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電視新聞傳播的方法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6W

在當前外部其他傳播媒介迅猛發展,內部電視節目選擇極其豐富的挑戰下,電視新聞傳播要保持其優勢,必須緊緊圍繞傳播效果展開。傳播效果如何,能否達到傳播者的預期目的,能否對被傳播者入眼入心,是檢驗傳播最終目的是否達成的標準。本文將從電視新聞的採、編、播三個方面,談談增強電視新聞傳播有效性的方法。

增強電視新聞傳播的方法論文

一、新聞採集的主觀篩選

在電視新聞採集階段,應當甄別有效資訊,選用恰當的視角,把記者在新聞現場的所見、所聞、所問、所感記錄下來。

電視新聞報道主要來源於採編人員對新聞事件的採集,包括新聞畫面的拍攝、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各方面資訊的蒐集,這些素材必然是數量眾多並且雜亂無章的,又並非每個都能承擔相應的敘事功能,這就需要記者圍繞新聞主題進行分析與甄別。

具體地說,記者要善於從受眾的角度去思考和選擇報道的內容和主題,多從基層生活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以及群眾日常生活的變化中,發現具有普遍意義或對全域性有指導和啟示意義的新聞。比如,在剛剛舉行的廣州橫渡珠江活動中,橫渡的準備情況、對交通的影響、泳手的狀態、最終名次等等,都是記者關注的方面。但更高的要求也隨之提出,即在巨集大敘事中,記者如何選取與受眾平行的視角,反映這一切會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老百姓怎麼看,對其又有什麼期盼。比如:橫渡珠江的初衷是檢驗廣州治水成果,廣大市民關心的絕不僅僅是橫渡活動本身,或者說,僅僅關注橫渡活動本身的只是少數市民,那麼更廣大的市民群眾關注的是什麼呢?必然是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特定到這條新聞,就是珠江水質的變化。記者可選取幾條經整治的河湧,看看水質如何,再與當日採取“臨時措施”保潔的珠江相比,更可採訪河湧周邊居民以及普通市民,瞭解他們對治水成果怎麼看,橫渡珠江有沒有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變等等。再擴充套件到歷年治水,廣州共花了多少錢,舉辦橫渡活動又要花多少錢,這些花費與治水成果相比又如何。選擇受眾平行視角,就要求記者在題材的選擇和新聞價值的判斷上,要以受眾對新聞事件的關切度以及新聞對受眾的吸引力為重要標準,百姓此刻關心什麼,我們就要及時做出反應,這就要求記者更多地去關注新聞事件中人的命運以及人的價值。

可以說,在新聞現場,記者就是觀眾的眼睛和耳朵,觀眾的大腦想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記者這雙耳目就要採集到哪方面的新聞資訊。

二、新聞編輯以求觀眾接受

在電視新聞編輯階段,在堅守新聞真實性的大前提下,應儘量做到故事化、口語化、形象化,力求全面、生動地再現記者見證的新聞事件。

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富蘭克林說:“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就是採用對話描寫、場景設定等,細緻入微地展現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實現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這種手法即稱為“新聞故事化”。在國外,新聞故事化最早出現於美國CBS的新聞欄目《60分鐘》,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的子欄目“生活空間”,以“講述老百姓身邊的故事”為主題語,首先引入了“新聞故事化”的理念。新聞故事化摒棄了以往電視新聞單向傳播的做法,注重觀眾的反饋,關注觀眾的感受。實際上,觀眾在收看電視新聞的時候,由於種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大部分時間是很難全神貫注於新聞上的。傳播者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表現祜燥、平板的新聞事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回來,從而達到有效傳播的目的。一句話,沒人看的新聞是沒有價值的。

新聞口語化的核心要求就是簡明易懂。電視新聞在傳播過程中,語言呈“線性”傳播,受眾的聽覺必須在瞬間接受、理解新聞所傳達的資訊,節目中的聲音資訊稍縱即逝,一旦觀眾哪裡沒有聽清,無法倒回來重聽,更不可能像閱讀平面媒體一樣來回翻檢。如果觀眾不能在聽到聲音、看到影象的同時就接收並理解,那麼新聞傳播就是失敗的。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的編輯語言必須簡潔、通俗、樸實自然。考慮到長句需要花費的理解時間較長,在電視新聞編寫中也應儘量使用短句,儘可能地為觀眾接受新聞資訊提供便利。電視新聞是觀眾直接用眼睛來看的,那麼在文稿方面就完全沒必要玩弄寫作技巧,堆砌華麗的詞藻。讓鏡頭說話,讓採訪物件的同期聲說話,甚至讓現場聲說話,這比用文字描述更能體現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只有當畫面表現不出來,或者表現的內容比較籠統時,文字再來發揮作用。如何選取富有表現力、感染力的新聞畫面,再與簡明易懂的文字語言組合成新聞報道,就要考驗記者編輯的業務水平了。一句話,沒人看得懂的新聞是沒有價值的。

