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仿生學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探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92W

摘要:近年來,歐美公共藝術領域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新趨勢,即模仿植物外觀和組織結構,具有生態、低碳特徵的公共藝術大行其道,從英國墨西河畔的《未來之花》開始為人們熟知,逐漸成為各路藝術家創作的熱門。這種高度借鑑植物造型甚至組織結構的公共藝術形式可以被稱為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它集中反映了歐美近年來在此領域不斷探索並借鑑最新科技的成果,對其研究可以為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鑑。

植物仿生學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探究論文

關鍵詞:公共藝術植物仿生學低碳

一、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的特徵及趨勢

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的特徵無疑是它們在形態上高度模仿樹木、花朵等植物。

植物一直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靈感來改善與適應自然。比如人們觀察牛蒡子將種子掛在動物身上,發明出了尼龍搭扣;樹葉的光合作用為太陽能發電提供了借鑑等。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自然界中的植物系統,借鑑其形態、結構和特徵進行設計,從而提升工業領域的科技水平。雖然在公共藝術領域借鑑植物仿生學的成果相對比較晚,但發展較快,僅僅十餘年間,對植物的模仿就從形態仿生向非形態仿生髮展,由對外在形態的借鑑,如早期的《訊號燈樹》,深入到對植物系統的能量轉化與環境適應特性的模仿,如《太陽花》借鑑植物光合作用轉化能量。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的快速發展不是偶然的,是由其一系列內在優勢決定的,對其加以歸納有助於深入瞭解這種藝術形式。[1]

二、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在當前城市環境下有何優勢

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的崛起必然有其社會需求,有其相對於其他傳統型別公共藝術所獨有的優勢。通過案例分析和對比研究,可以歸納如下

1.更容易融入都市環境

公共藝術相對於傳統雕塑來說,對融入環境的要求更高,以極少主義為代表的幾何構成型公共藝術就是因為更好地契合國際風格建築群而獲得較大成功。在這方面,天然樹木首先就是都市中不可缺少的固有景觀之一。模仿樹木造型、尺度的公共藝術是不會讓人感到突兀的,《訊號燈樹》就是這方面較突出的案例之一。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都市環境寸土寸金,像紀念碑時代那樣為每件作品設計獨立的廣場已是奢侈。公共藝術的佈置方式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儘可能不阻擋交通流線。於景觀園林而非雕塑。[2]

2.更方便採用互動技術

追求與公眾互動一直是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的重要目標之一。在這方面,由於植物本身即有生命,相當多的種類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反饋,因此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採用與人互動的技術更易為公眾所接受。而且與幾何形體或動物造型公共藝術相比,植物型公共藝術與人的互動更不具威脅感,這都對營造社群空間的積極友好氛圍大有幫助。

3.更利於結合實用功能

由於植物本身就具有遮蔭、通過光合作用轉化能量、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等功能,因此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具有這些功能就變得順理成章。由於新材料、新技術的採用,植物型公共藝術的此類功能遠遠強於同尺度的天然樹,波士頓的“人造樹”專案就是典型案例。這在當前城市熱島效應加劇、空間日漸逼仄、空氣汙染狀況愈發嚴峻的形勢下具有積極意義。

三、建設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需要注重的問題

1.觀念需要創新

首先需要看到,作為一種從本質上強調“低碳”“環保”“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形式,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近年來在歐美的快速發展與所在社會對環境的重視整體提高直接相關。“重環境”已經成為美國公共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歐美社會對環境的'關注還上升到理論層面,以卡爾鬆、瑟帕瑪、柏林特等環境美學大師為代表對歐美環境美學理論研究的深化就是一例。“環境美學思索如何改善人所生存的環境,在探索環境倫理、環境審美之餘,還注重結合建築、園林、規劃等應用性學科,直到或親自參與環境改造、景觀創造活動的實踐。”

2.材料需要突破

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普遍在形態上借鑑了植物的簡單構型,因此實現巧妙構思和複雜功能相當程度上落在了先進材料的使用上。對公共藝術的後起國家來說,紮實的材料科學基礎,以及能夠使最新材料成果運用於公共藝術設計製造的順暢合理機制實在是必不可少的。

四、技術哲學視角下的思考

如同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以外領域普及時,必然會受到人們從倫理學角度的審視一樣,作為一種具有技術和美學屬性,並深度介入社會生活的新生事物,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有必要經受技術哲學層面的審視。從積極視角看,原本可能以任何生硬甚至醜陋的機器形態出現的功能設施,現在以更易為人們所接受的生態形象出現,這應該是一種進步。但從相反角度說,用一棵高科技的人造樹或人造花替代天然植物的必要性有多大?人類追求的是否是一種矯飾的生態中心主義?當我們身邊越來越多運用高科技的人造樹、人造花出現,我們是否越來越接近科幻電影中的虛擬世界?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分析,並基於中國國情進行決策。事實上當前國內對於人造植物在景觀中的運用相當普及,許多地方都可見相當多大型人造樹木、多肉植物甚至蔬菜,由於技術含量不足,設定地點不當,形式美感不佳,很多時候成為視覺汙染的來源。如果能夠通過借鑑歐美經驗,將很多量產型的風能或太陽能發電裝置設計成植物造型,以更好融入都市環境,不論對藝術進步還是生態文明建設都有很大助益。[3]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介紹了當前歐美已開發國家運用植物仿生學最新成果設計的公共藝術潮流。總結了此類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的總體特徵,分析了其快速推廣開來的主要因素,並論述了此類公共藝術能夠在歐美已開發國家出現的社會思想基礎、材料與配套技術的突破。對於公共藝術領域的後起國家,如果能夠結合當前中國日漸完善的科技基礎和強大的工業生產力,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無疑是一個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良好契機。但怎樣保持“人造樹”建設與天然樹種植在投入上的平衡,則既需要精細的量化統計分析,又需要冷靜的技術哲學審視。

參考文獻

[1]淺談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有法與無法[J].劉強,閻旭濤.藝術科技.2016.

[2]淺談當代城市建設中的公共藝術作品設計[J].張靜贇,喻鵬.大眾文藝.2014.

[3]視覺傳達設計中公共藝術的表現研究[J].戴驊,劉玉博.設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