的要求,同時也能夠使留守兒童在輕鬆、愉快心理條件下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數學思維能力。情感教育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滲透,要針對不同性格特點的留守兒童進行鍼對性的教學指導,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加關注留守兒童個性的展現和能力的發展,真正做到“順學而導”,改變以往教學方式中“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激發留守兒童的數學學習興趣,為數學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創造“比賽情境“”探究情境”等等。比如教師可以在“軸對稱圖形”這項內容教學完成之後,隨意指出教室中的任意一個物品,比如黑板、電扇、地板磚、三角板等要求留守兒童進行是否是軸對稱圖形的判斷,是軸對稱圖形的找出其對稱軸的條數等等。將生活的元素融入數學教學活動當中,使留守兒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

(三)以“疑”生“情”,培養留守兒童的數學思維

疑是思之源,疑問能夠充分調動留守兒童對數學問題的探究熱情,並使留守兒童的問題研究、問題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問題思考意識,對留守兒童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留守兒童在回到家之後,沒有父母的監督,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夠保證數學知識的學習。情感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能夠在不斷提升留守兒童數學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培養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數學思維能力,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留守兒童的實際生活,提出“小麗和小倩去書店買文具,小麗買3支筆和2個筆記本花了12元錢,小倩買2支筆和5個筆記本花了19元,問筆和筆記本的單價各是多少元?”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留守兒童可以通過自主思考或者與同學一同進行思考的方式,共同解答問題,使問題能夠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培養留守兒童的問題思考能力,真正發揮以“疑”生“情”的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理念,能夠充分激發留守兒童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留守兒童對數學學習深入認識的同時,培養留守兒童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教師可以通過以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豐富兒童的情感體驗;培養留守兒童的數學思維等方法,真正將情感教育理念滲透於數學教學活動當中,關注留守兒童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的提升,使更多的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學習的價值,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 篇5

一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1.自卑心理和無望感嚴重

我們發現許多留守兒童看到別的孩子和爸媽在一起時感到很羨慕,時間久了,在心理留下陰影,情感淡漠,情緒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鬱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厭世嫉俗的心理。

2.焦慮心理

一些留守兒童認為自己父母在外創業,自己不好好讀書就對不起在外辛苦掙錢的父母,很容易引起他們內心的焦慮。

3.厭學心理

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輔導孩子的功課,一些孩子學習時缺乏自覺性、主動性和刻苦鑽研的精神,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

4.人際交往障礙

由於遠離父母,缺乏起碼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這些情緒情感變化,常引發種種人際交往障礙,同周圍的人際關係容易緊張,甚至仇視一切。

二農村中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由於祖輩文化程度較低、精力有限、無力管教孩子,大多持一種寬容或放任的態度,對孩子主要在物質上關心,很少關心其心理成長和心理上的幫助指導。這樣容易使留守兒童自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甚至出現違法犯罪等不良的行為和習慣。

3.學校及教師教育責任缺失

一些教師對留守兒童學生採用一種“只要不出事,遵守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於父母長年外出,農村寄養和監管方式主要有三種:隔代監管(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監管)、上代監管(即由孩子父母同輩照管)和自我監管。多數情況是幾個孩子都跟祖父母生活,這樣,一個完整的家庭被分成幾個部分,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即使想見上一面也並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久而久之,家庭教育成為孩子的空白。

2.臨時監護人責任不明確、教育能力不足學校紀律,你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的態度,放任這些學生的行為。這就可能使兒童對學校產生消極情感,在學校環境中表現退縮,與老師、同學關係疏遠,以及攻擊性行為等,從而影響其學業行為和成就,進而造成輟學、心理障礙等現象。

4.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重視力度不夠

農村基礎教育仍然薄弱,教育資源依然匱乏,顯然不能有效的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社會對遊戲廳、網咖不能有效地管理,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一些留守兒童課餘甚至逃學光顧電子遊戲室,痴迷電遊、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鏡頭如凶殺、淫穢等極大地影響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

三從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出發,實現農村教育的相對公平

1.增進父母關愛,強化家庭的教育功能

(1)留守兒童家長要轉變觀念,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第一,父母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瞭解相關家庭方面的知識,加強自身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第二,父母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從孩子健康成長的長遠目標出發,儘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絡和溝通。或是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沒有條件的,也要採取更多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也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的方式,夫妻兩人儘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則可就近在本地務工

