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休閒旅遊的認識和框架

才智咖 人氣:5.5K
濱海休閒旅遊的認識和框架
摘要:休閒是一種文化,也是一個產業。休閒旅遊是以休閒為目的旅遊。它更注重旅遊者的精神享受。具有休閒性、娛樂性、體驗性、保健性、參與性特徵。除一般的濱海觀光外,更有休閒漁業、休閒體育、休閒健身、休閒科普、休閒技藝、休閒烹飪、休假租住、古街古鎮、漁村戶居、特色演藝、特色商貿、歷史文化、自然景觀、人工景觀等。以休閒漁業、休閒體育、休閒健身為主要形式。21世紀濱海休閒旅遊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休閒;休閒旅遊;濱海旅遊
  
  一、濱海休閒旅遊的一般問題
  
  休閒是一種文化,也是一個產業。那麼我們的分析背景和視野如何呢?或者,休閒產業的緣起和濱海休閒旅遊業的機遇如何呢?
  人類對休閒的認識有著悠久歷史,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認為,“休閒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並把休閒譽為“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古希臘的諺語說:“我們忙碌是為了有休閒”。亞里士多德曾舉例說:“數學所以先興於埃及,就因為那裡的僧侶階級特許有閒暇。”這一思想成為西方文化傳統很重要的一部分。從學術意義上說,西方對休閒理論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瑞典天主教哲學家皮普爾的《休閒:文化的基礎》一書,被譽為西方休閒學研究的經典之作。1883年拉法格的《休閒的權利》,被認為是休閒社會學的直接起點。美國學者認為休閒學在美國的誕生是以1899年凡勃倫發表的《有閒階級論》為其標誌,該書提出休閒已成為一種社會建制,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20個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傑弗瑞·戈比提出了一個較接近現代人思想且內涵更為豐富的一個定義:休閒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併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休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她與自然哲學、人格修養、審美情趣、文學藝術、養生延年等許多方面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記錄休閒文化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到清代文人的《秋燈瑣憶》,可以看出它們記錄休閒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衣食住行、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都是休閒文化的體現,趕集、廟會、養鳥、垂釣、蹴鞠、風箏、踢毽、打拳、舞劍、國畫、曲藝、書法等等都是休閒文化的具體實現形式。中國第一本休閒專著是20世紀90年代初由王雅林和董鴻揚主編的《閒暇社會學》,開啟了中國休閒學研究的先河,此後,有不少學者開始涉足於對休閒的研究[1]。
  
  在馬克思眼中,“休閒”一是指“用於娛樂和休息的餘暇時間”;二是指“發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時間”。“休閒”的直譯就是“非勞動時間”———“自由時間”。馬克思曾經這樣比較過:“如果音樂很好,聽者也懂音樂,那麼消費音樂就比消費香檳高尚。”這說明馬克思確實把自由時間分為兩種。
  科學技術對人類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將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當代人付出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來越少,而閒暇時間越來越多。馬克思曾極富預見性地指出:那時,衡量財富的價值尺度將由勞動時間轉變為自由時間。在馬克思看來,休閒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是人類全面發展自我的必要條件,是現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質”保障,是人類生存狀態的追求目標[2]。
  中國著名學者于光遠做過這樣的描述:“人喜歡有更多的時間由他自己支配,不帶任何勉強,不把它視作謀生所必要,因而這種活動雖不屬於休閒的範圍,但從本人來說會感到更多的興趣……休閒活動比上面說的那些活動更為輕鬆,它沒有什麼任務要完成,帶有一種享受的味道。”他認為,“‘閒,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閒暇時間的長短與人類文明進步是並行發展的……”;美國研究休閒的學者傑弗瑞·戈比教授說:“最初,休閒僅被視作讓人們在緊張的工作後得到恢復的一個辦法;後來,休閒成了人們尋求快樂與地位的一種手段;當然,也許休閒最終會成為人們追求生活意義的一種活動。”他對休閒所下的定義是:“休閒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下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休閒能使個體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使下行動,併為信仰提供基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