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沐浴國學春風,感悟千古絕唱

才智咖 人氣:9.56K

《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言行及道德修養標準、教育與學習的思想是到現在都受用的教育理念,沐浴國學春風,感悟千古絕唱

談沐浴國學春風,感悟千古絕唱

中華文化,許多的經典作品都誕生於人們的吟詠中,從《詩經》到《樂府》,至於唐詩,啟功先生說是“嚷出來的”,而宋詞元曲,無一不能作為彈唱曲目。時至今日,當代高中語文教學,重新在課堂上傳唱這些經典自然是不合時宜的,然而想體會中華文化的內在感情,誦讀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無論何種類別、何種文體,屬於哪個時期的作品教學,它都適用。曾國藩對誦讀的體會是:“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可見,誦讀時除了對聲音、語速有要求,還要 求誦讀者的情感投入,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作品,理解作品的內在情趣與神韻,才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節奏感。

《論語》的文字雖然簡短但意蘊綿長,需要通過放聲誦讀,在誦讀中認知文字,在誦讀中初識文章內容大意,在誦讀中挖掘主題,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在誦讀中受儒文化之洗禮,通過誦讀去探索這穿越兩千多年的經典。

一、認真誦讀、理解文字、疏通文義、感悟經典文化

1、誦讀是清除文言字詞障礙的前提。認讀並理解詞語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課文意思。對詞語的正確理解有利於感受、理解課文內容,也有利於積累書面語言。熟讀成誦對於培養學生的古文語感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在誦讀中,誦讀的內容又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們的古文素養得以提高,寫作時也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有文化底蘊。正如葉聖陶老先生所言:“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

2、誦讀是梳理文義的重要方法。先賢朱熹早已為我們學習文言文找到了方法,他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也就是說,誦讀多遍後,文章所要傳達的東西不必講解就會自然通曉了。在教學中我們不要越俎代庖,不用擔心學生不理解,不懂得怎麼讀,而是把語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他們踏踏實實地去誦讀。在讀準字音的前提下初識文章大意,在誦讀中深化對文章的理解。這兩個過程並無明顯的界限,是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讀、學生齊讀、師生共讀等方式完成的。

3、誦讀是繼承和領悟經典文化的有效起點。論語的誦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論語》的解讀,從文字和文義入手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停留在這裡,《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薰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

《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言行及道德修養標準、教育與學習的思想是到現在都受用的教育理念;仁者愛人的為政思想都已深深地滲透到中國文化中。中學語文的教學,不僅應教給學生古文的字詞用法、句式特徵,還應在誦讀中使學生感悟並吸收這些文化,使經典作品得以繼承和發展。

二、誦讀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葉聖陶先生曾告誡我們: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而是引導學生讀書的。可見讀是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擁有的權利,教師不應為了教學進度或者應試需要而剝奪學生的誦讀權利。風聲雨聲讀書聲,一個有生命力的課堂不正應該如此嗎?

1、強化誦讀過程中的扶弱拔差意識。老師在課堂上更要關注朗讀的參與面。我們的誦讀目的並非選拔誦讀人才。班級中學生的誦讀水平也是良莠不齊,加之性格因素和成績因素,班級中那些內向的或者學習成績一般甚至不好的、對自己聲音沒有信心的學生,因其缺乏朗讀信心,不敢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這部分同學總是選擇沉默。因此,如何激發這些孩子們投入到誦讀行列中來是誦讀教學應該重視的問題。一方面,教師應該多給這些孩子們機會去親身嘗試誦讀帶來的美感,可以課前單獨給予他們一些誦讀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其他同學用欣賞、鼓勵的方式來評價這一群體的誦讀,從而增強他們誦讀的自信心,營造課堂上人人都能參與誦讀的和諧氛圍。不應該讓課堂成為僅是少數人展現自己誦讀技巧的舞臺。

2、重視誦讀的作用,提升誦讀的地位。葉聖陶先

生說:“語文課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自主理解,理解不了才給學生幫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不要認為誦讀是中國小教師應做的事,只要是文學作品,都應該重視誦讀教學。當代高中語文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可是誦讀卻常因為趕教學進度,學生不配合或者家長認為此舉對提高成績無甚意義等種種原因,始終在教學舞臺上充當“跑龍套”的角色。我想作為語文教師,首先應該以語文教學為第一要義,排除干擾,重視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在設計誦讀教學流程時,應該根據課文實際,給足學生誦讀的時間,在《論語》課堂上理直氣壯地讀起來,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透讀深,讓學生的誦讀能力在朗讀中得到提高,從而深化對《論語》內涵的理解。事實證明,許多高中的學生,對自己親身參與過的誦讀教學記憶猶新,回憶高中語文課堂時總覺得這樣的課才充滿活力,像是真正的語文課。

3、師生誦讀時要“動真情”。想要指導學生投入感情地誦讀,作為教師首先要“入戲”,也許課堂一開始會有一些學生不投入或者發笑,但我想如果教師堅持住,學生們就能很快地進入創設好的誦讀情境。只有營造恰當的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並適時引導他們入境、人情,才能“情動辭發”地讀出情感,達到誦讀的效果。學生的情感其實是豐富的,不過,情感的`進發需要一個觸發點,而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善於找出這樣的情感觸發點。可以是一個故事,可以是一曲歌謠,亦可以是一個笑話。

《論語》選讀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但要通過反覆誦讀才能體會其中情意,並不是學生一讀就能體會到的。這時,教師應注意學生頭腦中意象的轉換,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論語中的詞語,引導學生從生動形象的文字描繪誦讀中去感知事物的特點,並與頭腦中已有的意象進行聯絡,從而觸發聯想,形成論語詞語所蘊涵的意象;只有明確瞭解論語中所蘊含的情感,才能使學生比較容易走人到論語中,這時讀起來自然會情動辭發。

因此,教師首先要充分擺正誦讀的地位,重視誦讀教學,精心設計誦讀的情境導人,使誦讀真正點亮我們的語文課堂。正如專家們呼籲的那樣:“閱讀教學,應該‘讀’佔鰲頭。”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語言是思想與情感的外衣,既是形式又包含著內容。

葉聖陶先生在《認真學習語文》一文中說:“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讀人家的東西,念出來,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幾遍就更容易領會。”由此可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這樣的閱讀學習效果遠比教師講解來得好。

總之,《論語》誦讀既是語言的積澱,更是在與先哲前賢的對話。“讀聖哲之言,體聖哲之心,發聖哲之語。”研究誦讀教學既能涵養學生語言運用的藝術能力,又能啟蒙他們的思想,薰陶他們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