(2)留守兒童父母要儘可能多地建立親子溝通的渠道。首先是父母要加強同學校老師的聯絡,多與子女就讀的學校老師聯絡,掌握孩子的動態;其次要與監護人保持經常聯絡,著重瞭解子女的心理狀況;此外,外出務工的父母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節假日回家探親,也可以在節假日把孩子接到打工地,與父母同住,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改革和完善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豐富留守兒童校園生活

學校應針對留守兒童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愛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給予更多的關注。

(1)建立和完善寄宿制,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健康成長。政府應吸引多方社會力量的介入,支援在學校建立寄宿制,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以喚起其自信,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歸屬感,保證他們的安全。

(2)建立“代管家長”制度。學校可以把留守兒童按比例分配給各個授課老師,由老師擔任孩子們的“代管家長”。“代管家長”要對所管孩子進行全方位的照顧,要“管學習”、“管生活”、“管身體”、“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長”,學習成績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變得活潑了。

(3)儘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留守兒童提供傾訴渠道。有條件的學校要儘快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兒童學生檔案,成立心理諮詢室,利用一些高校師生做社會實踐或大學生支教的機會,加強與當地老師的交流,提高老師的心理輔導素質,加大教師的情感教育,特別是對於留守兒童,要想辦法建設班集體這一溫暖的家庭,讓他們生活在情感豐富的環境中。

(4)在學校設立“親情熱線”,彌補留守兒童感情上的需求。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監護人或委託監護人,公開校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電話號碼,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絡交流,有條件的地方可開設專線電話或電子郵箱。藉助“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話,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

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 篇6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地湧向城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導致的相關心理問題也隨之而來。現階段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認知偏差、親情匱乏和個性發展極端化等等。本文從國家社會、監護人以及留守兒童本身等多個角度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心理問題進行了深度剖析,並就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家庭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掀起了農民進城務工的浪潮。然而,現實條件的制約使進城務工的農民無法帶其子女進城就讀。於是,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留守兒童便由此產生。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生活和心理狀況上都有異於同齡兒童。現階段,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成社會關注的焦點,亟待解決。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至少有6100多萬,佔全國兒童的五分之一。父母長期外出務工,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極少,使留守兒童長期缺乏教導與關愛,導致其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相關心理問題的產生。其主要表現為認知偏差、親情匱乏以及個性發展極端化等等。留守兒童問題的日益嚴峻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解決問題刻不容緩。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1、認知偏差

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自制能力弱、對理想的追求淺薄。部分留守兒童因為年紀小而不理解父母進城務工的行為,逐漸對父母產生隔閡與怨恨,致使親子關係面臨僵局。另外,缺乏家庭教育的他們在思想認知上缺乏引導,難以樹立正確的三觀。

2、親情匱乏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長期缺乏溝通,導致相互間的親情淡漠,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留守兒童成為“父母雙在的孤兒”,親情的教育功能幾乎喪失。部分孩子也由此產生了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親情的匱乏使孩子逐漸疏離父母,從而缺乏安全感和對家庭的依賴感,人際交往方面也有一定的障礙,往往容易產生焦慮和緊張等情緒。

3、個性發展極端化

大部分留守兒童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個性偏激、極度敏感和自我封閉的性格特點。農村留守家庭的父母,由於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常常採取家庭暴力式的教育方式,給孩子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並使其個性發展為兩個極端,一種是暴戾型,即性情暴戾,叛逆衝動。另一種則是怯懦型,即性情怯懦、易產生自卑、抑鬱等心理。

三、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從根源上來講,是長期的城鄉發展差距的結果。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統籌城鄉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從而實現農民就地就業,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2、加強對監護人的教育

農村留守家庭的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政府應加強對監護人的教育。首先,政府應培養監護人對子女的養育意識,使其明確其撫養義務。其次,應加強對監護人的教育,使其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自覺的教育意識,通過教育使他們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精神與心理進行教導與管理。最後,監護人自身應積極接受教育,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負責。

3、培養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

1)自信心的培養

由於隔代監護的缺陷,留守兒童學習的自覺性普遍較差,從而導致其成績的落後以及自信心的缺失。因此,監護人應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密切關注兒童的心理狀況,產生問題應及時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與疏導,時常鼓勵孩子,並輔導孩子的學習,增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

2)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形成的。“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子間的溝通與交流,大多有較為嚴重的自閉心理。監護人應多與他們溝通,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引導。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產生的相關兒童心理問題愈發突出。因此,重視由社會發展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分析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對於改革教育體制、推進現代化與城鎮化程序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張梓亭 徐巨集麗 單位: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鄭再良,王哲,皖西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及教育對策探討[J].皖西學院學報.2011.27(3).

