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電視紀錄片定義和主要特徵

才智咖 人氣:2.94W

一、定義

簡析電視紀錄片定義和主要特徵

電視紀錄片是指專門為電視播出而製作的紀錄片節目形態。

紀錄片是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軍事等領域的事件或人物及自然事物進行紀錄和表現的敘事性的非虛構的影像構成形態,它一般並不從屬於某一特定的傳媒。

“紀錄片”這一名詞起源於法文“docuemntaire”,本意是指“具有文獻資料價值的”,到1906年,這個詞開始用來指“紀錄電影”或“紀錄影片”,並於1914年成為名詞“documentary”。[1]

“紀錄片”作為一個翻譯的西文名詞,在中國的使用至少已有近80年的歷史。梁實秋在1931年出版的《實用英漢辭典》中已選入了“documentary紀錄影片”的條目。[2]

紀錄片作為一種特定的影像構成形態,在電影和電視這兩種不同媒介中的呈現並無本質的不同。“膠”和“磁”(數字)的互相轉化技術已趨於成熟,這也就意味著光學影象在多種不同介質中的儲存已經沒有了本質上的區別。這一點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已被反覆驗證。在電視發展的早期,在其尚無能力製作自己的節目之時,它大量播出的都是使用膠片製作的影像。直至今日,儘管電視的攝像系統已經非常強大,但是在許多場合,譬如在電子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高寒地帶,或在拍攝動物時需要快速啟動的情況下,往往不得不使用膠片攝影機進行工作,因為攝影機能夠在1秒內啟動進入拍攝,磁帶攝像機則需要更長一些的時間,等等。所以,從根本性質上來說,紀錄片並不能非常明顯地呈現出某種媒介的屬性,無論是電影紀錄片,還是電視紀錄片,兩者在影像構成形態上基本沒有差別。這種情形反映在中國紀錄片發展的分期上,就是往往忽略影視的差別,如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或分為影戲時代(1932-1949年)、英雄時代(1949-1983年)和平民時代(1983年至今)[3],或分為政治化紀錄片時期(1958-1977年)、人文化紀錄片時期(1978-1992年)、平民化紀錄片時期(1993-1998年)和社會化紀錄片時期(1999年至今)[4]。

而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的稱謂主要是根據紀錄片放映或播出的媒介加以區隔的,即:電影紀錄片是指主要為電影銀幕放映而生產的紀錄片型別,是與電影故事片、電影動畫片等相對應的一種電影型別;而電視紀錄片是指主要為電視螢幕播出而生產的紀錄片節目形態,是與電視電影、電視動畫片相對應的一種電視節目形態。

隨著專為電影院線拍攝的紀錄片越來越少,各種紀錄片主要用於電視播出。“紀錄片”與“電視紀錄片”正趨於合二為一。

對於“電視專題片”和“電視紀錄片”這兩個概念,目前在中國電視學界和業界尚未能統一認識,存在著等同說、從屬說、獨立說等不同的觀點。

“從屬說”,即指電視紀錄片從屬於電視專題片,或電視專題片從屬於電視紀錄片兩種看法。認為電視紀錄片從屬於電視專題片者,是把電視專題片當作“電視專題節目”和“電視專欄節目”這個更大範疇的概念來看待的,因為電視專題節目或電視專欄節目所採用的形態很多,除了紀錄片外,還可採用講話、訪談、座談會、演示、競賽和表演等多種多樣的形態。紀錄片則是電視專題節目或電視專欄節目中最常使用的形態。說電視專題片從屬於電視紀錄片者,則是把電視專題片等同於電視專題報道或電視專題新聞,把它歸為電視紀錄片形態中的一類,就如同電影紀錄片中新聞紀錄片和文獻紀錄片、風光紀錄片和歷史紀錄片並存並列存在一樣。

電視專題片的稱謂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1975年中央電視臺社教部推出了幾個專欄,將專欄裡播出的片子稱為“專題片”。1976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電視工作會議上,“電視專題片”的提法得到了與會人員的認同,將此名稱正式確定下來。之所以稱為電視專題“片”,是因為當時的這類電視專題節目由於攝影(像)技術所限,基本上是用膠片攝製而成的,因此借用電影“片”的稱謂,而稱其為電視專題片。

1992年11月、1993年4月和11月,中央電視臺研究室連續三次召集有關專家研討中國電視專題節目分類與界定問題。由於長期的無序狀態,中國電視專題節目的分類和界定工作非常艱難。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產生的電視專題片和電視紀錄片的劃歸問題,更是“剪不斷,理還亂”。最終結果集中體現在1996年出版的《中國電視專題節目界定——研討論文集錦》一書中。由於電視專題片“涵蓋面過寬,已經(接近)到了一個大部類專題節目的總稱”,因此,“在這次成文的界定中,沒有重複列入”。[5]

對於電視紀錄片,《中國電視專題節目界定——研討論文集錦》一書的界定很長很細,而且還附上了很多的說明和解釋性的內容:“電視紀錄片,適宜攝影或攝像的手段,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事件等作比較系統完整的紀實報道,並給人以一定的審美享受的電視作品。它要求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拍攝真人真事,不容許虛構、扮演。其基本報道手法是採訪、攝像或攝影,即在事件的發生過程中,用‘等、搶、挑’或追隨採擷的攝錄方法,記錄真實環境、真實時間裡發生的真人真事,在保證敘事報道整體真實的同時,要求細節真實。真實是紀錄片存在的基礎,也是它最可貴的價值所在。正是‘物質現實復原’的真實,才使紀錄片有著永恆的魅力。”

實際上,上述對電視紀錄片的概念界定,在後來的實踐中卻常常被拒絕。《紀錄片編輯室》欄目在總結經驗教訓時說:“我們曾經從‘講述身邊百姓故事’出發,但不能把這定義為紀錄片的全部,再來大討論‘什麼是紀錄片’,實在是沒有必要。紀錄片是那麼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觀眾又有那麼多方面的需要,我們為什麼要把路越走越窄呢?”[6]同樣,《紀錄》欄目也表示:“《紀錄》欄目的創作原則較之以往學術探討的概念,將有所開放。節目創作可採用一切合理手段,突出節目創作手段的綜合性。因為,整個影視藝術發展的最高境界,將不是各片種越分越清,而是各片種相互影響、靠攏、滲透的大融合。第一,突破紀錄片與專題片的界限、紀錄片與社會報道的界限、紀錄片與故事片的界限、紀錄片與文藝片的界限。我們認為,界限只有一個,那就是陳舊與創新的界限;第二,無論何種紀錄片都無法實現純客觀的把握。為了適應電視市場操作的需求,不排除必要的主題先行;第三,堅持和弘揚記錄精神,堅持非虛構的美學底線,堅持紀實風格當中的真實性把握。”[7]

中國廣播電視獎電視社教節目評選和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電視社教節目評選獎項設定的變化,也反映了業界和學界對電視專題片和電視紀錄片這兩種節目形態界定方面的困惑。