新聞形象化的表現形式多樣,主要包括剪輯鏡頭、選取同期聲、製作圖表、情景再現等。記若在新聞現場採集到的素材包含有意義和無意義或意義不大的、有表現力和無表現力的,要達到新聞的形象化,就要求記者在編輯聲畫素材的時候,選取與自己在現場感受到、瞭解到的新聞事實最相符、最吻合的部分,有機結合,全方位呈現事件全貌。在原素材無法直觀表達編輯意圖的時候,應使用圖表來解析資料類、程序類資訊,用嚴謹、客觀的情景再現來重現事實類資訊。一句話,沒人喜歡看或有耐心看下去的新聞,價值是大打折扣的。

在廣東廣播電視臺《第一訪談》欄目的一期塵肺病患者維權節目《為肺而戰》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職業病患者的維權之路是.?先到有鑑定資質的職防所鑑定職業病,再到勞保部門申請工傷鑑定,再做勞動能力鑑定,而在任何一個環節,企業都能對鑑定結果提出異議,從而申請行政複議,甚?至行政訴訟。比如在羅有仲維權的過程中,‘海豐環球’就因為不滿工傷鑑定的結果,而把羅有仲和海豐縣勞保局一同告上了法庭,並在一審、二審中都獲得了勝利。於是,羅有仲的工傷認定又被推翻了,他的維權之路再一次回到了原點。這種繁複的維權程式讓僅有國小文化的羅有仲糊塗了。”在剪輯時,該段使用了圖表來展現職業病患者維權的過程,直觀地闡述瞭解說詞所表達的長篇大論,如果沒有圖表,該段報道的傳播有效性必將大打折扣。

三、主持人是新聞播出的關鍵

在電視新聞播出階段,應充分發揮主持人調節氣氛、深化主題、拉近受眾心理距離的作用,做到為觀眾說新聞,而不是播新聞。

從理論上講,沒有主持人敘述,電視新聞一樣可以完整敘事,但是實際上,今天的電視新聞離不開主持人。白巖鬆說,電視傳播和其他媒體的傳播,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電視傳播中有看得見的主持人因素,它是一種真正的人際傳播。而在所有的傳播方式中,人際傳播界線最少、最易達到效果。正是電視新聞主持人的存在,將媒體與觀眾之間的傳播還原到了人際傳播的原始階段,主持人為冷冰冰的電視熒屏增添了溫度和人情味。一個好的主持人更可以深化節目的.主題,拓展節目的外延。在電視新聞傳播中,應好好把握這個特點,加以利用。

首先,電視新聞主持人平時應加大對各種知識的涉獵面,不需要樣樣精通,但應當大部分知道。如果連新聞所涉及的知識或常識都不清楚,或一知半解,就只能人云亦云,或生搬硬套,新聞的播報就容易千人一面,毫無新意。

其次,電視新聞主持人語言應平易近人,切忌居高臨下或充當道德審判者的角色。如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讓我們伸出雙手》,敘述的是貧困山區兒童失學的事。片中主持人的一段話就很有貼近感:“我作為一個年輕的母親,長期的城市生活使我耳聞目睹的是,許多年輕的父母懷著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為孩子們購買鋼琴、小提琴、手風琴,送孩子們進美術學校、舞蹈班、書法班;還有的家庭花錢為孩子們請來家庭教師,輔導各項學習。應該說,在城裡或富裕的鄉村裡,為孩子進行大量的智力投資,己經是普通家庭的尋常事。”這段話從內容、語氣、形象上都很到位。她站在農家大院裡,身邊是失學的孩子和家長,自己頭戴草帽,衣著樸素,說的話又具有很濃的人情味,這種講道理的方法,使硬梆梆的新聞立刻充滿了人情味,使觀眾瞬間產生認同感,是一個成功的示範。

第三,電視新聞主持人的語言要通俗易懂,儘量口語化。前文提到,電視是大眾媒體,不能要求觀眾有極高的理解力以及專注力。因此,多用短句少用長句,多用高頻詞少用生僻詞,多用比喻、對比而少用資料羅列,是增強傳播有效性的幾個方法。就像白居易寫詩一樣,電視新聞主持人要把觀眾當作“老嫗”,你說的話,老婆婆一次就能聽懂,同時又能把資訊傳達到位,那麼你就成功了。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要做到有效傳播,必須從採、編、播幾方面下功夫。實際上,電視新聞報道是一個內容很豐富的領域,本文所做的探討非常有限,相信這樣的研究和探索今後還會在更深更廣的層次上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