[2]杜明娟.家庭教教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及對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10(7).

[3]郝志瑞.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9(1).

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 篇7

禹城市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的原因

結合禹城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現狀,無論是親情缺失導致的心理問題,還是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學習問題,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限制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與學習。而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主要是從四個方面造成的。政府方面,在城鄉二元體制下,城鄉貧富差距拉大,政府部門缺失管理。學校方面,農村教育師資發展滯後,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安全教育涉及過少。家庭方面,隔代監護的教育觀念受限,父母外出時無暇顧及子女。社會方面,留守兒童教育監護體系不健全,社會公眾責任意識薄弱等。

4.1 政府層面

4.1.1 城鄉二元體制

根據禹城市農村留守兒童現存問題,留守兒童的相關問題之所以會存在,其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體制的限制。儘管我國高度強調城鄉統籌發展,但從實際的發展來看,城鎮地區的行政體制管理與農村地區的資源配置模式仍然有所差異。在教育資源補給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城鎮地區往往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城鎮市民只需花費少量的額度參與建設即可。相比較之下,農村地區得到政府扶持的力度相對較低,在地方性政府扶持力度低下時,他們更傾向於對城鎮地區予以補給,而農村地區則不得不通過自我支付的方式,補給相應的教育資源和社會基礎設施。同樣是在城鄉二元體制下,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享有不同的戶籍管理模式,二者是無法相互融通的。儘管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試圖在城市中打工時,將自己的子女帶到城鎮地區一起生活,但由於受到城鄉戶籍管理模式的限制,農村留守兒童帶子女在城鎮地區生活的想法完全破滅,在戶籍基礎上形成的城鄉壁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留守兒童到城市居住的可能性。在諸多因素限制下,城鄉二元體制已經最終致使禹城市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由於價值觀念錯誤、親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失而出現的各種問題,就是歸結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限制。

4.1.2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貧富差距拉大

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農村地區的整體發展也有所加快,但禹城市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這使得城鄉貧富差距有所拉大。在初期發展階段,農村地區僅採取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每戶人家只能耕作幾畝地,實際的耕作效果和耕作效率都有所欠缺,農民收入相對較少。儘管隨著農作物物價買賣的提升,農民收入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增加,但農民收入的增長相對緩慢,這就是城鎮與鄉村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儘管在部分割槽域,農民群眾憑藉著網際網路技術實現線上銷售和交易,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但就整體發展而言,網際網路技術尚未在農村地區全面覆蓋,大多數農民群眾只能採取傳統的銷售買賣渠道,實現對農產品的簡單銷售。當農產品數量增多、農產品市場處於賣方市場時,供過於求的表現,會致使農民銷售出現問題。與此同時,農村剩餘勞動力轉戰城市市場後,城市勞動力資源富足,生產加工效率提升,農村地區卻由於青壯年勞動力短缺,面臨較大的發展障礙,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自然會進一步擴大化。

根據禹城市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現狀,在農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當下,禹城市的青壯年為了滿足日常生活消費需求,選擇到周邊城市打工的方式取代務農,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隨之增多。

4.1.3 政府管理的缺失

政府部門作為服務社會的中堅部門,需要從行政管理角度,加強對社會公共服務的有效管理,當社會層面出現行政管理問題時,政府部門也需要在第一時間做出有效解決。結合禹城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禹城市之所以會面臨嚴峻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是由於政府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相關問題欠缺有效管理。在禹城市農民工數量不斷增多的當下,農村剩餘勞動力選擇到城鎮地區打工,而不是選擇停留在農村地區繼續務農,農民工遷入城市的次數不斷增多後,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自然也隨之增多。禹城市政府部門理應從巨集觀角度加強對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源性處理,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禹城市政府部門不僅沒有積極應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和健全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培訓機制,而是任由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多。而當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增多後,農村男性青壯年勞動力數量大幅度減少,這使得農村地區的日常建設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支撐,農村經濟發展自然相對受限。禹城市政府部門對農村經濟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和資源後,他們對於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的就業培訓和創業指導這個問題自然更不關注,政府管理的缺失會致使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陷入惡性迴圈。

