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計算機網路在社會課中應用

才智咖 人氣:2.61W

【摘 要】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對教育教學提升是全方位的,社會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也不例外;可以利用網路的豐富資源、個性化特徵、互動性功能、共享性特點進行教學探索,起到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

研究計算機網路在社會課中應用

【關鍵詞】 網路 教育 思想 社會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點,社會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是學生創新與實踐的重要基地。在新課程口號下,資訊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也勢在必行。因此,如何運用多媒體網路技術服務於社會課教學,構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開拓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有效地提高社會課的教學效率,值得我們社會課教師探索。

1 利用計算機網路資源匯入新課

利用豐富的計算機網路資源優勢讓學生主動有趣的獲取知識。新課的匯入設計對學生是否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所學知識,是否能夠做到全情投入,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在設計新課匯入時,充分利用豐富的計算機網路資源,從不同的角度為不同的學習內容提供足夠的資源和多樣的呈現方式,或者引起懸念,誘發動機;或者創設情境,激發情趣;或竟猜謎語引起興趣等等,既為匯入新課、獲取新知做好鋪墊,又為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通過計算機展現場景的形式匯入新課,既能營造氣氛,又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團結和睦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中華民族大團結歌舞場景”開頭,通過一曲《愛我中華》,體現了“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團結愛中華的主題,同學們同時也隨著優美的旋律和畫面情緒高漲,翩翩起舞。緊接著畫面轉為十個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動畫),並向學生提出“這十個小朋友分別來自哪個民族?”、“我國有多少個民族?你都知道哪些少數民族?”、“中華民族的含義是什麼?”等理由,這些都為新課學習埋下伏筆。

2 利用網路個性化的特徵探知明理

在社會課教學中,探知明理是培養學生認識社會能力的關鍵環節,也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必要前提。教師要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深入分析,引導學生深思、討論,得出結論,形成認識,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教學中,應該挖掘教材潛在的內容,利用計算機模擬社會,創設情境,使學生如臨其鏡,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使學生進入角色,喚起情感上的共鳴。如在教學《認識我們的世界》一課時,製作了網頁課件,在世界地圖上的每個國家版圖都設定了一個熱點連結,學生只要單擊相應的區域,就會開啟該區域所對應國家的介紹。在首頁搜尋欄中,可以對語言種類、著名山脈、相關國家等等分別進行查詢,同時還設定了一些相關的連結,使學生能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領略內含知識和道理。可見,利用計算機網路資源教學,能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培養學生的探知能力。

同時,在運用計算機網路資源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點對點的操作來進行資訊交流。個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有理由也可以在計算機上及時向教師進行提問,教師可單獨對其進行輔導,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如果個別學生沒有按教學內容學習,教師還可以即刻鎖住該學生的鍵盤,以示提醒。計算機網路這一個別化特徵,對個別點撥,推動學生探知明理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它既有利於教師的管理和指導,又在教學過程中提高了師生雙方的協調和溝通。

3 利用網路互動性的功能深化導行

社會課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在於,學生在認識社會的基礎上,把在課本上學到的社會知識自覺轉變為適應社會的存活能力。因此,不斷提高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存活能力,是深化導行這一環節的重要任務,而利用計算機網路互動性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計算機網路教學,可以實現生與生的互動、師與生的互動、人與機的互動,起到了很好的反饋資訊和學習交流的作用,從而使教師更加迅速、準確地瞭解學生對教材理解的程度,掌握學生是否能運用所學的觀點進行辨析,指導實踐。如《學習乘車和乘船》一課,我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判斷,把“選擇乘車路線”、“乘車、乘船的注意點”、“做文明乘客”等練習題製成課件,用鍵盤打上“×”或“√”,或選擇規定的符號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通過人機互動學習,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掌握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的存活能力。

4 利用網路資源共享性的.特點總結延伸

隨著學生對社會認識的提高,推動著他們適應社會的實踐活動,而參加社會的實踐活動又強化了對社會的認識,進一步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存活能力。因此,巧妙設計總結延伸,可以達到探知明理、指導實踐的作用。計算機網路具有共享性的特點,它可以把師生共同對所學課文的內容和訓練要求等作出的系統總結展示出來,使全班同學得到共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操作來檢查自己運用知識的情況,還可以運用網路優勢,讓學生漫遊Internet,從網上獲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訊,既使課文內容和訓練要求得到延伸,又使小課堂向大社會延伸。例如:《我們眼中的世界》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立體的瞭解世界,於是倡導學生通過Internet或其他手段來獲取國內外最新資料。並把全班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由一名組長負責收集本組感興趣理由的資料,然後讓學生到校園網BBS論壇進行相互交流,通過發貼和貼圖,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搜尋結果,彼此介紹自己研究主題的內容和設想,再請專家進行點評。校園論壇就成了他們相互交流學習的聖地。

總之,在社會課教學中,應用計算機資訊科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他們主動探究知識,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達到社會課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高玉傑.淺談資訊科技與《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整合.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

[2]胡笳.網路資訊話高中英語教學初探.科技創新導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