4.2.1 農村教育師資發展滯後

縱觀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城市地區的教育事業得到政府部門的有力扶持,能夠基本實現教學資源的豐富化和教學師資裝置的健全化,而反觀農村地區,由於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條件較為薄弱,生源逐年減少,大多數學校無法得到政府部門強有力的支援與扶持,資金扶持數額相對較少,農村教育發展自然比較落後。與此同時,農村教育發展還需要匹配大量的優秀師資資源。但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大部分擁有較高學歷的優秀教師,會更傾向於選擇到城市中就業,因此,他們不願意到農村中國小中進行日常授課。儘管政府部門為農村教育做好人才引進工作,但就整體的師資隊伍建設效果看,大部分師資資源會在農村教育事業中工作一段時間後,選擇跳槽到城市教育,進行進一步的發展。長此以往,農村教育在師資隊伍方面的建設也是比較滯後的。儘管近年來,禹城市農村教育的相關負責人員,已在原有基礎上加快硬體設施和軟體裝置的投入,對於原有的硬體設施裝置和軟體系統,也做出了逐一的修繕和修理工作,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裝置已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改善。但相比較於城市地區,農村地區僅採用少有的多媒體裝置,農村教育發展的滯後性是比較明顯的。目前,農村教育師資發展滯後,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接受教育時,會由於教育師資資源相對匱乏而無法獲取有效的教育效果。

4.2.2 尚未關注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教育是農村留守兒童接受正規教育的重要教育,不僅能夠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獲取相應的教學資訊,把握學科專業知識,還能讓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期間,與老師和同學展開有效溝通。因此,學校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和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但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學校教育尚未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學校並沒有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儘管在開設心理健康活動時,學校教育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員也疏於對心理健康活動的有效安排,心理健康活動的落實效果差強人意。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方面未能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作出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未得到保障。學校方面不僅沒有為農村留守兒童制定長期性的心理教育及心理輔導,在農村留守兒童面臨心理健康問題時,學校方面也未在第一時間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這使得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始終處於心理健康的窘境,他們無法獲得相應的答案,這使得他們陷入緊張焦慮的情緒中無法解脫。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由於心理壓力過大,或親情及其他情感的缺失,會出現一系列極端問題,這也是由於學校教育尚未關注心理健康教育。

4.2.3 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涉及過少

在現代化發展時,家長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交流不斷增多,不僅家長方面需要關心和照顧子女,子女也需要根據家長的付出,為其作出相應的回饋,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顯得尤為關鍵。但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學校教育疏於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內容,實際的教育效果未能達到預期水準。在感恩教育方面,農村留守兒童需要感恩的人群較多,他們不僅需要感謝自己的長輩,感謝老師和同學,還需要感謝為他們提供生活幫助的政府和社會部門。

但從實際的發展來看,由於學校教育疏於感恩教育,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未形成明確的感恩意識,他們不知道以恩報恩的做法。而對於安全教育,學校方面的安全隱患因素,眾多學校教育理應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可能面臨的安全教育問題,為其作出系統的教育和指導,但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學校方面的安全教育相對缺失,學生在學校方面獲得的教育內容較少,教育效果也較差。由於禹城市農村留守兒童無法從學校方面獲取足夠的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他們的日常受教育情況不容樂觀,這亟待相關部門作出處理。

4.3 家庭層面

4.3.1 隔代監護的教育觀念受限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滿足家庭開銷,通常會到附近的城市進行打工就業,他們無法留在農村中陪伴自己的子女,農村留守兒童通常由父母的長輩或親戚朋友代為管理。由於留守兒童多數以隔代監護為主,爺爺奶奶等人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他們認為讀書無用,或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好壞漠不關注,此時,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環境是比較限制的。

需要說明的是,農村地區誘發犯罪的機率相對較大,農村留守兒童本身沒有自我保護意識,他們的爺爺奶奶又欠缺安全防患管理能力,在農村留守兒童遇到相關問題時,爺爺奶奶們既不能給他們直接的保護,也不能間接的告訴他們應當如何應對不同的安全性問題,因此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也是限制農村留守兒童正常發展的一大原因。儘管對於部分隔代監護的家長而言,他們能夠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和條件,儘可能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條件,但由於資金和資源方面的限制,這些隔代監護的家長仍然無法很好的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獲取有效的家庭教育,隔代監護教育觀念的受限,最終限制了家庭教育的實際效果。

4.3.2 父母外出務工時無暇顧及子女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往往會為了生活教育條件的改良,選擇到附近的大城市或中等城市打工。由於受到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的限制,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並不能長期回家照顧子女,外出務工時無暇顧及子女,也是教育方面的一大限制要素。基於目前的發展,父母外出務工的時間相對較長,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都會長期居住在城市中,此時,由於從小缺少父母的管理和指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留守兒童從小就沒有與自己的父母親一起居住生活,除去少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能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學習父母的良好品性,獨立思考、堅強勇敢外,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容易由於自己是留守兒童的群體界定,反而會因此放任自由,實際的學習自然會受到限制。留守兒童沒有得到父親或母親的直接指導,他們在寫作與父母親相關的作文和作業時,容易出現思路中斷問題,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也會因此受到限制。

4.4 社會層面

4.4.1 留守兒童教育監護體系不健全

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強調多個行業或產業之間的系統整合。但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社會層面卻未能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本身作出加強管理,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相對較差,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甚至在日常生活過程中,出現了價值觀扭曲的不良局面。例如,農村地區對教育事業的管制不嚴,部分學校周邊設立有網咖和遊戲廳等一系列對孩子身心健康有害的娛樂場所。當網咖一類的娛樂場所不斷增多時,農村留守兒童很可能過度沉溺於網咖和遊戲廳等娛樂專案中。當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及時給留守兒童足夠的零花錢,農村留守兒童會由於拜金主義大擺闊氣,他們到類似的娛樂場所中隨意遊玩,花費了不少錢財。

而當他們將家中的零花錢使用殆盡時,他們可能會隨意的偷竊自己的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朋好友的錢財,到當地的網咖或遊戲廳中進一步遊玩。長此以往,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習慣相對較差,由於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而導致的價值觀扭曲問題,會最終限制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與學習。

4.4.2 公眾社會責任意識薄弱

社會作為一個大的整體,對各行各業發展都會起到直接影響,它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自然起到了一定作用。當社會公眾責任意識薄弱時,社會環境不佳對農村留守兒童日常成長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比較明顯的,部分時候,甚至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造成直接威脅。

在前期發展過程中,農村留守兒童對周邊環境的認知還相對生疏,他們僅是根據小範圍內的社會群眾表現,瞭解和判斷社會環境好壞。對於某些尚沒有形成成熟心智的農村留守兒童而言,社會環境的好壞,會直接限制農村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例如,公眾社會責任意識薄弱,當出現社會問題時,公眾之間相互推脫責任,沒有某個個體針對特殊問題作出應對處理。此時,農村留守兒童也會根據社會公眾責任意識薄弱的表現,對其作出相應的效仿和借鑑。需要說明的是,農村地區未能高度注重公益化事業建設,志願者數量相對較少,在社會整體未能形成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強烈意識時,社會層面是無法為他們提供有效的扶持和幫助的,一對一幫扶計劃難以落實到位。

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論文 篇8

摘要:文章從心理問題、學業問題、安全問題、道德問題4個方面簡述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針對利用資訊科技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實踐的優勢加以分析,最後基於資訊科技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實踐策略進行設計。

關鍵詞:資訊科技;留守兒童;關愛;策略

伴隨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大量剩餘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他們的子女受制於戶籍、經濟、入學等因素,無法隨遷進城,而成為教育實踐中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農村留守兒童難以獲得正常的生活照顧、安全保護及教育培養,逐漸成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弱勢群體。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為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1]。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提供了創新的實踐思維和豐富的技術手段。在短期返鄉就業及隨遷進城難以實現的背景下[2],探討資訊科技支援下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概述

我國人口流動主要從農村向城市遷移,農村留守兒童因而佔據了留守兒童的主要比例。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3個月以上的農民託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3]。由於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經商,留守兒童出於戶籍、經濟、入學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農村託養於祖父母等親人、親戚、朋友甚至獨立生活,其生存現狀不容樂觀。

1.1心理問題

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生活,缺乏親子交流的機會,難以獲得父母的適時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親子關係表現疏離。留守兒童的苦悶、煩惱、壓抑、恐懼等情緒往往積壓內心,無法找到傾訴出口及途徑。長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對外部世界產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語,膽小懦弱,害怕與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閉,變得自卑孤僻[4]。

1.2學業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離開父母,託養於祖父母等親人、親戚、朋友甚至獨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務工無暇關心和顧及孩子的學業狀況。另一方面以祖父母為代表的託管方,更多著眼於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對孩子的學業問題上,由於自身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現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留守兒童因而極易對學校產生疏離,出現孤立感、無意義感、無力感和無規範感[5],具體表現為學習動機缺乏,厭學、逃學,不求上進,不服管教;學習習慣不良,自覺性較差;學習基礎薄弱,學業發展產生重重困難。

1.3安全問題

首先,農村留守兒童由於自身天性好動,生活經驗不足,安全意識薄弱,防範能力較差[6]的特點,極易陷入各種風險之中;其次,由於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及安全教育減弱,留守兒童被拐賣、受侵害、意外傷害事件時有發生;最後,學校教育由於側重文化教育,加之學習資源缺乏,面向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實踐薄弱,留守兒童所應具有的安全風險意識及風險防範知識較為缺失。

1.4道德問題

由於父母常年離家外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長難以通過身體力行,點滴示範,樹立榜樣,實現有效的道德引導,進而影響留守兒童正確是非觀的樹立,具體表現為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橫行霸道,任意妄為。在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下,極易養成不良生活作風及行為習慣,誤入歧途。

2、利用資訊科技進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實踐的優勢分析

2.1豐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的實踐形式

以多媒體網際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能有效補充、延伸和創新傳統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實踐活動,基於留守兒童關愛創設虛擬、多媒、開放、共享的協作交流、資源獲取、工作管理的社群平臺。活動開展形式更具時代性和技術性,使留守兒童關愛實踐工作更為靈活、高效。

2.2突破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的時空限制

以多媒體網際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能有效地突破時空限制,增強資訊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為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學校三方之間提供隨時隨地的同步或非同步交流,創立多維的溝通交流體系,為留守兒童關愛提供了暢通的資訊交流基礎。

2.3彌補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的實踐資源

以多媒體網際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實現了圖、文、聲、像多種媒體素材的高度整合以及資訊資源的開放共享傳輸。其能滿足關愛留守兒童、關愛實踐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兒童宣傳素材,加強留守兒童問題的宣傳效果,營造關愛關注留守兒童的氛圍。此外,基於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和關愛需求,充分利用各種資訊終端,設計和開發立體化、形象化、網路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文化教育資源、安全教育等資源,從而豐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的實踐資源,增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的可行性、和實效性。

3、利用資訊科技進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實踐的策略設計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動平臺,緩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核心問題。要實現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留守兒童、家長、學校之間的溝通協調和共同努力。以學校資訊化軟硬體環境為基礎,建立家校合育互動平臺,實現留守兒童、家長、學校之間多維、開放、高效溝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兒童心理現狀,健全留守兒童人格發展。首先,家校合育平臺為留守兒童和家長提供了在線團聚功能,雙方可利用平臺的文字、語音、視訊功能進行聊天、留言、評論等交流活動。多媒體資訊傳遞,緩解了子女與父母間的思念之情,增進了雙方的相互瞭解。留守兒童在突破時空限制的溝通交流中,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無奈,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疼愛,進而獲得心靈撫慰。其次,家校合育平臺以文字、圖片、視訊等多種媒體,過程性記錄了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思想情況,便於家長受孩子成長點滴,及時進行評價和鼓勵。“家校線上交流”功能實現家長和學校針對留守兒童教育開展溝通交流,幫助家長深層次瞭解孩子心理狀況,家校協助共同解決孩子教育問題。最後,家校合育平臺為留守兒童提供“線上心理諮詢”功能,及時解決心理問題。當留守兒童感到孤獨無助、苦悶壓抑時,可線上求助學校教師,通過傾訴和對話的方式,及時排解心理不適,進而投入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之中。

3.2推進資訊化教學改革,克服農村留守兒童學業問題

學業是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核心任務,學業問題因而成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實踐的關注焦點之一。縱觀諸多因素,學習動機缺失是導致留守兒童學業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基於資訊科技視角,在文化學習中推進資訊化教學改革,能實現兒童學習動機的有效激發,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學業問題,實現學業成績提升。首先,學校應加大投入,加強資訊化軟硬體基礎設施建設,使資訊化教學實施與推進成為可能。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適時、合理、有效地引進資訊化教學,以新穎、先進的教學形式吸引留守兒童的學習注意力。其次,教師應科學、有效地實施資訊化教學。運用資訊科技實現知識內容的多媒呈現與高效講解,激發留守兒童學習興趣,幫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識基礎,獲取學習成就感。運用資訊科技拓展知識內容學習,加強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及應用,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學習的意義所在,進一步激發學習積極性。運用資訊科技變革學習形式,實現從以聽講為主的傳統學習形式向基於資訊科技的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轉變,逐步培養留守兒童的自主學習與自我規劃能力,強化人際交往能力。在新型學習形式中,留守兒童初始由於學習形式新鮮參與嘗試,隨即在過程中獲取學習成就感,體會知識學習快樂,學業成績逐漸得以上升。

3.3巧用資訊化學習資源,強化農村留守兒童安全教育

由於缺乏父母的日常監護,人身安全是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傳統實踐上,提升留守兒童安全意識,強化安全風險普及和風險知識獲取,是以學校為主體,實施安全教育課程。其實施形式單一,以課堂教授、專題講座等說教的形式為主;學習資源較為單一,以課本、簡單音像材料為主;內容呈現缺乏情境性、可參與性以及視覺化特徵,忽視了從留守兒童學習需求及學習特點出發,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學習效果並不理想。資訊科技手段的不斷革新,各種基於學習者視角,強調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新型學習資源不斷湧現,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遊戲、微課等。教育遊戲以傳統遊戲活動為原型,通過多媒化、情境化、虛擬化的學習環境將安全教育內容以遊戲活動形式進行呈現,有效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通過設疑、通關、獎懲等學習環節,實現留守兒童對安全教育內容的深入認知和理解。微課則是基於某一知識點或主題內容顆粒度,以一般不超過5~10分鐘視訊為主要呈現方式的多媒化、網路化的自主學習資源。可將留守兒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識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專題系列微課。其不僅適合教師用於拓展安全教育課堂的內容及資源,而且合適農村留守兒童通過計算機、手機等資訊終端,在課外進行安全教育學習的延伸、強化與鞏固。富媒體化、情境化、教學設計精細的安全教育微課,有效契合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需要及特點,有助於深層激發留守兒童的學習動機。微課中內嵌的問題思考、模擬操作、練習評價便於營造安全風險場景及氛圍,通過多次重複播放幫助留守兒童提升安全風險意識,深化安全教育知識的認知與記憶。

3.4建設思想道德微信平臺,提升農村留守兒童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關鍵因素。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修養,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教育問題。目前,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為開展思想道德課程教學。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課堂,可利用當前快速發展的微信公眾平臺,建立思想道德修養的培育社群。平臺設定思想道德學習、名人成長傳記、同輩榜樣掠影、勵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論壇、思想變化日誌等欄目。通過多媒化、視覺化的資訊資源推送,回顧課程講授,感受名人成長,學習同伴事蹟,感悟勵志文字,讓農村留守兒童浸潤于思想修養的正能量環境中,進而抵禦不良思想和風氣的侵襲。通過思想交流、思想記錄與呈現進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養。

4、結語

關注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是當前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充分發揮資訊科技優勢,在心理、學習、安全、道德各個層面關愛留守兒童,最大限度地彌補情感關懷和教育缺失,才能促進其健康快樂發展。

作者:廖倩 單位:欽州學院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2017-02-25)[2016-02-14].

[2]趙延東,石長慧.用資訊科技緩解“留守兒童”難題[J].當代廣西,2016(5):6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7-02-25)[2015-7-30]

[4]盧利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症候探析[J].求索,2016(11):57.

[5]倪鳳琨.農村留守兒童學校疏離感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4):12.

[6]李新.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芻議[J].人民論壇,201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